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路径研究
2020-01-17彭战松
彭战松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农村党支部是脱贫攻坚战中的“基本作战单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 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强调“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要, 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1]。党建扶贫在中国是一种渐趋成熟的扶贫方式,在中国各省市区均有积极展开,且成效显著[2],针对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在脱贫攻坚战中创新实施“党建+”扶贫工作模式至关重要[3]。
1 郭景村脱贫攻坚现状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有关精神,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 “黄河水院”)于2016 年2 月主动请缨,承担开封市祥符区郭景村精准扶贫定点帮扶工作。该行政村位于祥符区东北部,是典型的黄河滩区,共辖3 个自然村(郭景、孙庄和高厂,其中村委会设在郭景),总户数474 户,共2 115人。 全村占地面积4 186 亩,其中可耕地面积2 483亩,人均约1 亩。人均耕地面积少,且为滩区沙地,较为贫瘠,虽然临近水源,但因政策约束,不能进行规模养殖或开办大型工业企业,总体基础设施较差,交通不便,导致贫困发生率较高。
1.1 村党组织带富能力弱,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来源单一、原始
郭景村现有一个党支部,两个党小组,共51 名党员,党员平均年龄58 岁,年龄偏高。少数年轻党员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思路不清, 部分有经济头脑且有能力的党员村干部则选择独自创业, 还有些党员村干部不知道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缺乏帮助群众致富的意识。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集体土地出租租金1.5 万/年和村内扶贫工厂厂房租金1 万元/年,缺乏产业带动。 村集体经济发展停留在出租集体土地、厂房等初级阶段,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带富能力不强。
1.2 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愿和动力不足,农业技术人才匮乏,产业发展滞后
笔者通过入户走访调研发现:贫困户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农户争当贫困户,希望吃低保,以获得更多临时救助和政策扶持,甚至出现攀比现象;认为任何与扶贫有关的事情都应该由政府办理实施, 任何与贫困相关的问题都应该由政府出面解决, 遇到困难就应该由政府出面扶持, 这种思想造成贫困群众感恩意识差、自我发展意愿和动力严重不足[4]。 经过调研,祥符区70%的农业技术人员都集中在县城以上单位,尤其是省、市、县事业单位,农村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产业发展及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困难,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土生土长的技术能人不敢担风险,因而缺乏参与产业发展的主动性,多数持观望态度。 村党员干部和技术能人没有产业发展思路,认为所有产业项目的资金、技术、设备都需要由政府提供,没有政府支持就什么事都做不了,缺乏艰苦创业、自我发展意识,带富能力弱,导致产业发展滞后。
2 “党建+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助力脱贫攻坚
以党建促扶贫是中国精准扶贫的特色。 黄河水院党委深入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压实责任,由校党委主抓扶贫工作,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带队驻村,探索、创新“党建+”精准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2.1 充分发挥校党委引领支持作用,建好基础设施
黄河水院校党委每年下拨专项资金用于帮扶工作,立项推进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村民关切的民生问题, 提高群众和贫困户对精准帮扶工作的满意度。校党委书记带领校领导班子、党委成员深入扶贫工作一线,聚焦脱贫工作重点难点,找准致贫原因,瞄准短板和弱项, 精准发力,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2016 年校党委立项投资30 万元, 对郭景村村委大院进行改造,拆除危旧房屋,新建“七位一体”的村支部、村委会办公楼;修缮村卫生所;新建一个1 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置各类健身器材; 建设标准篮球场; 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资金, 增加灌溉机井9眼,有效灌溉连片果园,为将来扩大果树种植面积、形成规模优势及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2.2 充分发挥校党委的凝聚力,打造美丽乡村
在黄河水院党委的统筹安排下, 校内各党总支及党支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和人才优势, 为当地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2018 年,校党委与刘店乡党委政府共同筹措资金50 万元,根据艺术与设计学院党总支教工党员的设计方案施工, 完成了郭景村美丽乡村建设一期工程; 校党委筹措立项资金21 万元,为村主干道路安装新型太阳能路灯100 盏, 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出行难的问题; 测绘工程学院党总支教工党支部联合学生党支部依托自身专业和设备优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标准,在郭景村开展土地测量、平面图绘制、道路规划、排污设计、功能区设置等测量设计工作, 为落实各类扶贫项目提供基础支撑。 2019 年, 校党委筹措立项资金20 万元,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二期工程,至此完成了村内5公里主干道美化,建成2 个文化活动广场(总面积近1 000 平方米),并配套健身设施,营造以村史馆为主的民风民俗人文景观12 处。 校党委联合刘店乡党委、政府以及郭景村党支部,通过实施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美化、绿化、亮化”的优美环境,促进了乡村文明、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扶贫成效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深入人心, 初步建成美丽、幸福、和谐的郭景村。
3 “党建+智、志双扶”,激发内生动力
贫困和愚昧往往相伴相生,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 而“无志”则不仅是愚昧的一种表现,也与“失德”“失魂”有关。 黄河水院各党总支和直属党支部根据校党委关于扶贫工作的总体安排,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把抓党建促脱贫摆上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党组织力量、专业资源优势,推动脱贫攻坚“智、志双扶”任务的落实。 校党委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教职工党员、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和促进扶贫。
3.1 “党建+教育帮扶”,切断贫困根源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郭景村小学基础设施落后、教学资源紧张等问题, 校党委召开党委会研究帮扶措施,并于2018 年向河南省教育厅申请教育扶贫专项经费30 万元,援建郭景村小学教学楼。 该工程建筑面积238 平方米,能容纳约150 名学生同时上课,有效缓解了郭景村小学教室紧张的压力。 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向郭景村小学捐赠45 台套价值21.5 万元的电脑及桌椅配套设备,建立电子阅览室,并多次安排相关专业教工党员对郭景村小学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培训,提高了该小学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改善了办学条件。
黄河水院各党总支及直属党支部在扶贫工作中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党员干部齐上阵,立体化、常态化开展教育、文化帮扶活动。 艺术与设计学院党总支绘制美丽乡村建设墙体宣传画、 扶贫扶智宣传画、扶贫标语等,营造了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氛围; 体育部直属党支部向郭景村小学和村委捐赠体育用品,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和村民的业余生活; 基础部直属党支部党员代表及民主党派代表前往郭景村小学开展“春蕾行动”,为孩子们送去国学经典, 帮助贫困村儿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2 “党建+理论学习”,提升村“两委”干部管理能力
贫困问题和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往往相伴相生,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其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按照校党委“进基层、抓党建、促脱贫” 的工作要求, 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联合开展“5+N” 党日活动,通过集中学习,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掌握相关脱贫攻坚政策精神,把握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要求,增强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档卡整改工作中,严格识别程序,严肃工作纪律,端正工作作风,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工作规范化水平,指导村务党务公开,增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3 “党建+政策宣讲”,营造健康思想文化氛围
驻村工作队联合村党支部进村入户向贫困群众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 宣讲党的扶贫惠农政策,鼓励贫困群众发展生产,不断发掘贫困户自身潜力,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引导农民群众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开展禁赌、移风易俗宣传教育, 使村民们从思想意识上逐步摒弃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等陋习;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环境卫生示范户”“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活动,树立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等培训讲座, 既注重精神上的扶志, 又注重技术上的扶智,进一步打开农民干事创业的思路,弥补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 补齐农民致富增收的技术短板,让自力更生、努力奋斗成为农民思想的主旋律。
3.4 “党建+致富能人”,激发致富“原动力”
驻村工作队是校党委和村支部之间的纽带,工作队成员尽职尽责,协助村“两委”实施好村级惠民工程,搞好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惠民工程建设, 让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信心满、干劲足,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驻村工作队还联合村支部通过村民大会、产业发展座谈会、能人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对村干部和村中“致富能人”“种植能手”进行启发,引导年轻有为的“致富能人”积极向组织靠拢,将其培养成村支部的后备干部、致富带头人,引导贫困群众选准发展方向,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同时,党员还带头引导贫困户树立“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让贫困户真心想脱贫、真心想致富,充分激发自身脱贫致富的“原动力”,靠自身的勤奋实现脱贫。通过深入的工作,在一部分“能人”的带动下,村内党员自发组织起来对本村土地进行了新的规划, 成立种植、养殖、果林等专业合作社4 个,以实施果树种植项目代替传统种植业200 亩,发展地膜花生、西瓜红牌红薯、蔬菜等380 亩。党员带头带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一个以发展特色种植、果树种植为基础的新型农业蓝图已在郭景村初步显现。
4 “党建+产业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5],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党员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带头人,应带头大力发展产业,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4.1 “党建+产业帮扶”,提高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积极性
校党委与村“两委”合力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增强产业脱贫能力。 校党委组织广大师生党员参与精准扶贫,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的“多对一”结对帮扶模式,全校21 个党总支及直属党支部、65 个党支部、 近700 名党员均以不同形式与贫困户开展了对接。 驻村工作队和村支部积极响应校党委和乡党委乡政府脱贫工作号召, 发动、 引导郭景村贫困户、非贫困户调整种植业结构,鼓励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特色农作物。 校党委利用教工和学生的庞大消费群体优势探索“党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黄河水院”农产品销售模式,截至2019 年12 月,通过合作或直销的方式共销售西瓜红牌红薯10 万斤,优质小麦5.7 万斤,花生0.6 万斤,豆角、辣椒、大葱、青菜、白菜等蔬菜5.2 万斤,西瓜1 万斤。 此项举措既满足了特殊的市场需求, 又解决了贫困户销售农产品的后顾之忧,提高了贫困户的种植积极性,促进了郭景村新型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为贫困户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4.2 “党建+农产品深加工”,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校党委联合乡党委和村支部努力做好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切实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校内各部门积极行动,投入到具体工作之中。环境工程学院党总支将扶贫工作融入到党日活动和专业建设中, 组织食品加工专业优秀骨干教师带领学生党员深入郭景村周边村镇进行调研, 发现黄河滩区有种植花生的传统,花生种植面积大,花生原料充足,目前生产出来的花生均以加工原材料方式出售,收益低。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关注食品安全,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寻购本地纯正花生油, 因此兴建花生榨油厂市场潜力巨大。 在此基础上, 因地制宜,实施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019 年, 校党委向村支部捐赠价值12.5 万元的花生油脂加工设备一套, 用于郭景村花生油加工项目,助力郭景村产业发展。项目建成投产后,提高花生附加值,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3~10 万元; 同时, 还为郭景村提供10 多个就业岗位,由于优先收购贫困户花生,解决了贫困群众销售困难,可明显提高困难群众收入,助力郭景村群众致富奔小康。
5 党建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思考
5.1 以党建为抓手,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
驻村扶贫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和党性认识,主动履行扶贫职责,团结村“两委”干部,协助乡党委乡政府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建立良好的党群关系,共同谋划发展思路,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以党建统领扶贫工作, 驻村扶贫干部要注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和后备党员干部的培养, 发掘农村中的种养殖大户、乡土人才等致富带头人,通过思想引导,使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深度参与脱贫攻坚战, 努力将其培养成村委后备干部, 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升村“两委”带富能力。解决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不足问题,就会为实现村“两委”干部“升级换代”注入源头活水。
5.2 以党建为依托,促进长效“造血”治贫
驻村扶贫干部要深入贫困户家中, 以唠家常的形式对贫困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感化, 让其树立致富脱贫的志气和勇气, 使贫困群众的思想由原来的“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6]。 郭景村要依靠现代农业实现持续发展。 为此,驻村扶贫干部和村“两委”干部要带头转变思维方式,摒弃传统农业思想,不断更新发展观念,积极发展观光、采摘、娱乐农业,振兴乡村旅游。 村党支部还应积极引导村内致富能人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推广新技术, 培养具有现代职业技能和敢闯敢干精神的新时代农民。 吸引农民积极参与专业合作社, 建立“党建+合作社+农民+企业+市场”的“造血”式治贫模式,壮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特色高效农业的工业化、市场运作水平,增强规模化,有组织进行分工细作,建立企业经营模式,组织农户以土地、生产资料、技术入股,开拓更大市场,逐步实施农业机械化、企业化、信息化,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 结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事业的“基本作战单元”,其使命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 黄河水院校党委积极探索“党建+精准扶贫”的帮扶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农村党支部”的“同频共振”效应,持续为扶贫对象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实施一系列精准的脱贫举措,郭景村2018 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贫困群众人均收入增长至5 000 元以上, 已达到贫困村退出标准,实现整村脱贫摘帽。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拓宽产业发展覆盖面, 巩固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