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小教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0-01-17周梅芬

知识文库 2020年1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模块儿童

周梅芬

《儿童文学》课程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明显存在着一些弊端,阻碍着其发展壮大,《儿童文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本文从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引导、教师专业性知识、课程设置与教学观念三方面出发,通过不断改革与探索,以期培养出更多既具备儿童文学理论基础,又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儿童文学人才。

儿童文学不仅是儿童认识世界最安全的窗口,更是儿童的精神食粮,不断滋养着儿童的心灵,呵护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儿童的成长初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儿童文学》课程已经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相继开设,其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后承担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效果,以及学生未来的专业化发展,甚至对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明显存在着一些弊端,阻碍着其发展壮大。以下,笔者就自己的《儿童文学》课程实践经验,谈几点相关的教学改革想法。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中小学基础性教育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对儿童教育的认识误区一直存在。现在社会家长都舍得在儿童各种能力培养方面下狠功夫,各种兴趣班、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令人应接不暇。但绝大多数家长的初衷并不是孩子文化素质的提高,而是急于让自己的小孩“赢在起跑线”。急攻近利的心态与错误的价值观念令他们选择的是立竿见影的各种舞蹈、音乐等兴趣班,巨大的压力往往也会让孩子对自己原本的兴趣失去兴趣。更重要的是,当压力变成一种负担时,文化知识也会变得可有可无。各种兴趣爱好的培养,都需要以一定的文化知识理论作为基础,如果抛弃作为地基的文化知识,所有的兴趣爱好都会流于表面,无法达到真正的质的飞跃。而孩子的文学素质的培养,与儿童文学息息相关。儿童文学作为孩子的精神储备粮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山。只有整个社会认识到儿童文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认识儿童文学的基础作用,才会进一步推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

2 提高教师的专业性

自195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钟敬文倡导下,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了儿童文学教研室,邀请穆木天、陈伯吹等顶极学者做教授,主办了儿童文学进修班,培养了新中国最初的儿童文学师资人才,这些人才逐渐进入到各大高校,推动着《儿童文学》课程的改革与进步。新时代下,儿童文学课程面临新的形势,笔者提出:

首先,把儿童文学师资的培养提上教育的日程,为整个社会培养出一层高质量的、专业性强的儿童文学人才。教育部门重视并扶持儿童文学学科的建设,加大儿童文学高层人才的培养力度,扩大各大高校儿童文学的硕士博士招生规模。只有将经过专业训练的儿童文学人才投放到各大高校,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教师专业性较差的问题。

其次,教师本身应该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进步意识,能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要具备应用型的特点,能读能写能演,多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专业的儿童文学素养,还必须要对多学科有所涉猎。在教学方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传统与现代接轨,将最新的专业信息应用于课程教学。也可通过进修或访学,参加儿童文学的相关学术会议等,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科研方面,坚持教学与科研同为一体的观念,教学为动,科研为静,动静结合,以教学经验促进科研的进步,在科研中探索儿童文学教学的发展与改革。

3 重设课程结构,革新教学观念

虽然各大师范院校纷纷开设《儿童文学》课程,但是其主体性地位并未得到提高。中文系专业开设的《儿童文学》课程,大多只是作为一种专业选修课,铺助其他文学类课程教学的进程。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虽然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但课时安排普遍偏少,只有48或64个课时,远远不能满足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高校对《儿童文学》课程的忽视,必会导致整个社会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出现知识误区,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儿童文学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观念还没得到根本的转变。教师往往忽视《儿童文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这一特性,教学上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过于强调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實践能力的培养,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相距甚远;二是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师大都使用备受垢病的传统教学方式,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填鸭式学习,导致学生参与度低,主体性未能凸显;三是考核方式单一,过多地强调学生对书本既有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往往以书面考试的卷面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个体性、动态性和发展性。

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调整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加大实践课时比例,并在课堂中尝试引用实践内容,如邀请学生讲童话故事,课前简短儿童剧的表演,分享绘本故事或者朗诵诗歌、现场故事接龙等,并记录分析,进而全面推行模块化教学,将教学内容与情景模拟、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紧密结合,打造学以致用的环境与平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活化教学内容机制。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以讲授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如经典作品鉴赏分析法、分小组讨论、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读书指导、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立体的教学方法体系,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在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的兴趣,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提升儿童文学素养的目标。将《儿童文学》课程内容模块化分类,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实践教学:如儿歌与儿童诗模块、儿童故事模块、寓言模块、童话模块、儿童散文模块、儿童戏剧文学模块、儿童卡通读物模块、儿童科学文艺模块、儿童图画书模块、儿童动画模块等,在每个模块的连续教学中,打破学科界限,逐渐建立起大儿童文学观,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动向引入教学,融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学等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将儿童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甚至是中国文学建立起渊源关系,使得《儿童文学》课程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能在纵向沟通中更好地突出儿童文学鲜明的艺术特征。在横向比较上,还可以将儿童文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建立起平等关系,在不断地比较中突出儿童文学作品独特的个性。

最后,改变原来传统基础学科摒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以个人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的“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讲经典儿童故事、编学生喜爱的作品、演经典儿童剧本”的实践应用能力,激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起活泼新趣的立体考核方式,进一步促进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优质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对接,为社会输出的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的儿童文学应用型人才。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内学者纷纷对《儿童文学》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出谋划策的大背景下,笔者从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价值观,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重设课程结构与革新教学观念进行了探索,以期能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出既具备儿童文学理论基础,又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的人才,进一步促进《儿童文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模块儿童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刊首语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