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写作教学的训练思路和训练方式

2020-01-17廖万军

关键词:命题文章教学

廖万军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大学中文学科特别是师范专业的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训练,一直未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训练体系。多年以来,写作学界对操作理论付出了较大努力,虽颇有建树,众多高校在实践中却各行其道,不成系统,未收到应有之效。本文认为,大学写作教学应遵循写作活动的创造规律和写作行为的本质内涵,建立科学配套的训练思路和训练方式,方可有效完成训练任务,达成合理的教学目标。

一、训练体系的理论建设与操作失据

20世纪70年代末,写作正式列入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体系,成为一门理论讲授与操作实践并重的基础课程,随之创立现代写作学,各高校开始组织教师队伍,并开展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孙绍振曾遗憾地认为:“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写作学的各类教材纷纷出版,据估计已达数百种,可能是人文学科中教材数量最多的。但是数量众多与学科理论水平之低下,正好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因为中国当代写作学缺乏必要的学术研究基础”[1]。各高校在教学训练的内容方式上,各行其是,莫衷一是。多为简便易行的硬性命题加全收全改,之后进行作文讲评,结束一次训练。教学内容与训练方式之间根本做不到系统配套,观其大体至今未能改变。

1987年杜福磊在《写作》杂志上发文指出:“写作是‘术科’,写作教学是一项工程。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理论和实践要同步发展,轻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对的。在建立科学化的写作理论体系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化的写作基本功训练工程体系,这也是迫在眉睫的事。”“‘写作工程学’作为一门训练教材,我认为除了设计出上述的写作各种职能的训练系列外,还要设计出‘写作基本形文体训练系列’,还要对‘作文命题科学化’和‘写作评改规范化’的专题做出研究,给予科学地解决。只待有了这种‘写作工程学’的完备训练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写作课的教学目的。”[2]

90 年代以后,写作教材和论著不断涌现。1991年林可夫主编的《高等师范写作教程》[3]问世,下编专门论述了写作训练的理论依据、技术操作和效果检测。对训练体系理论的创立贡献巨大,堪称开山之作,殊不为过。

进入21世纪,马正平主编人大版的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4]:《高等写作学引论》《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上、下)和《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等,高调面世,蔚为大观。孙绍振在总序中给予高度评价:“它无疑成了中国当代写作学学科成熟的一座‘标志性建筑’。”“这套教材不仅在形而上的层面有如此建树,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对写作行为操作技术、操作艺术规律的揭示,也是我们写作学界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东西。”[5]

这些训练体系的理论建设,从无到有、由浅入深,逐渐系统和全面起来,对于写作学科建设意义非凡。但是,这类所谓“写作工程学”的训练教材虽颇具规模、成果显著,却一直未能形成与写作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用训练思路与训练方式。究其主因有三:

其一,考试型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的教育与培养方式依然是考试型的教学模式,试卷成绩及格即通过一门专业课的评价标准。因而写作学的考试,并不以写作水平或文章水准作为考试通过的硬性指标,而是以概念记忆和理论掌握为考查的主要内容。这样,写作能力的提高就不能作为教学的显在目标,写作训练体系的建立就如漂萍浮水,没有了根基。

其二,教学与训练难以配套和对应。写作理论是根据写作过程和规律分层逐次进行解析表述的。而写作训练却不能进行分段分块式的训练,不可以讲授到哪里,就训练到哪里,所谓单项训练实不可行,至少行之无益。因为,文章是完整有机的类生命创造,不可进行分解组合像工业产品进行无机生产的。理论的“知”和训练的“行”很难整合起来。

其三,训练效果无法明确显现和评测。首先,写作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教学周期也就是一学期或一学年,这显然属于短期训练,即使训练量较大,或见一时之效,却难以速成,更难期大成。长期深入阅读广泛采集信息,再加以思考和研究,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前提;反言之,思想的成长、语言的积累及篇章构成能力,也是在长期读、思与写的过程中自然生成。对于大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大学教育阶段更应全程贯穿进行长期训练才能有效果可言,方可收非常之功。

其次,写作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独有的写作行为过程。写作者所面对的客体对象,是至为广泛的外部大世界和极其复杂的内在小宇宙;确定具体的表达目标,选择合适的体裁文种,采取何种结构形式,循着怎样的表达顺序,运用何种语体语气和语言风格,是主体带有个性色彩的多样化选择。学生能力起点高下有别,训练前后的水平难以量化比对和定性研究,即便评测也没有专门的统一标准。教学效果无法衡量测定,反过来训练的内容方式也就不好预定和执行。

基于上述理由,笔者认为,着力追求和建立完善的写作训练体系,对于写作理论大厦的建立是重要的和需要的,但由于实践中没有建立科学的训练思路和训练方式,造成操作层面上无规可循、进退失据,基本上无法运作。

二、科学配套的训练思路与训练方式

笔者认为在实践和操作层面上,相较于建设完善的训练体系,更加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训练思路,实施有效的训练方式。大学写作作为操作性应用理论,训练是教学的必要科目和必须环节,理论学习与训练配套才是提高写作水平、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

从写作本质和过程的原点来看,写作是为了完成创制文章的一系列主体行为,其行为过程是内部思维和外部表达,工具是语言。制作文章是“果”,而成长为“果”的,是一系列内在要素群构成的“因”。“文章制作的‘果’由文意呈现要素群构成,推动文章制作活动的‘因’是心理诉求要素群、才智蕴蓄要素群和加工制作要素群的合力运作。这从‘因’到‘果’便是文章的生成过程。”[6]6

文章是主体的一系列心理动因和才智要素综合而成的结果。如果写作训练只重结果,只写成文章就完成了训练环节,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是无益的,至少是低效益的。我们应当从“因”入手,来写出有质量的文章的初级“果”,并由此达成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的高级的“果”。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不完整的。命题之后,草创成文,任务就基本完成了。日常作文,读者是单一的,也非合适的,那就是语文老师。以批阅后的评语和评讲进行信息反馈,之后不再有他。而考试作文,读者就是阅卷人,而阅卷人是隐身的,其实并非读者,其任务就是判分。对写作主体来说,没时间没条件也不必要修改,快速成文,草稿即定稿,分数就是唯一信息反馈。没有读者,或没有合适的读者,那有受众可言?遑论受众对于写作过程的参与了。目前大学写作训练与此类似,并无质的区别。

正常的写作过程是完整的。写作主体在阅读、思考中,有了发现,有了材料,产生了某种思想感情,不吐不快,不写不休,就进入到起草阶段;完成草稿,犹如有女初成,不便素颜示人,就需要修改润色,形成初稿;文章自不应当锦衣夜行秘而不宣,就需要公开发表,读者参与进来,引起反响反馈,实现写作价值和社会效应。信息反馈可能有肯定否定、热议冷嘲,作者需要反省审视,如果有进一步修正调整的需要,则继续修订完善成为定稿,也可能改头换面出现新版本或升华版本。

大学写作教学的训练思路就应当从写作的系统内涵出发,给写作主体提供过程完整、要素具备的写作实践活动,完成有一定质量和深度的文章成品的创作体验。这就要从主体、客体、受体和载体四个方面所构成的写作系统出发,进行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研究。具体来说,可以有序地进行三个方面的操作。

(一)命题设计与动力催化

写作训练由老师主导发起,由命题开始。传统写作命题与训练的最大障碍,是不想写也无物可写,是动力缺失的被动写作。改变此局面也当从科学的命题设计出发,实现动力催化。

写作的主体是个人,写作活动极具个性的创造性劳动。受训个体的思想理论、知识储备和经验阅历等所谓“前写作”各有差异,写作中又表现为观点多元、题材和表现形式多样。命题既不能随意而为,不加约束,也不可限制过死,千篇一律。关键在于命题要相对集中统一,又要有合适的宽度和深度;要接近受训者的心理实际,更要针对其心理需要;既要有物可言又要有话想说,激发表达欲望,实现创作心理的动力启始。

这就需要对主体系统进行深层解析。大学写作课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多在十七岁至二十岁之间,作为移动网络和智能媒体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独生子女为主,内心敏感而脆弱,自我意识强烈,责任意识薄弱;简单的学习经历,知识信息庞杂,专门广博不足,呈现低质量和碎片化倾向;生活阅历不多,深刻体验较少;青春期的到来,内心冲突强烈,人格内涵、价值观念的建立和社会性要素的发展,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性欲望和性心理需要日渐强烈,对爱情有着美好而炽热的憧憬,想要被爱而没有能力也没有学会去爱。这一阶段的青年学生,一方面有着自我认知和期待认同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对外在世界、对人与社会有着强烈的探索愿望和求知欲望。

这样,在选择训练命题的时候,就要注意题材选择的针对性和接近性。笔者建议分做两类:一类是认识和表达自我,另一类是研究和表现自然和社会。

比如,笔者设计并使用过这样的命题:关于爱情。围绕这个总题目至少可以写成这样两篇文章。第一篇写的是《我的爱情观》,第二篇写的是《人类的爱情》。前者是分析型写作,通过认知和分析爱情这一关乎人生幸福和生命体验的命题,意在表达自我,树立健康高尚的爱情观。同学们对此有强烈的探索和表达欲望。后者是研究性写作,人类爱情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这一命题有创新意义又颇具难度。如果不去进行广泛阅读和深度探究,就写不出本科大学生应有的文章质量。我们推荐同学们批判性地研读伊莲·摩根的《女人的起源》、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基里尔·瓦西列夫《情爱论》、玛丽·克劳福德与罗达·昂格尔《妇女与性别》等有关爱情及女性主义的著作和相关论文。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甚至辩论,通过延伸阅读和深入探索,各自经历了饶有兴趣的研究过程,生发出各自独特的思想观点,写作时不仅拓展了思维视野,也有了丰富的材料,更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和交流需要。

马正平认为:“在写作实践方面,首先,在‘知行递变’中,‘知’是基础,‘知’是动力,没有它就不能产生写作动机,也不能有效地采取适当的写作方式。因此,写文章,首先应该有所谓‘知’,应该重视‘知’的建构。”[7]写作训练教学要设计和提供“知”的条件和可能,形成写作的思想发现、目标和动力,在具体训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行”的思维内容、鲜活的表达形式和完整的行文过程。

写作训练由研究性的信息采集开始,就是为写作者提供思维内容和思想发现的可能,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表达的内在欲望和动力。这样才更接近写作的本质内涵和原生样式,淡化和降解硬性命题和被动写作的负面效应,符合命题的针对性原则、接近性原则和动力性原则。

(二)受众参与和信息反馈

写作是人类的社会文化活动。个体的写作行为并不以文章的完成为终结,还要进行公开发表展示给目标受众,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信息交互和思想沟通,由受众参与而产生社会影响和评价反馈,达成写作的价值实现。

读者作为受体是写作主体创作初念产生时和表达过程中一直或隐或显地存在着的,观点生发、体裁选择和语言表述总是指向特定的交流对象;反过来,读者意识——对目标受众的选择、阅读反应的预期,是每一个作者应有的心理内容。读者意识必定参与到写作过程,规约着思维内容和表达流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没有读者参与和没有阅读反馈的写作行为是不可想象的。

写作训练虽然是一种实验活动,其实与一般写作行为并无二致。受到考试型教育的影响,大学写作与中学作文差别不大,还是多采用全收全改的评价方式,教师作为唯一的读者,把可能的读者特别是同学们排除在受体系统之外,以分数评判来终结一次教学训练。受训者不仅失去更多读者的参与,还降低了创作动力和交流欲望,极易形成完成任务敷衍了事的写作态度,内容表达也容易造成“假、大、空”的现象,甚至与写作本质背道而驰。

在今天这个网络发达、平台多元、交流极易实现的信息化时代,构造训练成果发布与交互的环境与条件已经便捷成熟,以此作为教学的配套环节,就是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事情。作文薄上清誊文稿形成纸质书面文章是需要的,更须利用电脑网络或手机移动网络,建设班级网页,或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QQ空间等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以方便文章发表和读者阅读评价,让作者回归主体,又有机会成为受体,实现信息互动和沟通;既可反观检讨得失,强化读者意识,又能形成网络围观的正向效应,深化动力机制。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由于文章公示与信息交互,师生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加,写作热情日渐高涨,文章质量有所提升,写作能力明显提高。

(三)成品意识与修改完善

中学作文是针对高考以分数为目的的应试训练,强调快速成篇,轻视修改定稿,忽视培养成品意识。大学写作的主体是有独见有担当的成熟公民,写作行为不应停留在草就即止的习作阶段,而应明确建立修改习惯和成品意识。“古人云:‘作十篇不如改一篇’……如果没有修改润色,那么写作行为就只能停留在草稿阶段;如果每一次写作行为都只是生产出‘毛坯’和‘样品’就草草收兵,那么作者就永远也不会窥得制造‘成品’甚至是‘精品’的堂奥,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不良的写作习惯。”[6]130

发表前的自我审视与修改,发表后积极收集信息反馈,据以进行完善和改定,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最后环节。舍此则不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写作主体积极的人生态度、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笔者建议草稿写成之后完成以下三个环节:

1.审阅、修改和发表。文章初成,作者要进行自我审阅与修改润色。在审阅过程中自然会发现一些问题,就有必要进行观点修正,材料增删,结构调整和语言润色,感觉审定无误后方可公示或发表。

2.反馈、修订和定稿。在信息平台发表以后,写作主体应当敏于吸纳受众的信息反馈,积极对待读者的评价和意见,重新审视,再做修订,深化认识,去粗取精,使文章臻于完善,走向成品甚至精品,最终形成定稿,完成写作的全部过程,得到一次完整系统的写作体验。

3.收存、检讨和总结。定稿之后,老师还应要求每一个写作者把初稿与定稿收集和保存起来,通过审阅前后内容的差异和变化,总结经验,检视得失,鼓励写出自我小结,以期对于写作能力结构有所感性沉淀和理性升华。

建立大学写作教学科学的训练思路和训练方式,比之追求完备的训练体系更为重要。通过写前信息准备,进行符合针对性原则、接近性原则和动力性原则的命题设计,催生主动表达欲望,是写作训练的前提和基础;建构文章发表与信息交互的平台,优化受体系统,是深化读者意识、强化动机水平的重要保证;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形,建立明确的定稿意识和成品意识,是提高训练质量的必由之路。这样完成一次从阅读思考、研究发现到起草初稿、发表反馈并修改定稿的过程完整的写作训练,对每个写作主体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写作体验和人生经验,对写作能力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命题文章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