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策略研究
2020-01-17魏蔚
魏 蔚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475004)
0 引言
2014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4 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 年全面推进,到2020 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这标志着新高考改革全面启动[1]。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在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下,许多新职业不断涌现。 如何使高职学生在面对一份全新的工作或职业变更时,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自我定位,习得满足职业需求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这是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和结构优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2]。 笔者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试结合自身工作实践, 基于新高考背景,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高职院校高考招生改革
1.1 高职院校高考招生改革现状
国际教育标准的分类理论[3]为我国高职院校高考招生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设计型人才即“5A”人才,而高职教育则主要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即“5B”人才(我国的国家相关文献的相关表述则是“发展型、 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4],在招生考试改革中,更加注重对考生职业素质的考核。如,陕西省高职院校的4 种招生形式(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和“三校生”高职单招省级统考) 中, 大都需要结合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织以职业技能测试为重点的相关考核[5]。 再如,河南省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考试均按照“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生评价模式要求,立足于院校办学特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要求,重点探索文化基础考试、 高中毕业考生职业适应性测试、中职毕业考生职业技能测试的方式方法等。
1.2 新高考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在新时期, 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国家先后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及《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多个文件,意在通过教育改革来促使“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6]。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生源大多来自于应试教育下的不成功群体,而分类招生是对该考试选拔方式的变革,主要采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模式[7],这样就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呈现多元化特征。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生源的多元化和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发掘学生不同的智能优势,采用科学的培养方法, 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让具有不同智力和才能优势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这对培养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职业素养是职场人的复合能力和精神特质,包含职业人的精神、情感、道德、技能和行为的协调反映,具有实践性、生成性等基本特征。 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 同时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 而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也将决定其对人才培养要求和任务的贯彻落实程度。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既可以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又可以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 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传统学生观束缚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潜能
在传统教育中, 教育者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具有绝对权威,并习惯于用一系列统一的规范和方法去要求学生,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在课堂及实践教学环节中,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授课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提前编排、 设计好, 按照教案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忽视对学生观察能力、创造能力、想像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 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束缚,潜能和创造性不能得到充分挖掘,主动参与意识较为淡薄。学生自我定位的准确性, 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收集、辨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制订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的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得不到锻炼和改善, 导致其核心就业竞争力也得不到提高。
2.2 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因材施教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不断更新换代,学生需要掌握和处理的信息量也在急剧增长。 教师传授知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其中包括拥有知识量和信息量的多少, 以及是否能够理解并熟练应用知识这两个方面。 这就存在教师究竟单纯只为使学生“知道”知识而教,还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应用”知识而教的问题。在传统高考体制下,不少教师依然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不能因材施教,只是按照课本和预先制订好的教案“满堂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的智能表现为智力和能力两个方面,而智能领域涵盖许多方面。高职学生在面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挑战时, 仅依靠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需要运用不同的智能来解决实际问题。
高职院校实施的应是培养专门职业技术人才的个性化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对接具体行业、专业或工种的职业标准, 依据具体的职业岗位需求或职业能力要求量身制订培养计划[8]。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需求,适时调整授课内容、方法、进度等,帮助每位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个人潜能。但是,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现行课程设置及授课模式还是侧重于系统知识的教授, 而忽略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过分强调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学生理解、应用能力的训练,过于关注学生在校期间各门课程学习成绩的高低, 而忽视对学生后续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样, 也就难以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可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3 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并不长, 当前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全国职业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许多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办学理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 学校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其课时占整体教学课时的比例极低,有的学校取消了线下教学环节,变为线上课程,甚至选修课,更使得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渠道越来越窄。
3 新高考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策略
高职院校应通过分析新高考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现状, 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 引导学生将生涯规划、专业选择与学习动力统一起来,主动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使学业规划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相关联,与国家的需要相关联,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成才”与“成人”有机融合。
3.1 精准施策,构建模块化就业指导教学体系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就需要将专业课学习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以完备的就业指导服务为基础,提高职业生涯指导和专业课的融合度。在生源多样化的背景下,运用模块化课程设计,可以使就业指导更加有针对性。 我们将原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分为6 个模块:
模块一是学业发展与职业生涯, 主要介绍当前学业发展与职业生涯的关联,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校园价值观等;模块二是生涯规划认知,包括学生自我认知(兴趣、性格、价值观、能力等)和职业认知(社会、企业、学校、家庭等);模块三是就业技能指导,包括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收集与处理、求职材料制作、求职面试礼仪、面试类型与技巧、模拟面试等;模块四是就业程序指导, 主要介绍就业协议书的签订和就业程序的办理等;模块五是社会适应指导,包括求职心理的调适、初入职场的适应等;模块六是职业体验,包括职业发展规划书的制订,开展“生涯人物访谈”、假期职业体验、企业需求调研等。
根据不同生源类别的前期教育背景、自身特点、所在年级、是否有在职经验等整合不同的教学模块,建立适合其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 也能够更好地解决不同生源类别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3.2 分类考核,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结果反映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水平和就业服务质量,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水平的提升, 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机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相对比较单一,可量化的指标非常少,我们可以从学生满意度、学校认可度、 企业满意度及社会贡献度4 个方面对学生职业素养开展评价。
(1)学生满意度:即自我认可度,对自己的职业信念、知识技能、执业行为习惯的认同程度,是自我的一种感受,是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学校认可度:这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评价机制得出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 或通过教师评学,或通过评优评先得出,是评价体系中直接作为企业招聘依据的指标。
(3)企业满意度:企业主要依据本单位的考核体系, 从是否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评价学生职业素养,可以从薪资待遇和职级晋升角度考察,这是评价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4)社会贡献度:主要根据学生就业的目标企业是否贴合国家战略,是否处于重点领域、重点地域、重点流域, 更加突出国家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价值导向, 它可以从价值引导的角度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内涵的提升,是评价机制中的重要部分。
3.3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时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多集中在要具备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 从而适应当前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方面,而目前高职学生还缺乏这种能力。在新形势下,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其开拓创新的能力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应多多借鉴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的授课方法,斟酌教学内容,树立创新理念,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分辨学生的接受程度,考虑学生的差异,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并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同时,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可持续性发展的体现[9]。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企业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高考分类考试,把学生特点、能力与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一些对新高考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深入想法,如,结合改革背景,高职专业应如何设置;在现有条件下,人才培养的不同主体在实践中应如何合作;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具体的教学活动如何整合等, 还需要以后继续深入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