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联姻”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探讨

2020-01-17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业精神联姻应用型

大学生消极“慢就业”的现象,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高校三方的高度关注。大学生消极“慢就业”现象制约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增效。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AI技术的兴起,网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人们创造了诸多新的就业、创业岗位,特别是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增加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机会,以创业推动就业,能有效将大学消极“慢就业”转变成积极“快就业”[1]。探索通过“企业+高校”双方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培育大学生树立“广谱式”的创业精神,有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改革,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效性。依托“企业+高校”双方优势,企业优势的商业模式+高校大量的人才资源,构建双方共促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思路,构建标本兼治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

一、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精神”指的是大学生的创业思想意识,一种创业的思维与逻辑,在创业过程中的性格特点与坚强的意志品格。创业精神培育,是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来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培育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能帮助大学生提高其思考能力,提升其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内涵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大学生对创业的一些初步规划与想法;坚忍不拔的毅力;端正大学生的职业操守;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大学生创业意识高低,直接决定大学生创业想法转化为创业实践,从“想创业“到“干事业”的转化过程[2]。大学生顽强拼搏坚毅的品质,增强大学生抗压能力,有助于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大学生创业精神,这是一种理性应对、不畏艰难的精神,体现大学生不满足现状的创业精神。端正大学生的职业操守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重要保障与基本要求,它能避免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至于走弯路走错路,为职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大学生服务社会责任感的高低与否,体现大学生创业情怀的大小,能够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创业精神培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大学生树立正确创业观,有助于将大学生专业兴趣转化、升华为志趣,激励大学生主动创新,对于大学生创业质量的提升与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确创业观的形成,使大学生不至于产生创业比不上就业,就业比不上升学,就业选择发达地区不去边远地区的这种想法。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对于大学生创业成功机会也大大增加。首先,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增加大学生创业的勇气,提高了创业素质,在创业过程中能更加理性的去选择创业。其次,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与专业知识能力,培育大学生具有企业家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3]。

(二)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业热情与勇气,有助于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促进专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合,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由于高校教师缺少创业实践技能,空有满腔热情,重视对创业意义的阐述,却忽视对创业内容科学分析,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变成纸上谈兵。实际上都是由非专业的创业导师给大学生进行创业政策解读,这样创业教育时效性差。这种忽视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对创业精神培育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创业教育效果弱化。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能够倒逼教师培养自我创新精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在授课中才能够很好的将创业精神传授给学生,使得大学生将创业意识入脑入心,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内生动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三、“校企联姻”协同育人,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优势

(一)构建企业与高校优势资源互通共享。“校企联姻”协同育人,有助于将企业雄厚的技术实力、企业创业型人才、大量的资金、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高校资生的导师资源、丰富的创业理论知识、对创业知识系统研究进行深度融合。既能助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复合人才,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又能满足企业人才资源短缺的难题,直接从高校选拔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节约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构建“企业+高校”共建,联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实现校企双方双赢。“企业+高校”共建资源信息共享互通平台,借助双方优势力量,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改革,依托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互通平台,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在大学生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推动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新步伐。

(二)企业与高校培养目标共赢。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过去技能型人才转型创新型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在发生改变,将“双创”教育引进校园,走进课堂教学,促进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提升创业教育教育质量。“校企联姻”协同育人,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构建“企业+高校”培养目标共赢。对于企业方面,能够节约人才培养成本,直接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中发现创新型人才的学生,学生毕业就能直接满足企业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创新型人才,助力企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方面,高校可以依托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给大学生提高更多创业实践机会,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四、“校企联姻”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协同搭建,构建“广谱式”创业精神培育观。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被认为是针对少数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或者是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开展的精英式教育。因此,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在高校中被边缘化,一直不受重视。“校企联姻”协同搭建育人模式,构建“广谱式”创业精神培育观,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从“精英式”走向“广谱式”。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构建“广谱式”创业精神培育观,构建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实现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从精英向大众跨越。

(二)“校企联姻”共同研发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课程。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教育工程。科学详细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成功与否。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训课程体系既要适应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又能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树立正确创业观,让大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校企联姻”,能够有效的发挥企业与高校优势资源,共同研发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课程。在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课程设计中,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依托企业创业型、技能型导师,共同设计丰富的创业理论知识,创新实践技能强的创业实践课程。将创业精神培养深入融合到大学生课堂教学,开展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通识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又兼顾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双重特性,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质的飞跃。

(三)“校企联姻”共同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双师型导师。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型导师团队,优秀的双师型导师团队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双师型导师自我创业知识丰富以及其教学水平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大学生创业知识的接受情况。同时,双师型导师是否热心于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教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效果与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人才缺乏,制约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校企联姻”,能够有效的利用企业实践型、创业型专业人才,进校园给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既能提升了大学生接受创业理论知识的实效性,又能很好的弥补高校自身双师型导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选派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提升其创业实践能力。企业可以从学生的实习实践中发现优秀的人才,开展企业与高校订单式人才培育,学生毕业后直接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使得高校与企业节约培养创新型人才成本。依托“校企联姻”,共同建设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双师型队伍。

五、结语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既充满风险,又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需要不断的选择、判断,找出行动的最优方案,以创业精神做基础,能有效降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错误与失败。由于大学生创业仅仅有一腔热情和创业勇气,却缺乏理性思考,随大流盲目创业,导致创业后几年内企业就面临破产,造成资源浪费。“校企联姻”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能培育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助力高校转型升级,实现内涵式发展。依托“企业+高校“双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创新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思路,共同打造互利共惠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标本兼治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联姻应用型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春秋时期中原与周边地区的联姻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人机交互”教学改革
非遗,与互联网“联姻”
和实验联姻、显压轴本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徐小平:硅谷创业精神与精英定义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