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思考

2020-01-18乔莉娟

邯郸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精准农村

马 静,乔莉娟

(邯郸学院 a.党政办;b.科研处,河北 邯郸 056005)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贫困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题。中国的贫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化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正式就扶贫工作出台相关政策,也代表着我国扶贫工作的开端[1]。改革开放最终目的是全体民众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虽然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但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不是少部分富裕阶层的财富,而是全体民众是否能够均等地享有社会财富。我国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依然较大,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们更要有必胜的勇气,越是扶贫压力大,越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没有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就没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真正成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贫困现状也发生着改变,我国扶贫政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1]。在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国贫困人口基数还较大,扶贫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二)研究意义

“精准扶贫”意义重大,与传统“输血式”扶贫有着巨大区别。精准二字为扶贫工作划定了新的方向,扶贫工作不再是大锅饭式的短期行为,而是立足长远的动态扶贫,要因地制宜,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开展扶贫工作。贫困问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要积极改进和研究精准扶贫的策略方法,对于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国家级贫困县大名县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一)精准扶贫工作定位

大名县是传统农业县,大名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较为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传统产业结构等,当然还有人的因素。因此,发展地方经济要多措并举,不能指望着毕其功于一役。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精准扶贫是重要的一环。发展高端产业、增进地方财政收入,有财力进行大规模建设,这当然是锦上添花的好事。但不能忘记,大名作为一个农业县,一个贫困县,还有着相当比例的贫困人口,如何扶贫脱困,始终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儿。我们可以形象地做个比喻,精准扶贫工作就是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无论我们的地方建设取得怎样突出的成绩,如果农村人口依然有较大比例徘徊在贫困状态,这样不均衡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精准扶贫工作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不可偏废,更不能动摇,必须集中精力办好、落实。

(二)产业项目实施概况

精准扶贫工作与以往的扶贫最大区别在于更加注重农村和农民自身发展潜力培育,而不是满足于通过一次性补助解决短期的困难。借助适宜大名地方发展的产业项目建设,使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广大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开阔发展视野,从而真正走向自立更生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例如,位于大名县铺上乡、杨桥镇、王村乡交界的多功能食品加工园发展就是典型的特色农业产业。截止目前,已经有11家企业入驻产业园,整体产业园吸纳了附近3个乡镇1000余名农民就业。这样的产业园把农民就业增收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了产业扶贫的创业之路。

(三)打造旅游资源

大名县因为地理区位和政策原因,发展较为迟缓。但从历史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来看,大名县的文化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据史料记载,大名县的前身是大名府,大名府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大名故城因为历史上的水患被淹没。但作为历史的馈赠,旧时的大名府古城遗址保存完好。据考古学家考证,大名府古城遗址是我国现存的最为完整的北宋时期的城墙遗址。大名府城墙遗址为我们考察宋代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物遗存。大名县坐拥这样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大名府城墙遗址作为特色旅游开发项目,具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特色优势。

“一代歌后”邓丽君是海峡两岸,甚至可以说是华语世界人人熟知的歌手。大名县正是邓丽君的故乡。大名县抓住这一文化资源,积极拓展与台湾的文化交流,大名县连续成功举办了与邓丽君相关的系列活动,包括开发文化广场、建设纪念馆、组织文博展出等,极大地提升了大名县的知名度,拓展文化旅游产业。随着大名县旅游开发的成熟,每年到大名县各个旅游景点休闲观光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大名脱贫致富、繁荣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大名县与其他地区的人口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存在一个回族群众的聚居区。“回民小镇”,位于大名县东北部的东营村,小镇南、北、东三面都与山东冠县接壤,西邻卫河。该村是1979年搬迁形成,共431户1621人,全部为回族,耕地面积1828亩,人均1.13亩,村庄总占地面积275亩。村庄布局合理、村内街道整齐划一。东营村本是一个普通的平原村庄,缺乏传统的旅游资源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产业、文化、生态”相融合,挖掘特点、寻找卖点、打造亮点,彰显了属于自己的个性风貌:伊斯兰风情、城市化品质,成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今,过去的贫困村已经成长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是周边群众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三、基层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

基层党组织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一直发挥先锋和堡垒作用。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度出现了涣散倾向,导致在农村生产、生活各项事务中党组织的影响力一定程度弱化,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优先考虑经济建设,忽略党组织建设的问题。当然,这种错误倾向已经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遏制。在推进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农村和农民既是参与者更是受益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各项事业的领导者,必须发挥核心与带头作用。要想发挥出党组织作用,必须努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基层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必须始终牢牢保持党员先进性、廉洁性,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注重加强学习、提升素质能力。否则,即便想为人民谋福利,因为自身能力受限,心有余而力不足,空有热情没有本领,也是徒劳。

(二)扶贫项目产业选择不精准

如前文所述,我国的扶贫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困难群众的帮扶从革命战争时期就开始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扶贫工作也不再是送些米面粮油和慰问金那么简单。特别是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后,扶贫工作就有了崭新的方向和路径。变输血为造血,努力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增强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不是凭空信手捏来的,必须有扎实的产业基础作为依托。因此,精准扶贫的同时必须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开发适合地方实际的产业项目,以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但我国贫困地区在项目选择上,还不够科学。虽然大家都认识到了产业建设的重要性,但具体到如何选择产业项目,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体系。具体而言,如何选择项目,是选择农业产业、工业产业还是特色旅游产业等,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追求所谓的形象工程,要适宜本地实际。例如,农业基础好则发展农业,交通便利则发展物流也,工业基础强可以考虑工业项目,具备历史文化资源的地区当然可以从事旅游开发。有的地区盲目上马项目,最终草草收场,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非但不能扶贫增收,反而成了地方发展的负担。因此,一定要避免扶贫项目跟风盲目的倾向。

(三)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不强

贫困的共性原因无外乎这样几点:一是自身劳动能力衰微,二是知识文化欠缺,三是思想认识懈怠,改善自身贫困现状的意愿不强等。综合这些因素,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较弱、潜力不足、后劲缺乏是通病。贫困地区大都是农业县,贫困人口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自身发展潜力严重不足,很大程度的削减了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另外,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贫困农户没有更多的能力去进行高效的生产和经营,这大大限制了自身的“造血”能力,无法形成有效的内生力量[2]。

四、大名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国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依然较为庞大。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政策,这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秩序是非常有益的。但任何制度设计都具有两面性,贫困人口分布在各个乡村,乡村承载创业的市场空间非常有限,这同样考验着我国基层治理水平。我国农村发展还带有较为明显的不均衡性。换言之,各个村庄之间发展差异较大。有的村集体经济红红火火,村民普遍收入较高;有的村集体经济则原地踏步,甚至是多年不见起色。其原因何在?抛开其他方面因素暂且不谈,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是,一个村集体有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没有一群干事创业的党员先锋。村集体的当家人、带头人就是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党支部团结有力、党员队伍模范带头,干部群众一起想办法、谋出路,群众就有主心骨,扶贫工作就能形成凝聚力与向心力。加强党组织建设,要从党员队伍的教育培训抓起。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其位谋其政。党员干部把自身的进退荣辱和村集体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经济建设、村内事务还是其他各方面,都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要加大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积极争取优秀人才返乡参加建设和村内事务管理,把精准扶贫做成大家共同的事业。

(二)发挥地方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根据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农村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加强政策扶持,整合扶贫资金,为农村贫困地区的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盾。大力开展农村贫困地区“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以村为单位,建立特色扶贫产业,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在扶贫工作中的参与热情,提升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精准度。同时建立“企业+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经营模式,降低风险,将农村贫困人口有效的组织起来,促进贫困人口自身的发展[2]。加大农村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借助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拓宽销售渠道。另外,充分利用农村地区自身特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循环经济,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2]。

(三)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

大力开展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农村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结合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扎实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农业和定向培训等模式。通过技能培训使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或就业技能。支持和鼓励贫困劳动人口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建立大中型企业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机制,通过企业定向招工,劳务输出对接服务等方式,提高劳务扶贫协作组织化程度,推动贫困人口就业转移[1]。

(四)加大扶贫配套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向上级财政争取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项目,把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扶贫帮包单位和驻村帮扶第一书记的作用,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从关乎村民出行的小处着手,解决困扰贫困乡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例如,大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村内亮化硬化同步完成,坚决扭转原来的落后面貌。要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水电这些看似是与生活细节相关的,但是这恰恰最关乎基层群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些与基层群众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问题处理好了,大家凝聚力和向心力自然就强了,干事创业的劲头也就有了。在精准扶贫中,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的问题,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节约地下水资源。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以路、水、灯、厕、垃圾回收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五、结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要力争用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多的作用,尽量避免直接给贫困户送钱,急功近利的跃进式扶贫是治标不治本的短期行为。如果精准扶贫仅仅靠国家发钱,把贫困人口养起来,不仅会越扶越贫,还会导致国家负担过重,财政扶贫缺口越来越大,实际效果事倍功半。增强贫困人口的知识储备、技能学习,给贫困人口提供技能培训、创造就业机会,培育适合的扶贫项目,以此来推动贫困人口的有效脱贫,让贫困户实现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解决贫困问题行之有效的方式。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精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二首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