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糖仪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020-01-18天津市黄河医院天津300110
天津市黄河医院 (天津 300110)
内容提要:在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容易引起病情的反复,特别是在实验室检测以及指尖血糖检测次数受限的情况下,难以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血糖水平,导致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不理想。动态血糖仪的出现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连续检测提供了有效途径,可以让医护人员以及患者更好了解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而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血糖控制效果。随着动态血糖仪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应用的不断普及,一些专家学者关于动态血糖仪应用于复诊2型糖尿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对上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动态动态血糖仪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借鉴。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由于发病率高、危害严重以及治疗难度大等原因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健康问题[1]。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的主要类型,其占比高达90%以上,是有效防治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2]。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上尚无彻底有效的治疗方式,主要采用长期药物治疗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3]。动态血糖仪的出现有助于更好反映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为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1.动态血糖仪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在临床2型糖尿病治疗中采用强化治疗方案已经逐渐成为共识[4]。强化治疗方案最早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明显异常时对患者开展2周胰岛素治疗,并且在停药之后对患者强化持续皮下注射治疗,有助于患者血糖水平更快恢复正常,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5]。在强化治疗期间,采用动态血糖仪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动态监测,相比末梢血血糖水平检测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低血糖事件、血糖达标时间以及夜间低血糖等,有助于随时基于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调整[6]。
2.短效胰岛素与长效胰岛素联合治疗情况下动态血糖仪的应用
随着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案不断发展成熟,三短一长(每天3次短效胰岛素和1次长效胰岛素皮下注射)的强化治疗在临床2型糖尿病治疗中应用越来越普遍,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匹配患者1d中体内胰岛素水平的变化,起到更好控制血糖水平的效果[7]。同时这种治疗方案操作较为简单方便,各级医院均可以采用。但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性,即不同的患者对于胰岛素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在三短一长治疗中其血糖控制效果可能受到患者饮食以及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血糖波动过大等不良情况[8]。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动态血糖仪可以每隔3~5min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监测,通过对患者全天血糖水平的波动分析可以获得患者全天血糖平均值、餐前餐后血糖值以及血糖波动幅度等数据,从而让主治医师更好了解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9]。相关研究表明在2型糖尿病患者短效胰岛素与长效胰岛素联合治疗过程中,采用动态血糖仪相比指尖血糖监测可以更好反映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更为理想[10]。
3.胰岛素泵治疗期间动态血糖仪的应用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胰岛素泵逐渐成熟,在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开始广泛应用。但是为了保障胰岛素泵的治疗效果,需要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动态监测,特别是在三餐之后以及睡前和凌晨2点应该准确了解患者的血糖水平情况,但是常规的指尖血糖检测方法难以在各个时间段内频繁对患者进行血糖检测[11]。因此采用动态血糖仪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血糖监测手段。在胰岛素泵治疗情况下,动态血糖仪可以连续记录患者72h皮下组织中的葡萄糖浓度,通过动态数据分析可以更好了解患者高血糖以及低血糖情况,发现患者血糖高低变化与其运动、饮食以及情绪变化之间的关系[12]。因此基于动态血糖仪监测结果,在胰岛素泵治疗中可以更为准确地设计胰岛素治疗基础值以及餐前胰岛素剂量,可以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避免血糖水平过高或者过低波动,在保障患者治疗有效和治疗安全的前提下降低胰岛素用量[13]。
4.动态血糖仪在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中的应用
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可以采用动态血糖仪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进行有效评估。如果在动态血糖仪检测图谱中患者的血糖水平呈现为平直曲线并且保持较高的状态,没有低谷区,则表示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效果不理想[14]。如果患者的血糖水平持续平稳的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则表示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效果较好。同时通过动态血糖仪监测曲线还可以有效分析患者的食物成分以及总量对血糖水平变化的影响,进而基于胰岛素泵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分配饮食,起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15]。
5.小结
基于上述分析,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动态血糖仪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虽然其不能像指尖血糖检测以及静脉血糖检测方式那样获得高精度的血糖值,但是其可以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血糖变化水平,对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同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