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意识的哲学基础和具体要求
——兼论工匠精神与生态意识

2020-01-17徐长山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制造者自然界工匠

徐长山,魏 婕,宁 茜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它把自然、社会和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看待,要求把人对自然地改造限制在地球生态条件所容许的限度内,反对片面地强调人对自然的统治,反对无止境地盲目追求物质享乐。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工匠精神是指产品制造者精益求精的态度,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具体表现为严谨、专注、专业、敬业等。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凝结了产品制造者的职业操守、劳动智慧、人生信念与价值追求。

生态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具体要求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修复自然、再造自然。工匠精神与生态意识相关,蕴含生态意识。本研究主要以工业生产和工程为例论述这个问题。

1 生态意识的哲学基础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是自古以来人们思考的一个哲学基本问题。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答案有两个,一个是“天人合一”,另一个是“天人分裂”,这是根本对立的两种自然观。生态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十分丰富,强调天、地、人一体,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源性,而且把尊重“天道”自然上升为道德义务。人类可以利用自然物的价值,但不能违背“天道”,要“仁民而爱物”,尊重自然的生态平衡,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工程活动和产品制造者都具有生态意识,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近代以后的工业社会,出现了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根源在于主客对立的哲学思维,这就是近代以来西方盛行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天人分裂”的自然观。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提高,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工业化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例如空气、水、噪声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与消耗,耕地大量减少,天然植被和景观的损害,河流人为中断,城市的“热岛效应”,垃圾围城等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工业化带给人类的福祉。对此,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警告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与“天人分裂”自然观相对应的产品制造者,不可避免地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丢掉了古代的生态意识,因而也就使工业生产和工程活动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

到了后工业社会的现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从哲学上的主客分裂转变为主客和谐,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由此,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自然观显出了巨大价值。不仅中国人越来越感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需要继承和发展“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思想,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西方人在吃尽“天人分裂”的苦头后也开始反思,认为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医治“现代病”的一剂良药。法国著名哲学家施韦兹认为,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借助于它,历史才得以延续,社会的文明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发展”。[2]于是,在西方就有了“可持续发展观”“绿色经济”“低碳型社会”观点的提出,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观是对“天人合一”古老哲学的超越,是体现主客体统一的、崭新的哲学思维。我国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把它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从“天人分裂”自然观到“天人和谐”自然观的转变,也是生态意识的再一次回归。

2 生态意识的具体要求

生态意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许多具体要求,需要产品制造者认识并诉诸于行动。

2.1 敬畏自然

人类虽然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动力,在人类发展的历史征程中,也确实通过改造自然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仍然是渺小的。当人类以所谓“人定胜天”的豪情壮志,不顾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疯狂地向自然界掠夺财富以后,自然界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疯狂地报复了人类。我国楼兰古城的消失,南美洲玛雅文明的毁灭,都是人类破坏自然而被大自然报复的结果。工业社会以来的问题更加严重,如当前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就是人类破坏自然从而遭到自然界报复的表现。所以,人类要敬畏自然,不能以所谓“征服者”的姿态任意妄为,否则人类要自食恶果。

敬畏自然并不是要否定人的主体性,人只能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是强调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不能任意妄为地企图“征服自然”。人当然要作用和影响自然,同时人也被自然反作用,如果要使自然界的反作用对人有利,而不是被自然界惩罚性报复的话,那就必须在作用自然时尊重自然,对自然怀抱一种崇敬和畏惧心理,按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去作用自然,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也不能以所谓“科技万能论”,否认“敬畏自然”的自然观,以为人可以依靠科技的力量完全去“驾驭”自然,甚至“奴役”自然。科技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给人类带来福祉的一面,也有因人类不当使用科技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一面。依靠科技的力量人类虽然取得了对自然界的一系列胜利,但永远也不能完全地“征服自然”,科技并非万能。而且科技改造自然界的作用,也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敬畏自然”也是对科技的要求。

工业和工程是利用科学和技术的力量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同样产生了“双刃剑”的效应,现代制造业经过反思也得出了必须要“敬畏自然”的结论,无论工业生产和工程活动都要遵循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生态设计”的理念就是敬畏自然的表现。

2.2 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是敬畏自然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人类之所以要改造自然,因为人类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自然界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要条件。但这种改造不能违背自然界的规律,只能顺应自然地改造自然,才能给人类带来长久、稳定的“福利”;相反,如果无视自然规律过度改造,以破坏自然为代价谋求眼前、短期的“利益”,那么人类最终失去的将是长期的“福利”。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典型。它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水势,就地取材建造,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是工程与生态环境和谐的典范。从此,川西平原成为了“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而且建堰2000多年来经久不衰,至今还在灌溉着肥沃的川西平原。

相反的例子也存在:“八水绕长安”的西安如今成了严重缺水的城市,曾经是“华夷所支一都会”的敦煌,如今已淹没在茫茫沙海之中,类似的状况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古代就开始了,是一个渐变而来的过程。根本原因是乱砍滥伐森林、破坏草场。当然,违背自然界的规律,过度改造自然、破坏自然的事,还是大量发生在近代以来的工业社会。

必须顺应自然,不仅是因为人类依赖自然界,需要通过改造自然界索取物质生活资料,同时也因为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颅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3]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也要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既然如此,人类的工业和工程活动就必须顺应自然地进行,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地任意妄为,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否则自然界要遭殃,人类也要遭殃。

2.3 保护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地改造自然,自然界也能够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但是,在改造自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自然,而不能一味地索取而不爱护,否则自然界就可能让人类“断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难以为继。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周边出现的大量“生态难民”,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有些小的岛国和许多国家的沿海城市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有被淹没的危险,足以给人类敲响警钟!

人类要敬畏自然,还包括人类要对自然怀有一份敬意。1997年底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刊载了来自美国、荷兰和阿根廷的13位科学家对自然每年为人类所作贡献的估算。最后的结论是,地球每年向人类提供的服务价值是20万亿英镑,几乎是当时世界各国国内年生产总值(11万亿英镑)的2倍。科学家们说,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概算,而且肯定低估了大自然的真实价值。科学家们认为,人类总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生活恩惠,但一旦需要为此付出代价时,人类是绝无可能承受得起的[4]。所以,面对大自然对人类的巨大恩惠,人类要感谢大自然,尊重、爱惜大自然,对自然界的改造一定要“适度”,而且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要保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否则人类就要为破坏自然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所谓“生物工程”[5],就是强调工程建设要保护环境,在规划工程建设时,有必要把“生物工程”与土木工程统筹考虑。青藏铁路建设中,采用草皮植回或再造草种、片石通风、热棒降温、以桥代路等工程措施保护冻土,在全线设置33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保护藏羚羊,这些都是保护自然的典型案例。

2.4 修复自然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工业和工程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方面,应尽可能地把这种破坏加以控制,让破坏的程度和范围缩小。如“高架”起来的高速铁路,就大大减少了对耕地的破坏,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另一方面,对不可避免地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则应当尽可能地加以修复。如许多废弃的矿山,需要把堆成山的煤矸石进行处理,可将其用于制砖的原料,从而恢复原来的土地。对于开采煤炭出现的地面塌陷区,可以将其填平成为可耕地,也可以注上水成为湖泊,唐山最大的人工湖——南湖就是这样建成的[6]。

修复自然的目标是通过人工方法,把受工业和工程干扰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类似于原来的状态。如被称为中国“龙脉”的秦岭自然保护区,一个时期以来出现了上千座违建别墅,现在下决心拆除就是要修复被破坏的秦岭生态环境[7]。长江1998年的大洪水就与长江沿岸特别是上游无度砍伐森林直接相关,之后的禁伐,就重新恢复了长江流域的植被,减少了洪水发生的几率。内蒙古地区由于实行了退耕还草工程和休牧、轮牧等工程措施,又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

修复自然,更应当提倡“以自然力恢复自然”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无为而治”,利用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来修复自然。许多自然保护区的划定,一些林区的“禁伐”和一些草场的“禁牧”,实际上就是这样的思路。当然这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界本身尚没有被破坏到无法恢复生机的地步,只要不再去做干扰自然的“蠢事”,那么自然界自己就可以逐渐恢复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2.5 再造自然

再造自然是人类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在地球上“人工自然物”越来越多,人工自然物就是再造的自然。如原始森林已经越来越少了,现在的森林资源许多都是人造的。河北承德塞罕坝林场占地7万多公顷,就是在不毛之地上人工建造的,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8]。人类开凿的运河、水渠、湖泊也相当多,如我国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闻名中外,现在修建了比古代大运河更加宏伟的南水北调工程。

创造一个个人工自然物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但再造自然必须遵循而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过去,很多“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工程都是失败的,虽然暂时获得了粮食,但却付出了湖泊生态恶化、海岸环境破坏的代价。这都是违反了自然规律产生的恶果。此类愚蠢的行为今天又在重演,许多沿海地区为了扩大发展空间,开始向海洋要陆地,进行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工程,这将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所以,必须纠正这种违背自然界规律的“再造自然”的活动。

再造自然,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修复自然、恢复自然,是对自然界的“补偿”。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人类过度地侵占了植物、动物的生长之地和栖息之地,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甚至一些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所以,人类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再造自然,为生物创造新的生长环境和栖息之地,补偿人类犯下的“罪过”。

3 工匠精神与生态意识

由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到近代工业社会“天人分裂”的自然观,再到现代后工业社会又重归“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一演变过程也是生态意识起落的过程。相应的,工匠精神也就打上了不同时代自然观的烙印。

3.1 工匠精神随着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而变化

古代的工匠精神蕴含了生态意识,中国的四合院、苏州园林、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国的陶瓷和丝绸等产品,都较好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近代工业社会以来,由于西方“天人分裂”的自然观占据了统治地位,工匠精神丢失了应有的生态意识。我国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生态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遗失的。到了后工业社会的现代,中西方都在反思工业社会的弊端,开始回归“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于是工匠精神的生态意识又树立起来。

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新型工业化的现代,产品制造者认识到,工业和工程是一个“天人和谐”的系统,工业生产和工程活动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不应该损害生态环境,否则,工业和工程不仅不符合自然界的本性,也不符合人类的本性。中国产品制造者的生态意识正在转化为行为。如今,无论是令世界瞩目的中国超级工程,还是畅销海内外的中国产品,都越来越注重环保达标,具有生态价值,这是工匠精神蕴含生态意识的证明。

3.2 工匠精神的严谨、专注、专业和敬业,都蕴含了生态意识

工匠精神的严谨,就是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一丝不苟,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满足于99%,而是99.99%。严谨、一丝不苟、精细地制造才能达到产品的质量标准,实现产品的完美和卓越,而产品的质量标准应包括环保标准,环保标准是产品完美卓越的一个必要条件。ISO9000这个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就包含有严格的环保标准。环保标准,就是要求产品必须是绿色的、无污染的。因此,产品制造者也必须要在产品的环保标准上下足功夫。可见,工匠精神的严谨蕴含了生态意识。

工匠精神的专注,就是心无旁骛,耐心、执着、持久地在制造业的某一领域耕耘,专注于某种产品的制造。专注、执着于一件事,才能做到深耕细作,使制造的产品达到完美,而完美的高质量产品一定是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所以,专注也是达到产品完美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工匠精神的专注也蕴含生态意识。

工匠精神的专业,主要是指产品制造者在某一领域、某种产品制造上擅长的技能,甚至有独门绝技,即“术业有专攻”。专业技能需要学习和训练。现代工匠,首先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和训练专业技能;然后还要通过研发、设计、制造的实践,培养和训练专业技能。需要注意的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的内容,对于现代产品制造者来说,一定要包括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否则他的专业技能就是不完备的。可见,工匠精神的专业也蕴含生态意识。

工匠精神的敬业,就是爱岗敬业、专心致志、脚踏实地地工作,具有主人公意识。敬业具有高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是工匠精神中最根本的要素,核心是讲道德、讲奉献和社会责任感。上述严谨、专注、专业都需要靠敬业精神来支撑。产品制造者的敬业精神也体现生态意识,全心全意关注产品的环保标准。所以,工匠精神的敬业内含生态意识。

中共十八大报告有一个新提法,叫“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环境优美的统一。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建设总体布局之中,把生态环境良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之一。工业和工程说到底是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活动,因此,工业和工程人应该树立生态意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自觉地为“美丽中国”建设作贡献。

猜你喜欢

制造者自然界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传奇制造者B-25(下)
传奇制造者B-25(上)
自然界的一秒钟
工匠神形
乡村振兴模型的“制造者”——袁家村模式,成为一个著名的商用标识
海尔“空净合一”空调:室内洁净空气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