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生态景观的美学建构
2020-01-17李卓然
李卓然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哈尔滨 150000)
“水流无声云犹在,烟波致爽莺歌啭。”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原始自然景观与后天的人工建筑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它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精彩纷呈的园林艺术,使其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造型艺术于一体。而承德避暑山庄作为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典范,无论是在静谧的自然景观还是在雅致的人工建筑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同时也是第二个政治中心,它与颐和园、留园、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园区坐落于承德市市区北部,内部东南多水,西北多山,亭台楼阁,水榭船舫,山川雄奇,花木繁盛。既有原始的自然景观,也有吸收古代园林艺术精华的古建群;既传承着历史与文化,同时又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避暑山庄汲取中国古典园林在造景上的精华,通过造型艺术、生态景观等表达其文化意蕴,从而追求天人合一、物我相容的自然观念,突出其意境美与色彩美,同时在生态美学观念的视阈下进行建造与后期修复。
一、避暑山庄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老庄美学。早在《庄子·齐物论》便有“自由之境”的讨论,老子哲学提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道”,因此,司空图认为意境要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其中“真体”、“气”、“自然”等概念都是指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刘禹锡后来在《董氏武陵集记》一文中对“境”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他提出“境生于象外”的观点,“境”要突破有限的物象,司空图由此生发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思想,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所以意境不是孤立的、有限的“象”,而是必须超出“象”,表现虚实结合的“境”,表现造化自然的气韵生动的图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美学范畴,对于意境的追求,贯穿在整个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系中。园林是历史的产物,它包含着造园者的美学态度,通过园林景观将造园者的思想、情感等传达给观赏者,在此基础上,游客的审美想象空间得到开拓,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沟通,正如王国维所言“是景语皆情语也”。避暑山庄记载着清王朝的兴衰历史,包含着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元素,融入了当时康、乾诸帝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在建造中存在着历史的厚重感,同时又不失美感。
(一)水系应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青山绿水构成了园林的总体基调,三面环山,一面露水的整体格局与我国古典的传统山水画一脉相承。少了几分皇室园林的恢宏,多了一些质朴与野趣,遗世独立,不施粉黛,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境。山庄虽然是山林,然而却是因水而活。乾隆曾说“山庄以山名,而趣实在水”,康熙也曾评价避暑山庄是“水心山骨”,水在山庄的景观的构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山衬托水,水映衬山,静态的山与动态的水结合为一体,形成更为灵动活泼的园林景观。其次,在空间的布局上,湖区被堤岸与桥梁分割,水心榭、月色江声等景观也直接打破了湖区的整体性,这种错落有致、聚散有度的方法使整个园林景观更加和谐融洽,避免了大范围的湖区造成空间上的空旷与单调。再次,湖区运用水面倒影成景,扩展了水面的空间,为景观平添了一丝梦幻,虚与实、正与反,引起观赏者的无限遐思。微风浮动,水心榭的三座亭榭倒映在水面泛起浅浅的涟漪,原本静默的建筑仿佛也动了起来。烟雨楼的倒影更为绝妙,建筑的主体笼罩在烟雾朦胧中,湖面的倒影波光粼粼,为建筑的整体增加了几分妩媚与秀丽。最重要的为热河泉,它成为康熙在此建庄的要素之一,因为热河水质好、水温高,寒冬水温而不结冰,形成了奇特的天然景观,一扫严冬的无趣与单调,为冬天增添了无限生机。
在避暑山庄的七十二景中,以水为主题的景观占据将近一半,水的点缀使整个园林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营造了我国自然园林独有的意境。杜甫曾言“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便总体概括了水在园林建造中的重要性。
(二)借景手法
避暑山庄内的布景与建筑可谓是集大成,在巩固了北部边防与宣扬了至高无上的君权的基础上,造园者将意境在避暑山庄内发挥到了极致。避暑山庄最大的特点便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康熙、乾隆曾在此钦定了山庄七十二景,其中包含着诸多要素,但是很和谐地在山庄内容纳为一体。基于空间句法的借景手法也是营造意境的技巧,借景作为一种造景手法,在中国园林的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避暑山庄时所提到的“借景手法”主要是以视觉为核心的借景,将能够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因素引入到建筑空间中,营造园林的意境,反映了“景以境出,因地制宜”的理念。避暑山庄内文园狮子林便是仿苏州名园狮子林而建,运用借景的手法来构建与经典园林相似的意境,因地制宜地进行创作,用园内青石堆砌成石山,山体形态万千,错落有致,营造出不是真山,却胜似真山的意象,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呈现出巍峨雄壮的气韵。烟雨楼则是仿照浙江嘉兴南湖的烟雨楼而建,天气晴时,建筑光彩耀人;而在阴雨天时,雾气弥漫,楼体若隐若现,尽显婉约曼妙的江南烟雨之态。
通过借景,避暑山庄移天缩地般的容纳了全国各地的著名景观,既引入了江南的诗情画意,同时又保留了北方传统的建筑风格,使观赏者在游览时置身其中并且可以联想到不同地区的风景,激发游人的想象力,体会造园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感受山庄内独特的意境。
避暑山庄通过水系应用与借景手法营造园内意境,寄托了帝王的文人情怀,同时表达了造园者对于自然的向往之情。正是这些独特的技法与表达造就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避暑山庄,展现了其意境美。
二、避暑山庄景观的色彩美
色彩是物质属性之一,是最具表现力的视觉要素,也是能引发人们审美快感的最为敏感的形式要素,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人工建筑都呈现着某种色彩。在园林景观中,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可以给人不同的视觉冲击,引发视觉美感。避暑山庄利用天然的地势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张与改建,整体风格与周边环境十分协调,没有太过明亮华丽的色彩,以绿色和灰色为山庄的主体色调,给人以庄严、古朴、典雅的印象。由于山庄内种植了很多植物,尤其是深绿色油松占据了很大面积,所以春夏以绿色为主调。绿色植物一方面给人带来凉爽之感,吻合山庄名字的“避暑”之意,另一方面带给人们清新、松弛、生命力蓬勃的感受,与最初建园的宗旨相符合。灰色则主要源于山庄内建筑的砖瓦与秋冬落叶后树木的枝条,给人以朴素、含蓄、稳重之感。除了这两个主色调,山庄内还有其他色彩在整体上进行点缀,增加色彩的丰富性。
(一)自然景观的色彩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取自然之精华,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加之人工建筑从而形成园林整体。山庄中自然景物的色彩主要表现在植物、山石与湖水上,色彩最为丰富的当属植物。植物可以对园内其他景观加以映衬,大面积的油松使山庄内的景色四季常青,奠定了深绿色的基调,形成园林的背景色彩,使人在其中,心情感到放松、沉静。现存各种植物的花期和叶色的变化应和了季相的变化,在绿色的基础上成为山庄色彩变幻的主要来源。早春时杨柳初发嫩芽,淡绿搭配鹅黄,为山庄内色彩叠加起伏;夏季湖区粉色的荷花与绿色的荷叶和湖水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更为娇艳欲滴,为山庄增添了几分活力与灵动;秋季颜色各异的菊花竞相盛开,园内景观明丽鲜艳,激发游人的热情与眷恋;冬日树木只剩下灰褐色的树干与枝条,与山峰和道路呼应,尽显山庄沉稳之气。湖水的色彩虽然不多变,但是在光的作用下也显示出不同的景致。阳光和煦时,水光潋滟;阴雨天时,整个山庄在湖面的映衬下笼罩在雾气中,忽明忽暗,呈现出一幅婉约含蓄的水墨画。山石基本没有色彩的变化,但是其作为灰色的背景,符合山庄整体静穆的格调,衍生出沉稳之气。
自然环境庇护着人类的生存,是人类生存的根基。自然景观的色彩为山庄增添了几分古朴与野趣,与人工建筑相辅相成。以油松为植物配置的骨干,加强了山庄内景观搭配的和谐统一,同时在园内点缀各地有代表性的树木与花卉,使它们随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形成山庄内独树一帜的色彩美。
(二)人工建筑的色彩之美
中国古代皇家建筑多为红墙黄瓦,彰显皇权富贵,构成华丽的色彩格调。但是作为皇家园林的避暑山庄则不同,它取景于江南园林,融合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的特征于一身。色彩上多用冷灰色调,灰色表现出含蓄、高雅的性格特征,是重要的配色元素。青灰色的砖瓦组成了宫殿与宫墙,屋顶则均为青瓦所覆盖,这在总体上营造出清新又古朴的气质。但是一味的单色调会使整体环境过于呆板,为了消除这种呆板和低沉之感,所有建筑的檐线和屋脊的都运用了白色线条来装饰,这种过渡使建筑整体活跃、跳动起来,但是又不失温和、古朴,体现了色彩运用的成熟,与山庄总体效果相符。并且在冬天下雪时,整个山庄银装素裹,白色变为主色调,尽显纯净与优雅。除去白色和灰色,山庄宫殿的廊柱与门窗运用了朱红色,与周围植物的绿色和墙体的灰白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变化强烈又完整和谐,“万绿丛中一点红”为整体的景观增添了活力,使观赏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运用互补色使建筑整体更加明快、活跃,扫除单色系的沉闷与单调,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山庄的人工建筑在色彩搭配上张弛有度,红色的廊柱与门窗和周围环境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灰色的宫墙与白色的线块这两个柔和的色调在其中进行调和,使整个环境氛围鲜明,主体突出。无论是建筑自身的配色还是与周围景观的搭配,都十分和谐融洽。
避暑山庄整体的色彩既不与自然幽静的丛林风光相违和,使人感到放松又愉悦,又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皇家园林的建筑特色,使人在宫殿前感到庄严肃穆;既吸收了南方的建筑特色,又融合了塞北风光,使得自然环境与建筑色彩和谐共生。这样的色彩组合少了几分皇家园林的威严霸气,多了几分山村丛林的古朴自然,通过巧妙的布局,取得协调统一的效果。
三、生态美学视阈下的避暑山庄
生态美学着眼于对人类生存状态与环境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我国古典美学中,道家的自然本体论思想与儒家“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都体现着生命的智慧。从道家的自然本体论中生发出“无为”的原则,对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反对现代社会的中人是万物的主导的理念,有助于缓解人与自然紧张的关系。儒家的生态美学观念则是一个更为完整的体系,从仁爱的思想出发,在本质上将人与自然看做为一个整体,认为人与自然是同根同构的。运用“仁民”、“爱物”等思想进行社会治理。这些古典美学思想对于生态美学的建构虽然不够完善与严谨,但是也提供了借鉴价值。西方兴起生态美学思想则是由于近现代工业文明对于环境的严重破坏。西方工业文化以理性精神为根基,主张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强调人类的绝对主导性,高扬人的主体意志。这种文明模式提高了物质生产力,也大幅度开辟了城市文明,但是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形成了生态文明的恶性循环。人们在意识到生态自然的危机后,开始寻找人与自然的平衡。所以我们应该建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真正实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避暑山庄在建造和修复的过程中都遵循自然规律,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自然,不破坏原本的有机生态系统,追求生态美学在园内的建构。
(一)儒道兼备,师法自然
《论语》中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整个美学就是强调“和”,要求在艺术中把“美”和“善”统一起来,艺术中包含的情感是有节制的,符合“礼”的规范,避暑山庄在建造的过程中将儒家这个思想做出了新的阐释。山庄中广阔的平原和迭起的山峦遥相呼应,在这样的结合中不仅展现了草原的一览无余,同时衬托出山峰的高耸险峻,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和”。这种结合也意味着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反映了在建园过程中造园者心胸的宽阔以及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并且整个建造过程中尽量在原有的自然环境基础上进行开发,而非不加节制的肆意妄为,这种有限度的规划与建造同样受到了儒家观念的影响。
虽然避暑山庄整体充盈着儒家的气息,但是在主体建筑上还是以“道法自然”的精神为主旨,无论在造园者方面还是在观赏者角度,崇尚自然都成为了人们最终想要达到的精神境界。造园者在建造上尊重自然,尽量不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使建筑契合原本的山水环境的特征,将性情相近的建筑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园林与自然和谐的进行组合。山庄内怡人的环境给人宁静之感,湖区与山区都适合静赏,是闹市中的一处清静之地,“月色江声”“烟雨楼”等景观无不体现出帝王对于山居雅致的追求。加之山庄内凉爽适宜的气候,使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通过体悟“道”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想象。
(二)天人合一,物我相容
生态美是主客体和谐共处的产物,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美主要体现在园内天然的自然景观与造园艺术中。避暑山庄在造园的进程中不破坏生态系统,不违背自然规律,将自然景观与人为建筑糅合在一起,建筑依附于山水而建,在不给原有生态系统带来负担的情况下,将人为美融合在自然美中,同时运用建筑增加了山水起伏的层次,将生态美在合规律的运动中表现出来,在观赏的过程中实现了天人合一。
在山庄生态美的系统中,水作为不可或缺的元素充斥其中,不仅在景色上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还在流动的过程中制造了音乐美,同时改善了自然环境,使得山庄内景观的布局更加合理,增加了园中的动态气息。造园者利用水的声音在周围建造了风泉清听等景点,利用湖面的倒影建造了水心榭、烟雨楼等景点,还利用水生植物建造了曲水荷香等景点,实现了生态美学在山庄建造中的表达。在建造过程中将水与各类景观完美融合在一起,使游客在观赏的过程中超越对景观单纯视觉上的感知,在心中唤起神人合一的体验。
在避暑山庄生态景观的建造过程中,造园者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尊重自然规律,试图在整体建造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将这种精神传达给观赏者,使其在游玩过程中实现物我相容,表现山庄整体的生态美学。
结语:
避暑山庄作为在国内外声誉都极高的皇家园林,在景观建造的过程中融合了江南景色与塞北风光,将人为建筑与天然景观相结合,运用独特技法营造园内意境,一花一木都体现着东方的生存智慧。在色彩搭配上和谐融洽,但其中也不乏大胆明丽的色彩组合,为山庄古典的氛围中增添了活力。秉承生态美学的思想对山庄进行建造与修复,体现了人类对生态规律的尊重,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当代园林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