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在混凝土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020-01-17郭青伟李学华
郭青伟,李学华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0 引言
自2005 年5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外日益普及的绿色建筑、 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等新理念和新技术”以来,绿色建筑在国内开始蓬勃发展,涌现出杭州低碳科技馆、贵阳市息烽县人民医院综合住院大楼、天津大学第一教学楼、常州市武进绿色建筑研发中心维绿大厦等一大批优秀绿色建筑案例[1]。 绿色建筑强调全寿命周期内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居住质量, 还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绿色建筑在标准制定、材料研发、评定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绿色建筑将节能环保理念与建筑业完美结合起来, 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混凝土工程在绿色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不但不能实现混凝土施工过程的科学管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且与可持续的绿色建筑理念相悖。如天津、贵州等地相继出现了在建混凝土工程因质量不合格而降低标准使用,甚至拆除重建等乱象。 这主要是因为混凝土工程质量管理滞后于市场需求。 物联网技术旨在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为混凝土工程施工阶段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平台。自2010 年3 月5 日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产业振兴以来, 物联网技术已经在煤矿开采、金属铸造、农业、快递行业、教学科研等领域得到了应用[2]。 笔者试通过分析混凝土工程施工阶段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其原因, 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全过程管理方法,并从混凝土工程浇筑、养护、质量检测、构件进场安装等环节进行论证,以期为混凝土施工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1 混凝土工程施工阶段常见问题
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使得混凝土工程从传统的水泥、石子、沙和水形成的组合体发展到功能全面的建筑主材,不仅可用于承重结构,还可用作装饰和防水等功能性材料。 混凝土工程施工阶段责任主体多,施工工序繁琐,如管理不善,将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苏杨月将济南市某装配整体式高层住宅项目30份现场会议文件反映的质量问题按照设计、生产运输和现场吊装施工三个环节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出现问题频率最高的是施工环节,其次是生产及运输环节,设计环节最少[3]。 齐宝库等根据沈阳市近年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工程的现场调研情况,分析了施工过程常见问题,认为平板制作安装、预制构件连接、管线及预制构件埋设、 预制构件成品保护等方面均易出现质量问题[4]。
1.1 混凝土材料问题
绿色建筑强调节能环保,对材料要求高。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明确规定:500 km 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应大于60%; 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建筑沙浆应采用预拌沙浆。 天津市河西区的粤翠名邸项目个别栋号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西安市的“瘦身钢筋”、河南鹿邑县志成实验学校的问题水泥等乱象,都暴露出材料强度不足,以次充好,甚至将不合格产品当合格产品出售等问题, 导致工程降低标准使用乃至拆除重建。
1.2 预制构件加工问题
构件预制具有降低施工现场劳动强度、 工厂化制作减少产品质量离散性、可缩短工期等优点。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发布《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工厂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管理标准》(JG/T565-2018)等标准,对预制构件进行管理。 但由于各参与方沟通不充分或施工人员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出现构件尺寸不规整、外观质量不符合要求、预埋件位置不准确、图纸交底困难等问题,造成构件返工或降低标准使用,不仅浪费了建设资源,而且影响后续工序施工。大跨度构件和清水混凝土构件的使用要求高, 其加工过程更容易出现问题。
1.3 混凝土运输问题
商品混凝土有利于产品工业化、标准化,但出现了运输问题。混凝土不仅要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还必须保证其可泵性。在混凝土拌制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 以保证其和易性等指标满足要求。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易出现因搅拌不均匀而造成的产品板结、 因运输时间过长造成的产品坍落度损失、因水分流失造成的实际配合比改变等问题。这需要生产单位和运输单位及时沟通, 提前制订运输方案,选定运输路线及应对措施,并与施工现场无缝对接。
1.4 预制构件运输问题
预制构件往往尺寸较大, 需要通过运输车辆或吊车完成运输。如果构件尺寸过大,则需对运输车辆进行改装。这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在遇到转弯半径过小的路段时,车辆也无法正常通过。若分段加工、现场拼接会产生施工缝,且增加拼接处混凝土的养护时间。 运输环节易出现构件内部损伤和固定处损坏等问题, 需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对预埋件、吊装点、受力极值点和构件薄弱点等关键部位进行有效保护。 在运输过程中,需控制车速,及时观察路况,遇到突发情况时,应及时上报并妥善处理。 运至施工现场后,应根据现场人员要求,完成构件质量检验和进场。
1.5 预制构件安装问题
预制构件现场安装过程复杂且繁琐, 易出现连接处空间小、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振捣困难、连接件位置不当、施工难度大、安全事故多发等问题。 施工单位应根据相关规范要求,提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必要时,进行专家论证。 在安装施工前,应进行技术交底,做到“定责任人、定机械设备、定措施”。在安装施工过程中,做到“定时观测、及时纠偏”。 在安装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形成施工资料。 预制构件连接处的施工和预制构件安装应同步进行, 并进行有效保护。叠合构件施工应严格遵守施工方案,确保各组成部分共同受力,共同变形。在济南万科金域国际工程中,经过多次研究论证,采用“汽车吊+抱柱式旋臂起重机+塔吊+屋面吊” 结合的吊装方式,解决了高层建筑的装配式大型清水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安装难题[5]。
2 物联网技术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自1999 年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概念以来, 物联网技术引起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持续关注。物联网技术是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有效监控并整合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将物与物、人与物进行有序组合,最终实现既定目标。 无线传感器网络极大地丰富了物联网技术的信息获取途径,当前可被使用的数据类型从静态的网页、文档、音频、视频扩展到人和物的动态多维数据[6]。 混凝土工程施工管理难度大,原因是施工工序繁琐且环环相扣,责任主体多且沟通有限,技术要求高且缺乏有效理论指导。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混凝土全寿命周期进行监控及预测, 将各个阶段的监测结果以数据的形式保存, 形成由建设单位牵头,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等单位参与的公共管理平台,通过局域网进行资源共享,及时发现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无线传感器节点监测和人工监测相结合形成数据源,以材料供应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参与方共同作为数据节点, 以质量监管部门和建设单位为数据终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对混凝土工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
2.1 混凝土拌制阶段
现代混凝土工程原材料包括水泥、水、石子、沙、各种功能性添加剂等,拌制过程往往在工厂完成,但由于各种原材料到场时间不一致, 既增加了原材料保管费用,又容易造成二次搬运。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混凝土需求单位(施工单位或建设单位)为管理者进行平台管理和信息传递,原材料供应商和混凝土生产单位为参与单位, 要提供原始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负责。 通过该平台能实时了解原材料动态,指导各方合理调配资源,实现及时采购(Just in Time)。 原材料进场后,仍继续追踪材料使用情况,为原材料台账式管理提供依据。 在拌制过程中,详细记录施工环境、配合比、取样情况等,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进行预警,为决策者提供基础信息。 该阶段结束后,将平台数据进行整理,可作为施工资料进行保存。
2.2 混凝土浇筑阶段
混凝土浇筑过程是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目前,混凝土浇筑过程的监测方式主要有人防和机防两种。 三阶段管理(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和PDCA(计划、实施、检查和纠偏)管理是当前监理单位应用比较广泛的两种管理方式, 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工作量大、 信息来源容易受到施工现场条件制约的问题。引入物联网技术后,在商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 通过在现场安装多角度高清监测设备及程序化设计, 记录并指导商品混凝土到场后的配合比监测、补救措施制订;混凝土浇筑时,通过在构件中预埋无线传感器节点,实时记录密实度、振捣效果等指标,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检测精度且做到连续监测, 极大地提高了混凝土浇筑阶段管理的绿色化程度。
2.3 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现场施工
绿色建筑建设工期长,预制构件需求量大,运输和现场施工都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利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物与物的联系,还可以实现人与物的联系,建立以预制构件为管理对象,以施工单位为主导的管理平台,将构件运输人员、监理人员、施工人员、安全人员和机械操作人员等纳入管理系统。 在构件运输前,制订运输方案,布设关键控制点,通过感应器进行管理,追踪运输路线。在运输过程中,重点观测应力集中情况。在现场施工时,对人员与人员、人员与构件、构件与构件的交底情况进行记录。 在安装过程中,对关键岗位定人定责,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非现场监管,保证预制构件现场施工的有序进行。
2.4 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测阶段
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测方法很多, 工程资料报备和现场取样抽检是常用的手段, 但不少问题工程项目暴露出工程资料不规范、弄虚作假,取样员和施工单位沆瀣一气导致检测结果失真、 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等乱象。 梁贵荣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了混凝土质量追踪及动态监管系统,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混凝土生产单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单位等联系起来,通过在混凝土中预埋电子芯片(即RFID射频识别技术)全程追踪混凝土试件的流转,实现了视频监督和现场监督相结合, 有效规避了传统手段人为因素影响过大的弊端, 保证了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7]。
2.5 混凝土工程运行维护阶段
混凝土工程交付使用后, 就进入运行维护阶段,责任主体发生了变化,建筑工程项目升级改造、撞击等突发事件等都会影响混凝土工程的使用状态。目前,这一阶段的混凝土工程管理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绿色建筑虽然强化了这一阶段的管理, 但并没有明确给出管理方法。 物联网技术以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信号收集源、数据传输网、数据处理中心等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改变了建筑使用人申报、管理部门备案的传统管理模式。采用数据节点采集数据、局域网传输数据、 管理部门分析处理数据的立体化管理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了混凝土工程运行维护阶段的全天候、全过程管理,既能提高混凝土工程运行状态,又为混凝土工程二次开发提供了参考。
3 结语
综上所述, 混凝土工程在绿色建筑中长期占据较大比重,但资源消耗量大,劳动强度高,工程质量难以保证,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施工管理方法急需创新。针对混凝土工程材料、预制构件加工、运输及安装等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笔者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管理方法,并运用到混凝土工程全寿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 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杜绝施工资料弄虚作假,在混凝土工程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实践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