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
2020-01-17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800)
一、引言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大湾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大湾区港航物流业发展会产生更多的港航管理优质人才需求,急需大批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运营管理专门人才。如何进行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输送优质的实用型人才,为我国港航物流业培养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计的重要实践内容,具有显著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高职院校要积极履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根本任务,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维护实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职业院校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1]要促进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就需对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当前,国内学者对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进行了相关研究。方煜[2]认为高职院校在培养港航物流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具备行业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港航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四段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李上康[3]对高职院校港航物流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三层四段互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汪燕[4]探讨了校企合作背景下港航专业人才衔接培养的关键问题;李立周[5]运用区域人力资源集聚理论从改革人才发展体制、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推进高校学科建设、培育协同创新中心四个方面提出珠海市港航物流人才培养集聚优化策略。
以上研究对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和实践,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港航物流类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较少,尤其在当前大湾区背景下相关研究更少。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背景,从大湾区港航物流类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系统研究了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和优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多元性交通知识和综合性应用能力的实用型港航物流人才。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港航物流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1.港航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将进一步增强大湾区的港航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推动综合交通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发展,大幅提升区域内的人员、货物的有效流动。因此,需要大量的能够从事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港航物流人才。
(1)从人才类型看,急需大量的从事港航生产管理、航运业务操作、物流运营服务、航运金融保险等运输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的发展,大湾区内港口货物吞吐量高速度增长,港航生产活动愈加频繁,必然需要大量的港口生产、外轮理货、船舶代理、货运服务、综合物流、运输保险等类型的高素质复合型港航物流人才,以此满足大湾区建设人才需求。
(2)从能力要求来看,除了专业能力外,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尤其体现在社会交际和信息处理方面。随着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大湾区与其他国家外贸业务愈加频繁,跨文化交流和信息处理综合能力会显得更加重要,这对港航物流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高要求。
2.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既有一般管理专业的共性,也具有很多鲜明的特性,其直接为港口、船舶、航运、物流、承运人、货主等服务,是辐射广、环节多、风险大、要求高的行业,同时也是具有涉外性与无形性的重要服务业,就业的岗位要求比较高。[6]当前,全国多所高职院校开办了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但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教学过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不高、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客观度不高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精准度不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由于校企合作深入度不够,协同育人结构单一,面向港航物流产业链环节,难以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导致人才规格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有些高职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未能从自身发展特色出发来考虑区域人才需求,而是仍沿袭传统的通用型港航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单一化。培养目标普遍滞留在传统性代理服务、港口操作类型的人才培养上,未能有效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创新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但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形式重于实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学体系相对滞后,教学过程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不高。由于专业教学实施中,教学过程相对固化,教学组织效度不高,教学内容与实践易脱节,难以对接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开放性、国际化需求。一些院校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偏差,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市场用人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度不够。
(3)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许多高职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由于指标体系不健全、数据采集不客观、结果反馈不及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客观度不高。
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港航管理类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分析
1.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在专业人才培养上,亟须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当前,高职港航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对接港航物流产业链中的码头服务、集装箱运输、仓储管理、船舶代理、货运代理、报关服务、理货服务、内陆运输服务等领域,面向港航物流企业,培养“懂理论、会实践、通经营、能管理”的港航物流管理人才,其职业能力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1)专业能力。要求掌握货运代理、航运业务、港口生产等基本业务流程,具有分析和解决业务工作中的一般技术问题及相关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能力;具有揽货、单证操作、海上运输业务操作等货运代理服务能力;具有船期管理、单证操作、租船业务、船舶配载、航运商务处理、安排船舶进出港、船舶现场操作等航运业务处理能力;具有码头货物交接与管理、码头业务单证处理、船舶装卸作业指导、码头现场操作、码头理货、码头生产班组安全管理等港口生产组织能力。
(2)方法能力。要求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有捕获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理念,不拘泥于传统模式,敢于提出创新的思想及理念的能力等。
(3)社会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具有运用交往技巧,能用英语交流、评价交往结果的能力;具有行业安全生产与责任的意识等。[7]
因此,高职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可确定为:主动对接港航物流产业链,面向区域港航物流企业(港口物流企业、航运物流企业、代理服务企业等),培养掌握港航物流管理知识和港航物流综合服务技能,具备高效信息处理、高效沟通交流、团队协作、安全责任意识等职业素养,能从事港航物流业务操作、生产管理和综合服务等岗位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懂理论、会实践、通经营、能管理”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港航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
(1)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搭建专业层面育人平台,全方位协同育人
通过加强与粤港澳地区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学校、行业、企业“三位一体”,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为校企一体、协同育人提供人才培养的机制保障,平台对校企协同育人环节中关键五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五双协同”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①双主体协同机制建设,即学校专业和港航物流企业作为两个主体,全面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分析,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主体协同机制建设,保障协同育人平台的顺畅运行。
②双带头人协同机制建设,即聘用港航物流业有影响的企业专家和校内带头人,协同负责专业建设,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提升专业水平和扩大行业影响力。
③双师队伍协同机制建设,聘用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授,与校内专任教师组成“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协同完成专业课程开发建设,加强专业教学组织创新与管理改革机制建设。
④双环境协同机制建设,即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教学环境,协同完成基于港航物流业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搭建“校中港”“港中校”立体式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共建、共管、共享,既为专业教学服务,又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打造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⑤双角色协同机制建设,即学生学习拥有校内模拟与校外顶岗的“双重角色”,两种角色在不同的实习实训环境中发生转化,协同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同时,积极开展校内学习成果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建立基于学生双角色的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
(2)专业诊改,精准定位专业人才需求,完成职业能力分析,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专业诊改为抓手,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岗位能力分析,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精准定位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成立专业调研团队,积极开展专业调研,不断跟踪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听取企业专家关于本专业主要岗位任职所需基本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科学确立专业的定位。通过调查问卷、专家咨询会、专题研讨会和职业能力分析会等形式,分析专业所面对的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关键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将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任务相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能力相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修订和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源头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度。
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1.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1)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协同育人平台,以专业诊改为抓手,组建专业人才培养诊断与改革小组,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岗位能力分析,加强与大湾区港航物流企业合作,协同行业协会、企业,对接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一项核心(培养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三级训练(职业素养训练→能力拓展训练→创新设计训练)、四层推进(职业基本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岗位综合能力提高→职业拓展能力培养)的模式,培养满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照港航物流业务工作流程,依次进行“职业养成、能力拓展到创新设计”三级技能训练,完成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岗位综合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等四个层级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与岗位的充分接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在岗提高,满足港航物流企业用人要求。
(2)突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课证岗融合,构建基于港航物流业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通过融入专业技能证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遵循职业教育认知的规律,以“懂岗→适岗→爱岗→创岗”为主线,突出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按“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的路径,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基于港航物流业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8]
(3)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强化课程建设成效
在“互联网+”课程建设基础上,着重开展专业核心课程在线开发,形成“微课+实体课堂+SPOC”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MOOC视频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形成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利用信息化技术尝试开展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校内专任教师+企业高技能专家共同讲授一门课程的试点工作,将企业员工操作规程引入课堂,用真实生动的案例还原就业的真实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4)强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搭建“职业养成—能力拓展—创新设计”三项训练为主的综合技能训练平台
以港航物流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或工作任务为目标,深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完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要求。同时,依托协同育人平台,积极加强与大湾区港航物流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求。通过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搭建三层级技能训练平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联互通,打通学生从校内到校外实践的桥梁或纽带,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5)运用“PDCA”方法有效开展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层面自我诊改机制。一是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校内跟踪评价机制,既对在校学生开展学习成果和教学满意度评价,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引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教学实施标准的修订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二是依托麦可思等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每年对调查结果进行反馈和分析,并将其作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三是构建由学院督导、系部督导和学生代表组成的“三级”质量监控平台,通过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反馈,保证教学质量。四是完善现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与评价”程序,强化信息反馈与评价机制,根据不同的缺陷和问题,按质量管理“PDCA循环”反馈至不同的环节,不断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专业办学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
2.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1)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综合素质包括待人接物、吃苦耐劳、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学习、组织管理、创新精神等。
(2)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在学校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应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开设法律法规、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课程。
(3)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的培养重在实践,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增加现场教学环节,部分课程可通过校企合作形式移到港口进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比例不足,可适当加强。
五、结语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大湾区建设对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各院校对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不断优化调整,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能训练平台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全面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本文系统研究了港航物流管理类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即针对港航物流企业的具体岗位技能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对港航物流服务业服务质量需求等,精准定位专业人才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搭建专业层面“三位一体、五双协同”育人平台,全方位协同育人,以专业诊改为抓手,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课证岗融合、基于港航物流业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搭建“职业养成—能力拓展—创新设计”三项训练为主的综合技能训练平台,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运用“PDCA”方法有效开展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等。在具体实践中需要不断总结和优化,尤其在双创教育融合和课程思政方面,还需要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