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在主义视角下美国女性电影审美流变

2020-01-17陈瑾萱宁波诺丁汉大学

环球首映 2020年6期
关键词:疯女人存在主义男权

陈瑾萱 宁波诺丁汉大学

长久以来,在美国女性主义思潮和女性文化活动的席卷下,每部女性题材的电影随着社会的改革在取材和创作中都彰显了独特的时代特性。电影内容从对男权的抵制、对“疯女人”形象的创作到自我的创造和探索等,无不透露出人不是天生的,我们都是在人生的进程中不断形成的等存在主义理念的表征。直至今天,仍然有人通过存在主义来解读女性电影的创作和所要表达的内涵。

一、“疯女人”的塑造是女性对理性主义下审美的反抗

存在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的,可以指任何独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美国女性电影刚开始创作时并没有明显地倾向存在主义,此后它对“疯女人”的角色塑造才是打破理性的开始。例如《简· 爱》中的简· 爱是富有激情和反抗意识的人物,她不甘于社会的压迫想要打破不平等,得到有尊严的爱情。电影拍摄之时正值美国女性为了主权进行斗争的阶段,其艺术创作无疑是呼应了当下的时代背景。电影中伯莎的嘶喊、尖叫是让人不适的,而最后放火等可怖的“疯女人”行为更是人物长期被囚禁所导致的精神崩溃的结果,她的疯狂打碎了罗切斯特在简·爱面前的所有幻想,这种激烈的令人恐惧的行为是当时女性对男权的反抗和挑战,也给了简·爱获得真正幸福的机会。“疯女人”的塑造不仅是理性主义审美下的反抗,也是向存在主义的一种靠近。

二、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创造的

20 世纪的“美国女性解放运动”在理论层面和政治层面都把对女性权利的探讨推至高潮,更是引发了对女性这一生命体更透彻的剖析。这场浩大的运动对美国电影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两性矛盾在电影创作中被深刻表达了出来,少数族裔女性的遭遇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电影《第二性》中提到的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创作的相关认知和存在主义中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进程中不断形成的这一概念相吻合。存在主义认为在人的尊严受到威胁时,人和社会将形成对立的关系,世界是被异化的。20 世纪后期,电影创作中女性对不平等的反抗,对低等社会地位感到的不公,都通过艺术手法被展现,如《末路狂花》中女性角色驾车逃跑时勇敢果决的身影,面对家暴誓死抵抗的坚韧不屈的形象,一次次升级的折磨和逐渐激烈的反抗都将女性角色身上的光辉不断放大。《紫色》中充盈着种族歧视的社会现象给影片中的女性造成无限痛苦,但她们选择了和父亲、丈夫、市长等父权角色抗争到底。这种世界异化后女性后天创造的成长都是杂糅了存在主义的深度立意。

三、存在主义下被别无选择抛入世界的自我选择和创造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21 世纪后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都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这个时代的女性在长久的抗争中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果,现在的她们更在意自我的选择和价值的创造,世界丰繁多彩,有无限的机会在等着她们。例如在《存在和时间》中,海德格尔就认为人一直在探索着自己是谁,一生漂泊,却也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家”。人在被抛进这个世界后就在不断地寻找和创造,女性也是在一次次的创新和自我塑造中反复蜕变的。

存在主义主要主张人的自由和个性,而这个时期的电影正是处处彰显着对自由的求索和对个性创造的追逐。美国电影此时有两个审美特征:女性人物的塑造不再是简单唯一的设定,更是善恶交织的融合是其一,另一个是一些曾禁忌的话题变得更加开放化。在《欲望都市》中两性话题更是以专栏的形式出现在报纸上,萨曼莎一角则以性欲强烈,经常更换伴侣的形象示人。曾经的禁忌话题得以被开拓并进行大胆的创作,女性也不再保守固执,这在当时已然脱离了对男权进行反抗的斗争阶段,而是开始着重于女性的自我感受和精神追求,这些女性角色都和新时期女性的定位有很大关系。《时时刻刻》中,伍尔夫发觉自己对女邻居有好感,克拉丽莎则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并选择和女友生活在一起。关于女性的固化认知挣脱了思维的桎梏从而开放化,男性不再是唯一的权利主体。女性也和男性一样,在社会中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并具有相似的地位。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美国女性电影在创作艺术上留下了时代的剪影,这些创作无不渗透着存在主义的哲学。众所周知,存在主义是在人们对自由和尊严的向往中产生的,女性电影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女人形象的塑造呈现出女性的成长画卷和其中群体价值的实现。中国汉字中的“安”主体部分便是一个女子,家中有女方为安,众多经典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创作都离不开存在主义的烛照,女性力量也会在寻求全球化语境下美学融合的过程体现出来。

猜你喜欢

疯女人存在主义男权
Myth and Mechas
疯女人
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与发展:存在主义给予的启示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从古典到西洋
疯女人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残酷现实·破灭理想·无奈逃避——戏剧《愤怒的回顾》的存在主义解读
男权,一把悲剧的锁
——细读《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