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4C 专业成长模式的区域实践研究

2020-01-18蔡素文

江苏教育 2019年96期
关键词:观察团辅导课课题组

蔡素文

心理健康教师需要有温度,更需要专业成长。基于这样的思考,上海市宝山区积极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活动,将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视为原点,以点带面地促进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让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整体发展、学生全面成长贡献积极的力量。

一、基于调研拥有危机意识

2015 年,课题组对上海市宝山区内全体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现状进行调研,调研的内容涉及年龄、教龄、性别、学校兼职情况、专业经历、所获资质、培训级别等基本信息,同时设计了4 道开放题:您是否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成长的发展规划?您是否有相对系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您是否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操性亮点工作?您是否有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其他工作有效整合的案例?

调研结果显示,区内心理健康教师的硬件配置基本到位,4 道开放题的数据显示,在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建构、路径规划、特色凝练上,心理健康教师的作为有限。追溯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一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不敢深入实践,实效性差;二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在学校里的辐射力有限,常常孤军作战,影响力弱;三是尽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性不强,但常常要承担“救火队员”的角色,心理健康教师亟须心理建设与专业成长。

基于调研,课题组以项目化的方式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研—行—训”一体化4C(C即capacity,这里专指授课力、辅导力、咨询力、研究力)专业成长模式实践,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关键能力。

二、基于现状拥有铺呈意识

(一)系统架构厘清实践脉络

“研—行—训”一体化分三步走,“研”注重问题导向,即对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梳理。“行”注重行动导向,基于对问题的理性思考形成有意识、有逻辑、结构化的实践行动。“训”注重方法导向,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与方法。“研—行—训”一体化可以凝练成思考、实践、策略3 个关键词,这3 个相关变量是在实践过程中螺旋上升、不断提高的。

(二)面上布局铺呈体验平台

4C 成长模式是通过“研—行—训”一体化的实践,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4 种能力,即授课力、辅导力、咨询力、研究力。课题组将这4 种能力的培养演绎成点状分布的8 个实践项目,通过项目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为他们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的专业潜质,进而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幸福感。(见图1)

图1 心理健康教师4C 专业成长模式

1.提升授课力。 心理辅导课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团体动力学为理论基础,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应对能力与适应能力,是一门开发潜能、健全人格的体验式课程。对于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授课力,课题组设计了2 个项目:

一是“心理课三阶式研训”项目。项目目标是让心理辅导课在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区域的心理辅导课授课模式经历了3种模式:逻辑关联三段式、螺旋上升活动式、有效媒体介入式。经过4 年的实践,“心理课三阶式研训”项目提升了心理健康教师的授课力,他们的心理辅导课从初始期的结构化模仿到成熟期的自主化创新,真正做到了让心理辅导课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三阶式反映团队评课”项目。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手段。评课方式立足于叙事疗法的观点,将评课教师分成核心观察团、教师观察团、学生观察团三个反映团队,核心观察团的成员关注课堂的主干与脉络,主要是梳理教案的目标与内容的内在逻辑;教师观察团的成员关注课堂的枝节问题,主要是探讨课堂生成性的效果;学生观察团是让部分心理健康教师扮演学生,从学生的视角,侧重问课堂的细节问题,主要以学生的感受来评价教师的素养。三个反映团队通过多纬度、多视角的探讨,对心理课堂的整体与细节、预设与生成进行梳理,评课者与授课者共同探讨与建构课堂的意义,让心理课堂达到期待的状态。

2.提升辅导力。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进团体成员的适应与发展。对于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团体辅导力,项目组设计了2个项目:

一是“心阅成长坊”培训项目,心理健康教师通过系列化、结构化、体验式的培训,掌握团体辅导的理论、方式、路径。二是“心阅工作坊”实践项目,让心理健康教师将所学的团体辅导理论转化为一个个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开展的团体辅导活动。无论是培训还是实战,项目的实施架构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建构与自我、与他人、与知识、与环境这4 种积极关系,培养教师的生命力、亲和力、成长力、意志力。

3.提升咨询力。个别咨询也是心理健康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对于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咨询力,课题组设计了3 个项目:一是聚焦叙事疗法的培训项目。心理咨询流派众多,课题组选择了叙事疗法进行专题学习,开展这样聚焦式的专题学习,是因为考虑到聚焦才能让学习更深入,深入才能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咖啡馆模式”督导项目。这是在专家的指导下的同侪督导,是一种凝聚集体智慧进行群体互动式督导的方式。三是“YUE”媒材研发项目。中小学生的洞察力、表述力及认知力都还有待发展,需要借助媒材帮助他们将内在的心理困扰外化,进而去评估、厘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际需求,心理健康教师合作研发的媒材包括:特质卡、优势卡、情绪卡。

4.提升研究力。 课题组成立了“积极心理成长共同体”,成员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共同体”以积极心理为理论基础,鼓励心理健康教师用研究的方式工作,以“小专题”研究为成长路径,进行积极心理校本化的探索与实践。“共同体”通过团队的力量带动教师个体发展,形成“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的研究文化,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研究力。几年来,一批由心理健康教师领衔的积极心理的小微项目孕育而生,如“积极关注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足球游戏提升小学生复原力的实践研究”“基于3M 课程促积极心理氛围营造的实践”等。

三、线型延伸提升系统力量

在研究实践中,课题组将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融于8 个具体的项目中,让心理健康教师在项目中获得专业滋养,再反哺项目,融学习于项目之中、融实践于项目之中、融研究于项目之中、融成长于项目之中。

通过项目实践,实现了心理健康教师的3大成长力:一是追求卓越。让追求卓越成为心理健康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成为他们在项目实践中的行动标杆。二是创造自我。鼓励心理健康教师积极创造、沉淀经验,形成独特的、一贯的、稳定的心育风格。三是社会兴趣。引导心理健康教师把握与人、与事、与环境的正向情感,提升职业认同,感受生活的意义,为社会做贡献,体现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高度和专业温度。

四、展望未来拥有厚植意识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体系

注重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架构,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体现工作的前瞻性,做到在践行中提升专业品质,在管理中完善专业素养。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体系

通过长课程、短课程、微课程等不同的课程架构,关注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培训课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实施路径上,更需要关注课程的逻辑性、科学性。

(三)建构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

关注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系统,注重区域之间、学科之间和部门之间的联动,拓展联动的广度、扩大联动的效应、形成联动的合力,营造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猜你喜欢

观察团辅导课课题组
撒娇鬼的作文辅导课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iSoil课题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欢迎来到铂金不定期在线辅导课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浅谈乡级初中班主任如何开展学生心理辅导课
对辅导课的亲身观察能改变家长的看法
课题组成员
阿盟观察团继续留在叙利亚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