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缥缈的狭小欲望与崇高的远大理想

2020-01-17王苏玲武汉大学艺术学院

环球首映 2020年6期
关键词:李健吾观者夫人

王苏玲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

《这不过是春天》的结局匆匆定在厅长夫人送别冯允平的那一幕,以送别为结令我叹惋,也让我产生了想寻求更多的欲望。我看完《这不过是春天》的第一感觉是意犹未尽,第二便是暗恼李健吾先生故意吊人胃口和他的不知“乘胜追击”。来不及追寻李健吾先生的深意,我却只感动于“夫人”太过于真实的复杂性人格,一个忍不得清冷寂寞也同样舍不下世俗荣华、渴望爱情又犹犹豫豫的知识女性。

诚然,《这不过是春天》内里人物关系线较为简单,但简单的人物设置却有足够分量。这不得不归功于李健吾先生对每个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千人千面,这些性格迥异的人齐聚一堂,自是给观者以丰富之感:在时代特征标志化的年代,人却是各不相同,那么心中所思所想和个人追求也自然不尽相同。

由于所处时期的特殊性和某些政治导向的作用,文艺作品的创作或多或少存在趋同性。个体的诉求常常被淡化、忽视甚至遗忘,因为其所具有的重要性远不能与更宏大的目标相媲美。在笔者看来,李健吾先生正是因其独特的视角和感知力,将一个并没有什么家国理想、贪图名利享受和渴望爱情的年轻女子作为《这不过是春天》叙事主体,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人性的探索和对人性的关怀。笔者对于人性的第一看法便是人性即人的本质欲望,但不包括物质欲望,物质欲望更多的是存在兽性之中的。《这不过是春天》的“夫人”作为主要人物,这种人性的探索与关怀尤为明显。

我们可以看到,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身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即爱情和面包之间纠缠不清的先后关系中的矛盾。二者都是“夫人”内心的狭小欲望,这种欲望极其泛个人化,几乎没有除了她以外的人为此努力过。所以很多人评价《这不过是春天》时就想当然的认为这仅仅是一部无厘头的爱情轻喜剧。可笔者却持相反意见,轻喜剧是表面,对人性的关怀才是内里。一个社会的有识之士毕竟有限,而没那么关怀家国存亡的人占大多数,这是当时社会不可否认的真实情况。《这不过是春天》直面了这种真实,也给予了一定的包容性:通过对“夫人”这一人物的表现,让人物的内心挣扎具象化,观者可看到可体会到那种痛苦,不由得心生怜悯,包容性也由此产生。让社会慢慢认识了解到人物内心诉求和痛苦,从而引起共鸣使得人物内心的这种狭小欲望为大众接受。这是一种人性的关怀。

“夫人”的狭小欲望来源之一便是她求而不得的爱情,冯允平仿佛是那个年代崇高理想信念的化身。《这不过是春天》中对他的描写并不多,给人一种遥远、虚无之感。笔者宁愿相信这是李健吾先生有意为之。相比与“夫人”的狭小欲望,冯允平的追求就十分前沿,十分崇高伟大:他是一个革命党,他不会为了爱情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与爱人离弃,在多年之后甚至利用着爱情为自己做掩护——利用“夫人”的身份在掩护自己。但他不会被人指责卑鄙,因为他的目的并非为自身谋求什么。他的决心在整个民族面前是多么的诚心十足。他的选择是更有历史宏瞻性的选择,对于民族前景的奋斗是绝对正确的,冯允平作为那个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有能力也有责任投身革命。崇高理想的存在是因为国家危亡之际,必须要有人去拯救这个国家;那么,如果国泰民安、国富民强,是否这份崇高信念就不那么高昂了、表现也不那么具象了呢?

在很多人看来冯允平是个极其工于心计的人,他的一切行为表现都具有强大的目的性。但笔者认为冯允平对“夫人”的举动或许出自“情难自制”,是因为他心中的情感无法再压抑而产生的自然而然的行为举动,笔者相信,冯允平对“夫人”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份还未消散的情愫,未必一定是爱情,可能是怀念甚至后悔,后悔当初放弃了“夫人”。一个对自己的国家爱的深沉之人,必是有情有义,那么他的情感感知力一定不弱,所以冯允平对“夫人”绝对不可能是断情绝义的。

笔者认为李健吾先生《这不过是春天》落笔之处是为了关怀人性,他是呼唤我们关怀那一些不那么伟大的人的人性所在,否则“夫人”就该更无理取闹些,更高不可攀些,而不是可爱、幼稚、甚至像个稚嫩的少女,最后的决定更是显得她灵魂本质之善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比起革命家更容易引起观者共鸣,共鸣推动感同身受。关怀落在了人性的狭小欲望上,《这不过是春天》的格局其实也并不会因此狭小。狭小欲望和崇高理想都应该是人性必不可少的部分,可以因为狭小欲望的不正义性而批判它,但却不能全然抛弃它,因为其中是有一定可取性,也因为崇高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了它。

猜你喜欢

李健吾观者夫人
夫人与婆子
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李健吾
朱自清让学生转系
端午节观龙舟赛
听李健吾谈《围城》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潇水夫人
天命夫人
韩石山先生谈李健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