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对“双高”院校建设的价值分析
2020-01-17姚芬
姚 芬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后出台多个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性文件。 2019 年3 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1](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以下简称“双高”院校)的建设目标,对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 由此,“双高”院校建设成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精神的战略性举措,也成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的关键行动和引领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 2019 年10 月,教育部、财政部审定并公示拟立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197 个,“双高”院校建设正式启动,标志着新时代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 “以大改革迎接大发展”的黄金期。
“双高”院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还都处于起步阶段。 基于文化视角,对“双高”院校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行审视和思考,为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找准方向,对其建设的长效机制、 基本路径和有效措施的探索及其目标的最终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双高”院校的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
1.1 “双高”院校的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起点不一、模式多样、特色不同、水平不齐。 入选“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在进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理性发展阶段后,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文化传承创新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特别是在文化建设方面,不断明确了新方向、体现了新特色、有了新内涵,在文化育人、校园文化建设、校企文化融合、文化治校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已经得到国家、学界、教育领域和社会普遍认可的今天,相较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文化思想建设和研究成果,入选“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还存在明显不足, 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品质不高、特色不明、自信不足、动力不强等问题,在文化发展理性选择、品质提升方面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征和某种滞后性。从文化独特的战略功能及其对学校发展的作用来看,文化发展将影响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战略选择,影响学校办学治校迈向文化治理更高境界的进程,影响学校品牌优势、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其滞后发展最终也会成为影响“双高”院校建设的重要瓶颈。
1.2 “双高”院校的文化理性与文化自信
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或“人类化”,即“自然的人化”,包括器物层、制度层、精神层,精神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价值观念[2]。文化具有教育、凝聚、规范、审美、传承等方面的功能[3]。建设高品质文化并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 对于以育人为首要使命的学校来说, 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 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 文化自觉指的是文化中的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内涵、 文化地位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觉醒, 是一种理论认识的自觉和实践责任的担当[4]。“大学文化理性是人们对大学及其文化价值加以全面而深刻把握后, 形成的对大学清醒的文化自识、高度的文化自觉、自知之明的文化自信、严肃的文化自律”[5]。所以,文化要对学校发展、育人工作产生重要作用,就需要在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具有高度认知的基础上, 自觉地在办学实践中注重文化的建设、思想价值理念的梳理、文化发展方向的理性选择, 以及提升全体师生将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成效,这是学校及师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树立文化理性、培育文化自信的过程。
在“双高”院校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经验是我国高职教育独特的优势资源, 总结提炼的文化思想更能体现我国职业教育的独特性。 走在高职教育前列的“双高”建设院校应明晰并确立文化理性发展的方向、创新思路,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高职教育的文化自觉。 培育和增强高职文化自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双高”院校建设过程中要树立“文化强校”理念,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形成和办学治校能力、 育人水平提升为着力点,梳理文化发展脉络,增强文化发展自觉,强化与地方、行业、企业和国际优秀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文化传承创新中逐步树立文化理性,培育文化自信,走上文化高职建设之路, 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这对“双高”院校建设任务的落实、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双高”院校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文化分析
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高职院校作为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类型, 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科研技术服务、传承创新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等使命。但是,高职文化建设水平与高职院校担负的历史使命要求之间的差距日益显著,“双高”院校建设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发挥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作用,从文化视角分析“双高”院校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从根本上探寻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策略。基于文化视角,从“双高”院校建设目标和要求来看,还存在以下4 个方面的问题。
2.1 办学机制改革亟待学校文化治理能力提高
“双高”院校建设要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前提下,打造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基地, 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和高水平德技兼备、育训皆能的“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办学水平, 即 “1 加强、4 打造、5 提升”。围绕建成“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目标,高职院校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加大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保障各项建设任务落实。 同时,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来保障。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管理体制机制和治理能力,还不能适应“双高”院校建设要求。 这就需要立足学校“双高”建设的内在需求和面临的现实问题, 深入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以问题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采取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方式,健全以学校章程为引领的制度体系;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建立合作办学、多元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制度文化的约束性、规范性作用的发挥,将保障学校管理民主化和决策科学化。同时,“双高”院校建设任务繁重、复杂,目标的达成更具挑战性,这需要多元办学主体、全校师生同心协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改革创新;需要以科学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学校精神、价值观念等组成的心态文化,发挥其引领力、凝聚力,凝聚共识、凝结智慧、积聚力量、鼓舞斗志。
2.2 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文化建设为引领
“双高”院校建设过程是不断深化改革的创新过程, 各方面的改革创新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 特别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九个坚持”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活动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习得和创造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文化又贯穿和环绕在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和要素中, 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条件、内容和重要载体”[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7]。
高水平专业集群发展、“1+X” 证书融通模式实施、“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等建设任务的落实,必须明确根本目标和方向,即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强化内涵建设,努力使学校成为社会先进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高地,培养出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有创新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及其成效的大小,都是以是否有助于培育对象的成长成才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的,缺乏对“育人”这一共同的价值目标的认同,不能充分考虑育人对象的社会化、个性化、职业化情况,缺乏文化育人元素的有机融入,校企合作目标很难实现。深化“三教”改革,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考虑教师文化育人的能力水平, 教材中相关文化的融合程度和科学性,教法实施中是否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否则,一切改革都会背离或偏离其本来的目的。
2.3 创立中国职教“走出去”品牌要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教育使命和青年成长提出希望和要求,“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 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人们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 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 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8]。这些无疑也为“双高”建设院校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想紧跟并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合作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就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树立新时代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观念。中国高职教育“走出去”,既要向世界分享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也要与其他国家加强交流合作,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坚定文化自信是创立“走出去”中国职教方案和品牌的根本保障。 向世界输出中国职教发展方案,开拓国际办学模式,育训本土化国际型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强化国际文化交流,在制度、 标准建设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凸显中国职教特色,坚定中国职教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确保讲好中国职教发展故事,传播好中国职教声音。同时,国之交往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文化,关键是教育[9]254。所以,在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只有注重人文交流, 才能使师生在对各民族文化具有理性认知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达到心灵相通,自觉做文明交流的使者,才能保障国际交流合作目标的实现。
2.4 生源结构多元化要求文化育人系统化
高职教育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就要扛起促进社会平等和创新发展的双重责任。高职教育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办学的价值遵循,树立“每个人都重要”的思想,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助力学生“人人出彩”,为促进社会公平做贡献。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显著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职业院校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10]。 2019 年高职扩招后,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特征明显,学历教育、培训服务等多层次办学、 多样化教育对学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双高”院校建设中,高职院校要立足扩招后生源结构多元化的实际, 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需求,针对适龄学生、中职生、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企业职工等不同群体,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发展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完善育人育才新标准;落实1+X 证书制度,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制度,为不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学习通道;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健全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 上述从标准、制度、模式方面进行的改革和创新,就是要强化内涵建设,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协同育人体系,将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与解放创造力、提高生产力的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培养具备精湛技能、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为此,在“双高”院校建设过程中,要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将先进行业、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制度融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让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在文化的潜移默化、熏陶浸染中一步步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 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对“双高”院校建设的独特价值
3.1 树立文化自信是“双高”建设院校担负重大使命的内在要求
中共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国际地位提升、 中国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向往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条件”[9]124。 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强大的政治保障和经济基础,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引领。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引领者。“双高计划”的实施就是要建设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双高”院校建设适应新的时代潮流,担负着更为重大的历史使命。
文化自信是更好担当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 从教育强国战略来看,“双高” 建设院校要引领和带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 必须正确认识时代大势, 提高政治站位,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彰显中国职教特色,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从文化强国战略的角度来看,“双高”建设院校作为引领先进职业教育文化发展的高地, 更需要在创新、发展中凝练出高品位文化,确立文化自信,更好地担当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为此,承担“双高”院校建设重任的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在办学、治校、育人、服务国家和社会等实践理性选择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文化传承创新,由文化自识、文化自觉中走向文化自信、文化自律,凝聚智慧和力量,突破发展瓶颈,强化内涵建设,真正走向特色化、高水平、可持续发展之路,更好地担当教育强国、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3.2 文化自信是“双高”建设院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从根本上讲,中国高职教育的“职教自信”就是要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并在国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号召力,而开展“双高”院校建设是中国职教确立自信的重要路径。“双高”院校建设过程,也是扩大高职教育影响力、增强中国高职教育自信、形成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过程。 “双高”院校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基本职能的充分发挥。而高职院校基本职能的充分发挥,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由文化软实力提升而提供的基本、持久的精神力量做保证。
文化自信可以为“双高”院校建设提供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和精神源泉。 高职院校因其自身发展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文化积淀不深厚、文化品质不高、文化特色不鲜明,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阻碍“双高”建设院校真正实现特色化、品牌化的根本原因。没有高职文化建设,就没有高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文化自信是高职院校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所以,必须从文化视角审视“双高”院校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践诉求,探求其建设的方向、思路、着力点和具体举措,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并实现“双高”院校建设的高起点、高品位、高目标,构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技术技能人才。
3.3 树立文化自信是“双高”院校建设的重要任务
“双高”院校要实现建设目标,关键是建设,主题是高质量发展,主调是改革和创新并发挥引领作用,这是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往何处走、办成什么样、发挥什么作用的大问题[12]。从内涵上分析,“双高”院校建设的前提是办学定位准确,基石是治理水平先进,关键是专业建设一流,保障是师生素质卓越,重点是社会服务优质,目标是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定位的科学确立、办学特色的形成、办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治理水平、专业建设水平、师生素质、社会服务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等的提升,都是学校强化内涵建设、提升软实力的体现。文化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同时,“双高”院校建设要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打造成“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教育品牌,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政行企校通过文化、理念、价值、精神的融合,为促进和实现多层面、多方位的合作共赢达成共识。通过文化融合,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是“双高”建设院校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产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责任。“双高”院校建设要以文化为先导,只有在“1 个加强”方面突出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在“4 个打造”过程中始终坚持文化的引领,最终才能真正实现“5 个提升”。一流的高职文化是“双高”建设院校的灵魂和内核,是实现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要引领和贯穿建设全过程。从“根子”上说,“双高”院校建设过程也是实现高职院校深化文化内涵、培育文化自信的过程。
4 结语
“双高” 院校建设将面对更多更大的问题和挑战,没有高职文化建设,就没有高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实现“双高”院校建设目标。“双高”院校建设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深入研究有望取得新突破。树立文化理性、培育文化自信是“双高”院校建设中必须正视的、应该加强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