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机制探索
2020-01-17闫晋晋姚妙胡淼
闫晋晋 姚妙 胡淼
在现代国家扶贫政策上,中央领导对于农村教育十分重视,认为“在教育层面上,不分民族、社会地位,人人都有资格且需要受到教育”,在此前提下,国家政府针对贫困用户在受教育时的经济条件限制问题,成立了大量的经济补助机制,以落实政策方针。但在补助资金下发的过程当中发现,补助资金发放对象很难识别,即部分“贫困用户”实际上并不满足补助资金发放条件,却依靠一些遗留信息来领取补助资金,这导致国家扶贫财政出现巨大损害,说明当前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机制还不够全面,对此本文为了提高教育扶贫对象的识别机制的精确性,将进行相关分析工作。
1 引言
“冒充贫困人士,领取国家补助资金”的现象,在早期教育扶贫工作当中并不罕见,此类人员的数量甚至超过真正的贫困人士,说明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效性表现不佳,同时也代表教育扶贫政策中的贫困人士识别机制存在缺陷,因此为了提高政策实效性,降低扶贫财政负担,有必要对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机制进行分析。
2 贫困人士精准识别机制设计
2.1贫困人士特征定义
在以往教育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当中,其对于贫困人士的特征定义为:拥有农村户口人员、残障人员等缺乏劳动能力的人员,在此机制条件下,从表面可以对贫困人士进行识别,只要领取人员具备上述任意条件,就会被认定为贫困人士,相应可以领取补助资金,但实际上,农村户口、残障等条件并不能准确代表贫困人士,即假设某人员拥有农村户口,但通过日后工作,其经济实力早已脱离贫困人士范畴;残障人员家庭经济实力良好,虽然缺乏劳动能力,但不属于贫困人士范畴,由此说明早期教育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的精准度不足。
那么在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的设计当中,有必要对贫困人士特征进行准确定义。具体方法上,首先以往教育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的贫困人士定义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所以应当保留,在此条件下,当办理补助资金人员具备相应条件,则可以将其列为预备目标,其次在精准定义上,贫困人士最基本的特征为经济水平,所以针对预备目标,在其提交相应申请报表之后,需要对其经济信息进行调查,如果经济信息中显示其经济水平均值超过相应范围,则说明该预备目标不属于贫困人士,相应不予发放补助资金。
2.2贫困等级设计
排除“冒充贫困人士”现象,在真正的贫困人士范畴内,因为不同人员的贫困程度不同,其实际需要的资金量存在差异,所以相关单位要设计贫困等级指标。关于贫困等级指标的设计,首先同样可以以其经济水平作为核心目标,即假设某贫困人士的经济水平,在贫困人士特征定义范围内表现较高,这说明其补助资金量不大,相应将其列为贫困等级较低一类,以此类推直至等级划分达到“经济水平基本为零”程度即可,在此条件下,教育扶贫补助资金的发放可以更加精准,同时对贫困人士的识别也得到了细化。
2.3特殊条件设定
虽然大多数贫困人士其经济水平表现一如既往的偏低,但是在小部分情況下,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贫困人士,例如某贫困人士早前经商,使自身经济水平提高,但随后因为重病无法经商而“倾家荡产”,导致其经济水平跌落谷底,此类人员即为特殊贫困人士,那么面对此类人员,依靠上述贫困人士特征定义分析内容是很难分别的,不利于政策实效性,因此需要设定特殊条件。具体来说,可以设立特殊贫困人士申请办理渠道,在该渠道当中,要求办理人员提供以往经济信息以及当前经济信息,且保障信息连贯性,随之围绕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其是否属于特殊贫困人士,最终根据判断结果来决定是否发放补助资金。
3 实例应用
为了校验本文设计的贫困人士精准识别机制有效性,结合实例对此进行分析。
3.1实例概况
某乡镇地区为重点教育扶贫对象,属于第一批国家补助资金发放区域,但自该地区推广教育扶贫政策以来,就一直存在“冒充贫困人士领取补助资金”的问题,使相关单位“头疼不已”,相应本文在得到许可的前提下,将设计机制引入其中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来判断其有效性。
3.2测验方法与结果
因设计机制的引入会导致单位内部架构发生变化,所以如果完全引入会影响到单位当前的正常工作,因此本次测试只开展1天,对当天机制识别数据进行统计,再根据统计结果综合判断设计机制的有效性。统计结果见表1。
根据表1结果,本文借助地方政府力量进行了信息查询,从结果上来看,本文设计的贫困人士精准识别机制没有出现识别错误现象,所有数据均与实际情况相符,因此说明本文贫困人士精准识别机制有效,可以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
4 结语
本文主要对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机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到结论:围绕贫困人士根本特征、贫困程度、特殊情况进行了识别条件设计工作,理论上可以保障贫困人士识别精准度;为了校验本文设计的贫困人士精准识别机制实际有效性,结合实例进行了测试,通过测试结果说明机制有效。
本文系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机制探索》,课题编号:SZJY-1728。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