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互联网+高职教育”
2020-01-18刘新贵
刘新贵,罗 明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目前,国家积极提倡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号召,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城乡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乡村振兴有效开展的保障,只有先扶志和扶智,才能真正实现扶贫的目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互联网+高职教育模式得到政界、经济界和教育界的重视和支持。
优先发展我国的教育,促进乡村教育一体化发展,这是我国十九大会议提出的重要战略。教育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尤其是互联网+高职教育在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是推进其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要达到此目的,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则是最有效的手段。运用互联网+高职教育能对缩小城乡差距,从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促进乡村振兴有着内在的价值。近几年,互联网+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互联网+高职教育”的需求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了达到提高互联网+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应该深刻了解互联网+高职教育学生的自我需求和市场需求。只有深入了解了需求,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并输送适应乡村振兴的人才[1]。
(一)“互联网+高职教育”的自我需求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学校的学习、生活离不开移动互联网。高职教育教学的场所和设备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室和传统课堂,而是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移动互联网的工具。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手段和技术,学生能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不像原来的课堂教学那样,一本教材,一支粉笔,教师通过点名考勤的方式,强行把学生压制在教室,由于单一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和逃课的行为。部分学生在学校教室被动学习,“人在心不在”。学生睡觉、玩手机的现象到处可见。有部分学生愿意学习并主动学习的,却往往因教学的单一化而显露出弊端。
当运用移动互联网于高职教学中后,学生的各种自我需求能最大化满足,能课堂内外移动学习,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选择性学习等。由被动压制局限于课堂学习变成主动寻找时间和空间学习。由上可见,运用移动互联网于高职教育,是当今教学自我需求的体现,只有迎合高职学生的新思想和新需求,塑造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手段,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合适的人才。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人才市场分析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到,高等职业教育要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注重校企合作,生产与教育相衔接,要培养出素质高、技能过硬的毕业生。高职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背景,改革与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信息化操作的水平,以完成工作目标为前提,项目化为工作过程,以此达到高职的各个专业与市场需求相融合,专业所开设的各门课程与市场行业标准相一致,教学环节与就业工作相一致,从而使高职毕业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成长,最终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当今高职毕业生存在这样的现象,在就业时“眼高手低”,一方面,想找收入高又轻松的工作,但这些工作往往对毕业生的资历和技能要求高,因此,难以如愿;另一方面,市场上很多急需招人的工作岗位却因脏、累,待遇低,高职毕业生不愿意从底层做起。因此,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愁就业,甚至一就业立即愁失业。调查其中原因,其一是毕业生过多,就业的岗位非常有限;其二是用人单位所需岗位和学生毕业专业不对口,岗位需求和专业设置不一致。
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市场需要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汉语、数学、外语、体育、计算机及人文等方面的公共基础知识;具有现代市场理念,了解本专业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掌握本专业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等专业知识。市场需求对学生能力方面:一般包括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通用能力;具备分析并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行业管理能力和专业信息处理基本能力;掌握相关的岗位软件开发能力等专业技术能力。总之,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人才市场需求,是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并能做出贡献的有特色、有应用能力的人才。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互联网+高职教育”突显的问题
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爱岗敬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良好职业素质,掌握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然而,目前的高职教育却在培养过程中突显出一些问题。
(一)传统的高职教育弊端日趋明显,未及时得到重视
第一,教育硬件和软件与实践脱节,这些硬件和软件教学资源不充分却存在资源闲置。在国家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下,高职的教育硬件配置和教学软件有了增加,但部分硬件和软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跟进维护,相关厂商的售后部门推诿,导致越来越多的设备和软件闲置,例如教学过程中网络的中断,软件出现技术问题等;教师缺乏一定的应用意识,相关专业的教学、实习硬件或软件安装后,没有充分应用其在教学环节中。
第二,高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有待加强,部分教师老龄化,不愿意或没精力、没时间钻研新知识,真正能利用互联网胜任课程教学的教师不多;高职院校领导对互联网教学等相关手段和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三,高职教育与实践脱节,教师过多地“纸上谈兵”,缺乏与实践生活的系统融合,教师让学生记忆了很多应付考试的理论知识、名词解释和专业术语,却缺少对实践生活的熟悉、认知、理解、同情和关心。一个学期的教学进程中,19周有18周时间是在教室运用书本进行教学,学生没有时机去基层调查、实践。教学离开了实践操作,不仅理解和掌握能力差,培养的学生创造力也差。学生得到的是书本上的二手资料,只能摆理论知识和数据,难以用创新意识去开拓科技创新工作。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能力、效仿能力是很强的,但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和思考模式,在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若让他们进行自主科技创新,则应变能力不强,不知如何应对。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高职院校的教育应培养适应市场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目前培养方式综合性不强,没有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弹性教学,没有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没有时刻跟进;坚持学中做、做中学都停留在表面;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互联网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三)“互联网+高职教育”与乡村文化建设融合度不高
在当今时代,知识改变命运仍然是公认的规律。“教育扶贫”和高职教育促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师生帮助,乡村的民众都拥有一技之长,都有必需的知识文化,这也是高职教育的其中一个目标。乡村的发展离不开向其输送的高职人才,乡村民众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师生的帮扶。然而,在高职教育中,注入的乡村元素不够,“互联网+高职教育”与乡村文化的融合度不高,对乡村热爱的思想教育环节过少,举办的高职院校师生走入乡村的活动过少,或流于形式。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互联网+高职教育”的构建
“互联网+高职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以互联网为平台,它不是互联网和高职教育的简单加法,而是互联网和高职教育深度融合在一起,构建成 “互联网+高职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互动模式、新型课堂组织模式( 例如项目教学模式、MOOC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等),以此提高教育教学的先进性,实现教育资源、教学信息共享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习总书记指出,应建设教育强国,这是我国的基础工程,教育事业应该优先发展,并做好教育改革,建设现代化教育,教育应办的让人民满意。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则要振兴乡村教育。乡村人员素质低下、技术水平低、乡村发展缓慢。应将乡村振兴战略和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相融合,提高教育水平。 “互联网+高职教育”的构建,拟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发展乡村教育,从而振兴乡村教育,继而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
(一)重视“互联网+高职教育”改革,开拓乡村科技创新
创新是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发展动力。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源泉。乡村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乡村科技创新方面的科技人才,除了通过其他渠道人才引进,大都可以从高职毕业生中招聘。必须深刻重视“互联网+高职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水平。重视对高职院校的硬件、软件的安装应用和售后管理,重视对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水平的培训和考核。
高职院校可在教学培养进程中安排课时以及在节假日,组织支持教育和支持技术服务的“三下乡”队伍,既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又能确保乡村教育和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服务需要。为了弥补短期帮扶的缺陷,应利用互联网,各个新媒体平台,例如自己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进行网络教育培训。新媒体平台集中将优质的课程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其中涉及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不仅高职学校师生可充分利用其资源,有需要的乡村民众同样可以有效利用。
(二)开创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组建乡村建设团队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其中人是有思想、有创新力的,人才是开启新局面的主体。要实现乡村振兴,则要组建乡村建设团队,好的团队离不开“互联网+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好的模式需要好的团队来引领。
高职人才培养大一建议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方式来进行基础技能锻炼;大二课程以项目式教学、岗位模拟教学等方式教学;大三以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为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要方向。要求教师全程跟带,以技能抽查过关为基本标准,毕业设计为技能综合熟练度为主。
借助互联网,通过网上学习、培训平台,设置网上在线课程、进行新媒体运营培训,对高职生很好地有针对性地培育,毕业生合格了,则是合适的乡村建设团队的人才储备和重要来源。这样,新型乡村建设团队,才有懂农村专业知识、懂农村必要技术、懂农村实业经营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这些团队成员,是实现乡村建设必不可少的专业人才。
网络教育培训和现场培训是不一样的,没有传统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其效果显著,除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学习与互动,乡村的有兴趣、有需求的人员只要有电脑或手机等移动设备,在任一时间、任一地点都可利用这些资源学习并为自己服务。所有参与学习者都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进程等。可见,“互联网+”高职教育,社会参与的人员数量和参与的层次都提高了。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好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之协调的好的团队的引领。组建乡村专业建设团队,团队需要有以下擅长的人才:对农民进行农林牧副渔技术的指导,进行禁毒防艾知识的宣讲,进行农村卫生健康的指导,进行农村电商物流知识的传帮带,针对控辍保学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针对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心理梳导等。
(三)积极建设乡村文化,开启乡村文明之旅
乡村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源。乡村文化是乡村民众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对乡村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精神寄托和重要意义。乡村文化在文化传承和民族特色中起着重要作用。乡村文化建设涉及到乡村民众的个人素质、生活质量、精神文化、和谐稳定、乡村发展的正能量以及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等。“互联网+高职教育”肩负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传承,通过提高乡村输送人才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提升乡村民众的知识和文化水平,提升民众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动手技能。我们应该注重“互联网+高职教育”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积极建设乡村文化,克服其困境,重新构建乡村文化。第一,“互联网+高职教育”要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要有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促进农村、农业、农民发展尤其是乡村文化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使高职生了解乡村和乡村文化;第二,提升乡村民众的文化意识和个人综合素质;第三,建设乡村文化可以借鉴城市文化,但不能生搬硬套、简单模仿;第四,挖掘和彰显乡村文化的地方特性;第五,“互联网+高职教育”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传承乡村文化,使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彰显现代乡村活力;第六,多举办“乡村文明之旅”的活动,让师生走入乡村,与乡村民众互动,从而提升乡村民众的思想水平,帮助其移风易俗,展示乡村新风采,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第七,争取政府的支持,比如,获得“互联网+高职教育”和乡村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保障。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处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使城乡稳步融合发展,解决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政府、高职院校师生、乡村民众等,必须构建并发展“互联网+高职教育”模式,以专业性、系统性、独特性的方式实现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经济振兴等,从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