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发展研究
2020-01-17柯丽云张露琦丁子芳
□文/柯丽云 张露琦 丁子芳 谢 钰
(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南京)
[提要] 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而当前养老服务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养老压力大,存在行业标准不清晰不明确、养老服务产品供需不足、供需不平衡、供需错配等问题。为打破单纯依托的传统养老模式,为老人提供多元化服务,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等科技力量的养老服务平台不断涌现,并致力于改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逐步形成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养老服务市场,为社会养老服务开拓新方式,树立新标准。本文依据国内养老服务行业现状,探讨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价值及其可供改进的方向。
到2018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老龄人口结构呈扩大趋势,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我国传统居家养老方式难以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现象愈加明显,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老年康养已经逐渐从家庭问题过渡为社会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利用科技力量助力养老行业改革成为社会共识。2015年,“互联网+养老”概念首次提出,即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其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特点高效便捷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将智慧养老“中国化”。各个企业积极探索如何将“互联网+”与养老更好地融合,打造新时代养老体系。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发展起来的智慧养老平台作为一种新式养老方法,为我国养老行业打开了新局面。
一、国内智能养老发展环境
智能养老平台是现代科技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的现代养老模式,代表先进养老方式的发展方向,可以优化现有的养老体系。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养老平台的发展成为了优化传统养老模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从宏观环境上看,我国智能养老平台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从经济上看,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持续稳步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标准。虽然智能养老所需费用偏高,但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使得更多人有经济实力享受智能养老服务。
从科技支持上看,技术发展使提供高质量智能养老服务成为可能。传统养老服务产业联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形成的智慧健康养老生态,助力养老资源实现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联动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的大数据平台,将线上服务预订与线下的上门养老服务整合成为一条产业链。
从大众意识上看,人们的生活观念在发生改变。随着中国知识性老人群体的壮大,老年人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关注逐渐增强。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且对生活有一定追求的老人,渴望拥有更丰富充实的养老生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养老观念,养老需求由物质养老为主向更重视精神养老转变。
从社区养老形态上看,居家养老仍是我国养老的主流,社区养老仅发挥着微弱作用。虽然大部分城市的养老机构建设基本满足“9073”目标(90%的居家养老,7%的社区养老,3%的机构养老),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机构内专业养护人员稀缺、机构难以满足大量养老需求、养老机构老人心里痛苦普遍处于轻中度水平……许多中国家庭对机构养老或多或少地存在抗拒心理。如何借助现代智能养老技术切实有效地为老人提供舒适的养老环境,成为众多养老机构发展之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政策上看,2013年全国老龄委专门成立了“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为我国智能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把脉导航。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2017年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这些利好政策与信息,意味着智慧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二、国内智慧养老平台状况研究
(一)联动“双线”合作,提供便利服务。多数智慧养老平台以居家养老模式为基础,开通了“一键呼叫”服务版块。以颐养通智慧养老平台呼叫中心为例,老人在家中只需一键呼叫,即可与客服中心电话通话,轻松获得所需服务。呼叫中心会根据老人的需求,联系服务供应商或志愿者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其中包括餐饮、家政等生活、健康护理服务。若有突发状况需要紧急救助,老人使用该服务还可以同时呼叫SOS、援助机构和老人子女,为救助行动争取黄金救助时间,保障生命安全。
(二)充分运用智能设备,科技助养老。我国智慧养老平台大力投入技术研发,依托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研发智慧养老产品,利用科技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产品大多以便携式健康设备、智能陪护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形式存在于市场。平台通过智能血压计、腕表、睡眠监测带等各类健康外设,将老人的血压、心率、血糖、睡眠状况等数据,实时上传到智能终端。智能终端收集整合数据,随时跟进老人身体状况,形成健康档案;智能腕表还可为老年人提供定位服务,让上班的子女知晓老人的出行状况。
(三)提供可视化服务,减少信息不对称。研发机构采用远程控制器、无线蓝牙外设及高清前端摄像头等设施将平台陪护服务和可视化工作进行链接。平台终端将智能电视、智能机器人与医护人员和子女关联,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端进行视频,了解老人状况。
三、国内智慧养老平台存在的局限
(一)智能养老产品可普及度低。目前,多数养老平台提供后续跟进服务,皆需要用户购买各类智能终端产品。我国老人基数大,且多为中产水平家庭,生活条件并不宽裕。智能科技产品对于经济状况处于中下阶层的家庭无疑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常规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价格便宜相对易于普及,但其准确率不高,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公共服务能力较低。且我国老龄人口大多数生于技术不发达时代,青壮年时期使用的科技产品较少。各类智能终端产品发展进度慢,功能冗杂,设计不便利,甚至脱离老人实际需求,与助老初衷背离,老人使用起来较为困难和不习惯。老年人在往日生活中使用纸和笔等基础用品的频率较高,对科技产品的信赖和依靠程度低。
(二)平台忽略精神层面关照。智慧养老平台普遍过度注重医疗养护、居家服务与平台的结合,往往忽视老人精神层面要求。平台在提供的服务内容上缺乏丰富性、多元性、趣味性,无法实现老人心目中充实而又愉快的养老生活。老人缺乏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和文化娱乐生活,精神层面无法得到真正的慰藉。
(三)平台缺乏统一的服务体系和标准。近年来,在政策的支持鼓励下,全国各地区都开始涌现出大量智慧养老平台,但以各省市或养老单位为基本单元为标准的各类养老平台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智慧养老平台缺乏顶层设计。政府相关文件制度缺乏科学性的说明和操作标准,对养老服务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强。
(四)平台整合共享数据能力较弱。各类智慧养老平台以及智慧养老系统繁多复杂,但实际上,整体并没有做到数据的整合与共享,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医养结合”数据中心,无法做到与社区、医院、政府及时共享相关数据,在真正实践过程中问题频出。
四、智能养老平台改进方向
基于以上提出的国内智能养老平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一)独立开设科技科普板块。简化平台页面,使其尽可能对老人友好,独立开设科技科普板块,并在日常医护康养中向老人普及大众化的新鲜科技,帮助老人跟上时代,融入社会。平台可以便捷进行网络预约,界面简单,功能多而不杂。有效连接老人及其家庭与服务者,定价合理,服务者的专业性也得以保障。现如今,各大主流媒体、微信平台,充斥着“以便捷的名义忽视老人”、“莫让高科技毁了老年人”等文章,标题刺耳,却也有引人深思之处。现在年轻人生活中充斥着网购。移动支付,对于老人而言儿女每一次网购投入快递柜的“孝心”,都是一次“挑战”。社会各大企业针对老人纷纷推出程度不同的友好政策,滴滴推出“敬老租车”和“代人租车”是可喜改变。经调查有45%的老人是对新鲜科技感兴趣只是苦于没有途径进行学习的,对于此,平台将会推出科技科普的新板块,不仅是给老人以途径真正便利自己生活,更是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让敬老懂老成为社会风气。
(二)采用“互联网+医疗”模式。利用“互联网+医疗”的模式有效解决零散数据整合的问题同时强大医疗支持。随着加大对基层养老事业的投入和远程医疗的拓展,平台致力于与各医院合作,全面获取老人健康信息,并扩大覆盖面供医院、老人、家属三方使用。平台考虑以社区为单位,录入老人身体信息,电子医疗档案,并建立健康监测点,这不仅可供老人实时检测身体,更新数据多方共享,更保证了数据的统一性,避免因使用不同规格测量仪器带来的数据差异而导致健康数据不精确。在人口愈来愈多的情况下,有效管理数据,提高效率显得至关重要。正如公知的,智能养老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需要社会、政府、企业、社区、家庭等多方协作,合作共赢将逐渐成为市场共识。
(三)借鉴“嵌入理论”。平台借鉴行业优秀的“嵌入理论”,形成嵌入式养老服务,分为内嵌社区与内嵌医院两种。内嵌医院型嵌入式养老服务是指医养服务嵌入老年人身心及家庭、社会网络、文化传统、经济制度、政治架构的理论和实践。“在医院里建起养老院”也逐渐成为创新趋势,不仅可以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甚至老有所乐。平台以社区为依托,立志于找到符合中国特色主义化的银色经济,让老人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而重点于心里嵌入,让老人有依存感而非疏离感,真正嵌入家庭,嵌入社会,嵌入时代。嵌入式养老服务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从业人才数量短缺问题。而如今,养老需求巨大,更新速度快,行业平均储备人才数量不足,仍需要政策引入更多的人才进军养老市场,培养新一代养老医护人才迫在眉睫。
(四)联合政府统一建立健康云档案。各式各样的养老服务平台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国家对养老产业的愈发重视充斥整个市场,虽为缓解养老需求巨大与养老资源匮乏的矛盾带来新的转机,但现有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与产品分布地区不平衡且存在平台投资压力过大的问题。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与统一管理老人的健康云档案,搭建更多平台联合政府深入到基层为老人提供精准的扶老、助老、养老服务可有效缓解这类问题。首先,平台实行线上调遣、管理、监督服务人员进行线下活动这一行为可节约大量时间成本与人力管理成本,调遣的平台签约持证人员拥有相对成熟的服务技能与经验,可精准捕捉到每一户老人的真实需求并做出反应;其次,平台应积极联合政府,监督养老保障费用和养老保障金的管理与发放,依法制定不同年龄段群众的个人养老费用交纳期限及领取标准并依法执行,保证养老资金的充足配给与有效运用,可一定程度解决政府的资金压力与平台的投资成本压力。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原司长、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院长王治坤也表示,必须激发社会活力,形成多方合力机制。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政府负责政策规划和一定的财政投入等,然后通过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和各方共同参与进行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共建。因此,新兴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与政府的有效联合将成为未来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的强心针。
(五)提供多元化学习机会与工作机会。针对现存养老服务平台忽视老人精神健康的问题,增添线上与线下同步开启社区型老年大学。由此授课形式灵活多变,既由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供线上远程授课,线下亦可联合社区组织同伴进行团体活动。养老服务平台开启老年大学远程授课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了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也为其提供了更多更人性化的选择。线上老年教育开拓了老人的知识面,提高生活品质,也为其参与社会活动搭建了平台,使老人的生活环境不再闭塞,培养老人的社会化,让老人们更加融入社会,鼓励他们学有所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人生价值。如今社会中,也不乏一些“银发族”。国内更多的是延长退休年龄,而国外则出现了一种“退而不休”的现象。欧美国家为退休老人提供了一种“迷你工作”,特点是工作时间短、灵活性大、工资不高,却可以避免缴税,到了节假日还会拥有补贴。而日本为防止老龄化现象加重负担,规定退休年龄为65岁,企业有义务继续雇佣面临退休但有工作意愿的65岁以下员工。因此,银发上班族遍布日本街头,他们大多从事一些如打字、整理资料、清扫、超市收银等简单工作。借鉴国外,我国也可为身体健康的退休老人提供“迷你工作”。信息时代下,网络传播的速度不可小觑,养老服务平台恰恰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性和共享性为老人们提供个性化工作岗位,让老人们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发挥特长,充实、安稳地度过退休的生活。如此建议下,老人拓宽了交际圈,基本解决平台在提供的服务内容上缺乏丰富性、多元性、趣味性,无法实现老人心目中充实而又愉快的养老生活的问题。
五、小结
综上,我们通过国内养老行业现状的概述,分析总结出了我国智能养老对养老行业的积极影响,并针对性提出结合国情的发展方向。不管是璀璨历史长河中的儒家孝道还是中央广泛集中民智下发的一系列法案,或是互联网时代下催生出智慧养老的相关创新平台……这一切都需要人类不断地结合时代发展做出相应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不断改变的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方式,不变的是会得到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