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思想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研究
2020-01-17门元元
门元元
当今医学院医德教育的重要依据就是儒家“仁爱”思想。“仁爱”思想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是以一种行为准则规范的形式约束人们的伦理精神。将仁爱思想用于医德教育,能够对学生起到更好的引导,从而使医疗服务更加规范,医疗风气更加向上。
自古医者先有“仁心”方才有“仁术”。中医学是传承了我国优秀历史医学文化而诞生的学科,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人文修养的培养。作为中医学的继承人与发扬者,中医学院学生素质的高低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能够更上一层的决定因素。将儒家文化及其中心思想“仁爱”与中医学生医德教育相结合,能够从精神文化方面为中医学生提供更好的依据和引航。
1 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
“仁”一字贯穿整个儒家文化。孔子力推“仁”思想之前,“仁”更像是一个象征符号,口口流传于上层建筑中,当孔子将“仁”变得通俗易懂后,“仁”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代表。所谓“仁”其实涵盖了很多内容,仅论语中就有多达100余处对于“仁”的解释。“仁”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具体意思,但总结来看,“仁”字所代表的是“亲”与“爱”。用“亲”与“爱”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用“亲”与“爱”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准则规范。“仁爱”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如今变得更加广博,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根基仍在孔孟理论之中。
“仁爱”一词更强调爱,爱亲人、爱众人、爱万物。儒家文化中的“仁爱”以孝为基础,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只有心中对亲人有孝、有爱,他才会有多余的爱分给其他人。当满足了孝的基本要求后,便将“仁爱”推广成为爱众人。这里的具体表现就是能够与人之间和谐互助、相互尊重,并对弱者心怀怜悯。爱众人继续推广便是对爱万物,对天下苍生皆抱有怜爱之情,“仁厚及于鸟兽昆虫”。
2 儒家仁爱思想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引入中医学院的医德教育中,能够使学生树立起心怀苍生的仁爱之心,规范中医学院学生的行为准则,为其树立正确的医德思想和医学价值观。这就是《中国医师道德准则》的核心内容。
2.1 促进中医学院学生热爱医生工作
随着时间的发展,“仁爱”思想的内容也逐渐扩大,其中“自爱”成为了新时代儒家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先“自爱”才能去爱他人,二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顺应关系。一个爱自己的人才会对自己自信、有意识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肩负起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自爱是一个人能够有精力、有能力去爱亲人、爱众人、爱万物的重要前提。“自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不断学习,不断肯定自己,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医学生身上的体现就是学好医学知识、不断发展、提高自身的医学水平、医治关爱他人。具体来说的话,第一点一定是对自身声明价值的肯定与重视;第二点是在学习医学知识时,脚踏实地、通过学习与实践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第三点,有自己的底线,清楚医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最后一点,正视自己的优缺点,自知、自信、自强。以上四条是一个医学生在学习及成长过程中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是始终仁爱自信、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医学研究中可能出现的艰难与挫折及医患之间复杂的关系。
2.2 促进中医学院学生“融于同道”
“仁”在具体事件上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克己复礼”与“忠恕”。“克己复礼”是对自己的要求,要求随时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行事,不可做出失礼的事情;“忠恕”是对他人的情感态度,要理解他人、宽恕他人,善于换位思考。儒家“仁爱”思想讲究爱他人,能与他人和平相处、互相尊重。对应在医者身上,这个他人不仅单纯指病患,还包括同行。医者与同行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医者应该“仁爱”待人,即便是同行之间也应该尊重、不可攀比诽谤或骄傲自夸。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时时自省,与同行、同事之间相互友爱、各取所长、互相帮助,共同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古代医德教育中将“融于同道”当做是重要的一课,现代医德同样不可忽視这一问题,不怕外敌、最怕内乱。医者之间如果存在矛盾或者积怨,轻则扰乱同事关系,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医者治病救人的行为。“融于同道”讲究与同行之间相互友爱以和为贵,这是儒家思想中“仁爱”的表现,也是提高我国医学科学实力的重要前提。
2.3 促进医务人员关爱患者
“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是古代医者的毕生追求,而儒家文化则是医者追求路上最重要的理论支持。医者凭借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也论证了儒家文化中“仁爱”的中心思想。这其中的“仁爱”不仅是对亲人或统治阶级的“仁爱”,也是对平民、普罗大众的“仁爱”。前文中提到过“仁爱”一词更强调爱,爱亲人、爱众人、爱万物,但爱的前提是“仁”。“仁”是一种理论基础,它使人们更加明确个人的价值,认同每个人生的生命价值,对生命充满尊崇与敬畏,能够平等的对待每个生命个体。体现在医者身上就是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以解除病患痛苦为己任。在这样的自我约束下,医务人员会更加重视自己的工作,不断坚持“仁”的理念,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能够无愧于心的用尽全力对病患进行救助与医治;在与病患进行交流时,也能够更加心平气和、能够设身处地的为病患及病患家属考虑问题,像对待自己的亲属一样对待病患,给予病患心灵上的慰藉;从而缓解医患之间紧张的关系,提高与病人之间的融洽度。
3 儒家仁爱思想应用于中医人才培养中的策略
3.1 转变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医学人文课程的引入和建设
中医院校教育目前最大的弊端是只重视医学不重视医德,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医学教育资源失衡的局面。因此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改变教育观点,提高人文课程在医学院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大多医学院的人文课程教育流于表面,学时较少、教师也不重视,因此教学收效甚微。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拿出决心来,用超过原先一倍甚至十倍的精力去推广人文课程,加大人文课程的建设。将医学人文课程的课时增加、学分比例增大、学科地位提高,让大家看到医学人文课程在塑造、引导和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使医学人文课程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大力提高学校人文课程建设的力度,拿出经费开展人文教育教研活动,组织人员开办工作室,支持相关人员对全校医学生进行儒家仁爱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医德教育的认可。最后,将医学人文课程持久的办下去,让其融在医学生的骨血里,成为医学生学习中最基础的内容,在实习时,临床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人文实践,在医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感受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将医德教育变成医学生身上的品质,引领者医学生在医学这条道路上更加稳步的前行。
3.2 举办生动有效的人文修养实践活动
除了照本宣科的人文课程教学,教师还可以定期进行课堂情景模拟,假设课堂是一所诊疗室,给学生分配角色,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与患者。当患者前往医院挂号时,面对“焦急狂躁”的患者,医生应该如何充满同情心的对待患者,询问患者的病因、病情等,从而系统的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对症下药。“问诊”过程中,扮演医者的学生会进入角色,真情实感的面对患者,倾听患者的声音、认真的根据患者病情开出治疗方案,用温柔平和的态度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因疾病而紧张的情绪。在这样的模拟过程中,不论扮演的角色是医者还是患者,相信学生都会受到很大的感触,为医者,在面对病患时的心态与专业程度、为患者,在面对未知的疾病所表现出的焦虑,都能够非常直观的表达出来,不仅让扮演的学生有所收益、观看的观众也会从上帝视角中得到启发。一场生动真实的情景模拟所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与情感上的共鸣是普通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只有怀有仁心,才能够在面对病患时,心怀悲悯,秉承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将病患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医学生学会将心比心,易地而处,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与包容性。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才能够更好的面对每一位病患,切身解决每一位病患的需求,从未确保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缓解医患之间紧张的关系。
3.3 积极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从孟母三迁就可以了解。想要更好的贯彻医德教育,除了必要的人文课程,还可以从环境下手,将医学院打造成一个儒家文化的宣传基地,身体力行的推广仁爱思想。这不仅能够提高医德教育的效率,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思想教育讲究“润物细无声”,要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质的飞跃。具体操作时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例如在学校的走廊上悬挂一些名言标语,内容以儒家仁爱思想为主;在教室里张贴一些名人名事,内容以“仁爱孝悌”为主,除此之外还可以每周进行板报更新,内容同样以仁爱思想为主;校园主干道两旁的宣传栏里可以张贴一些医疗行业内的仁爱故事。通过这样一种平铺式宣传,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修养。另外,为了更好的将仁爱思想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校方可以利用讲座、报告会等方式搭建一个实践平台,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宣传仁爱思想,从而营造一种全员“学名医”的氛围。利用以上多種方式,让儒家文化贯穿在医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力量,从而提高全校医学生的个人品质及仁爱精神。
4 结语
所有教育的最终归宿都是德育,只有技术没有道德注定无法走远,医学院的医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应该遵循儒家仁爱思想的主题、推崇仁爱教育、让学生在仁爱精神的教育下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而医学院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要花费财力支持人文课程建设,也要花费精力,为学生营造仁爱教育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医德教育两手抓,既保证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保证了实践的环境需求,使医学生得到全面的医德教育。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儒家仁爱思想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SGH18H209。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