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心理健康教师研究力的提升

2020-01-18张华凤

江苏教育 2019年96期
关键词:课题共同体建构

张华凤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科研精神,培育科研素养,提升科研能力。目前,一线心理健康教师往往由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存在局限,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止步不前,难有成就。

为了突破心理健康教师研究力薄弱的瓶颈,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引入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创建的积极心理学理论,成立了宝山区积极心理成长共同体。积极心理成长共同体项目校通过研发系列子项目:学校发展项目、教师成长项目、学生成长项目、家校协同项目,探寻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研究力的有效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积极心理成长共同体项目促发了积极情绪,赋予了学习力

积极心理成长共同体项目的开展充分尊重心理健康教师的现实情况、内心需求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因此,教师成长项目应运而生,带领心理健康教师习得各种方法、策略,明确自己的目标行为。

教师成长项目体现学习的“5L”特性(L 即lots):多种学习内容——积极心理学理论学习、积极心理实例学习、积极心理实践学习等;多样学习方式——实地培训、专家讲座、团体辅导、课堂实践、学本开发、论坛交流、讲坛沙龙等;多元学习策略——团体型与个别型、集中型与分散型、讲授型与讨论型、指导型与开放型的综合运用;多项学习对象——教师、家长、学生、学校、家庭、团体等;多方的支撑——请专家零距离地听、找基地实在地学、搭平台真切地练、给指导明白地改、送专著随时地读。

项目学习后的调查问卷显示,心理健康教师对于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有了提升,对于知识实践运用的想法有了提升,对于知识更大范围架构的想法有了提升。问卷结果表明,学习体验可以驱动学习的积极情绪、激发学习的积极行动、形成学习的积极建构,这种积极应对模式(见图1)在教师学习成长项目中是有效果的。

图1 教师成长项目积极应对模式

二、积极心理成长共同体项目引发了积极行动,培养了研究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积极心理成长共同体项目的最高目标。因此,设立子项目——学生成长项目,通过课堂实践、课题实践双轨行进的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研究力。

1.以课堂实践为基础的研究力提升。

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与作用,课堂实践重在落实培育积极心理学的6 大美德和24 个性格优势。如笔者以“对美的欣赏”“爱与被爱的能力”为心育目标进行了课堂实践研究,围绕“对美的欣赏”这一教学核心点设计了心理课《看见不一样》。首先,通过绘本故事引导学生理解身边的人、事、物有许多美好的地方,要学会看见不一样的美;其次,以折纸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独特的、积极的视角看见不一样;最后,以“找小伙伴送大拇指”的活动激发学生接纳周围,主动建立与身边人、事、物的积极关系。《看见的情绪》一课以“爱与被爱的能力”为教学立足点,首先通过聆听情景故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伙伴在遇到障碍时的情绪表现;其次,通过视频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与接纳;再次在字谜游戏中感受给予支持与关爱,让学生能看见自己的优势,体悟被爱的积极情感;最后以头脑风暴引导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感受认同的积极情绪体验。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力提升。

积极心理成长共同体项目校分别以积极关注、积极评价、积极交往为切入口,通过导师精准研析,形成了各共同体项目校的研究课题,如“积极关注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基于童谣创编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的实践”“足球游戏提升小学生复原力的实践研究”等。

为了保障各个共同体项目校课题的确立及顺利推进,建立了“三步走”研究范式。第一步为梳理:着眼于课题前期准备,聚焦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方向,寻找与积极心理学的契合点,洞察当下研究现状,确立课题研究热点。第二步为疏通:着眼于课题设计论证,即界定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意义及研究价值,理清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步骤,深挖课题的关键问题和拟创新点。第三步为梳清:着眼于课题阶段性和最终研究成果的呈现,探讨成果呈现的名称和呈现形式。清晰的研究范式为心理健康教师建构了开展研究的支持系统,将心理健康教师从原先对于课题研究的盲目、无措中解脱出来。(见文末图2)

三、积极心理成长共同体项目激发了积极建构,提升了整合力

1.基于校情,建构学校发展项目。

在积极心理成长共同体项目推进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作为项目核心成员是最先成长起来的队伍,每一所项目校需要这支队伍发挥更为广泛的引领作用,带领全体教师进行更多维的研究。

以上海大学附属小学“一轴五环”心育模式的实践为例:“一轴五环”心育模式就是以幸福文化为主轴,幸福五彩课程为载体,关注学生主体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五彩来源于学校校标五彩幸福鸟上的绿、红、蓝、金、橙五种色彩。绿色表示基础课程,让基础课程展现绿色平和教育生态特征,塑造学生安全、稳定、愉悦的内在心理环境。红色代表活力课程,让学生在喜欢的体育课程中锻炼成长,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蓝色代表科技课程,利用科技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手段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金色代表拓展课程,打造幸福少年宫,让学生在少年宫活动中体验和展示,发展成为更加多元的生命个体。橙色代表家校的合力课程,建构家庭、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更加紧密的联动,为学生架起更加坚实的外在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成长共同体项目的实践浸润和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家长的教育观,为学校怎么办学、教师怎么为师、学生怎么为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2.基于域情,建构家校协同项目。

图2 学生成长项目积极应对模式

积极心理成长共同体的成立有其预期定位,即关注科学性、体现本土化、实践普及性。在项目实施初期开展了抽样调研,调研依据为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蔡素文设计的三维问卷。三维是指“态、境、际”:态就是指生态,要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境就是指环境,构建适应的场域;际就是指人际,营造温暖的关系。项目校的教师针对这三维指标积极发问,15 所项目校共收集了120 个问题,然后进行梳理,选取与三维指标完全匹配的30 个问题,如:如何满足孩子归属的需要?如何发现孩子的美好,满足尊重需求?小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需要家长如何配合?培养小学生良好人际关系,需要家长做些什么?心理健康教师依据这些问题将自己的经历凝练成案例,汇编了《积极的种子在萌芽——泛沪太路区域积极心理成长共同体实践30 问案例集》。这本案例集是指导家校协同发展的工具书,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师研究力获得成长的见证。

猜你喜欢

课题共同体建构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