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研究

2020-01-17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2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是专业性,技术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大国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倡导下,很多的高职院校逐渐扩大了办学的规模,招生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结合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制定更加适宜道教学计划和内容;同时教师也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经济管理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增强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实践应用能力。

一、目前在高职经济管理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管理类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教学又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与时俱进,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并完善课时设置。但是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到经济管理类教学课程中发现,使用的教材过于注重理论方面的内容,对实践应用有所忽视,对人才的培养也更偏向于研究型,使得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强。其次,很多高职院校缺少对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清晰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够明确,没有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到教学体系当中,这就会极大的影响经济管理类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思路比较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化

教师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模式,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直接的影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仍然停留在课堂传授的单一化方面,在课堂上对学生开展灌输式的理论讲解,教师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用不够充分,并没有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相应的兴趣爱好等,为学生制定具有个性化以及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经济管理课程的学习中,只能被动的接受,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及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提升。其次,很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认为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讲解更多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更高,这种思路是错误的,经济管理类学科是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如果仅仅靠教师单纯的讲述,那么学生就难以将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和吸收,无法将其灵活地应用到经济管理的实践中。

(三)校企合作体系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需要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共享教育教学资源,让经济管理类教学的效果最大化。经济管理类学生需要深度的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对实践活动的岗位及情景要求比较高,虽然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校企合作的模式还不够完善,有些企业并没有为学生展示出内部的经济管理方式和内容,使得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实习效率难以提升。有些学生在企业中,并没有对口实习,经常会被安置在其他的文职岗位中,实习工作和学生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很多学校也没有为学生搭建校内的实习基地,经济管理类的实践教学工作经常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增强。此外,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有些经济管理类教师的年龄偏长,虽然拥有丰厚的教学经验,但是对学习心理念和新技术的能力不强;有些教师虽然比较年轻,学习能力较强,但是缺少充足的教学经验;同时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素养也有待提升,这些都会影响经济管理类教学质量的强化。

二、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制定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管理类课程改革也需要制定更加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关注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方面,还需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结合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增强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保证能够符合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转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和实践的环节中,同时还应该充分的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微课,慕课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将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制作成十分钟左右的视频,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更加轻松和愉悦的教学环境,这样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些经济管理类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很难全面的理解和应用,如:“成本理论”的计算难度比较大,那么教师就可以使用微课,为学生直观的展示出“成本”的产生,商品流通的过程,价值以及劳动量等各个环节的内容,并有效地将其连接为统一的整体,让学生对成本理论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微课能够极大地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和探讨,极大的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增强了教学效率。

(二)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应用

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需要高职院校为学生打造校内和校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从校内的角度而言,需要学校加大资金以及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满足经济管理类教学实践的需求,如:可以通过构建企业仿真模拟沙盘,自动化办公软件,财务管理软件等设备,或者引进VR技术或者3D虚拟技术等,通过对企业经济管理的情景模拟,借助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以及真实的案例分析等,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学校还应该为学生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深入到一线,并与企业的经济管理骨干或者专家等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明确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最新的理念和模式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技能;或者还可以邀请企业的员工到学校为学生讲解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相关经验可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对工作岗位有系统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引入到课堂中,比如:在学习“需求收入弹性”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薄利多销”或者“谷贱伤农”等案例引入到课堂上,让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经济学的现象与知识,并在学习经济学之后能够将其应用于生活的实际中,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经济管理类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教学评价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同时还能够及时的反馈,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在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注重“教”的过程,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因此,这就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合理和科学的教学评价系统。首先,在考察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应该将教学评价标准细化,融入对学生课堂表现,实践应用,创新创造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渗透德育的内容,让学生明确经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抵制不良诱惑,时刻保持高度的思想认知,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立德树人”始终作为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的目标。

三、结语

经济管理类教学体制的改革,需要与时俱进,充分的结合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为高职学生提供更为适宜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促进高职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一衔接起来,为学生搭建校内与校外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同时还应该制定更加适宜的教学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对经济管理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