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长发展需求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策略
2020-01-17刘友洪
刘友洪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402160)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社会转型时期的多元价值观的渗透、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下,一些大学生没有理想信念,缺乏成长发展目标,对成长发展需求不强,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不足,社会责任感较弱。2018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对学生开展时代使命和责任意识教育,激励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要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出发,激活成长发展需求,增强成长发展需求,维持成长发展需求,激发其践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一、把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成长发展需求与内生动力
(一)社会责任感培养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就无所谓。”[1]“使命”“任务”就是人的责任。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2]青年大学生的时代责任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汉语大词典》对“责任”定义为:一是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二是分内应做之事;三是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应承担的过失。
“社会责任感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关系。所谓价值,其实是一种需求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即个人与社会、他人、群体的满足和被满足关系。主要包括人类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和社会满足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条件这两方面的内容。”[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与自我、家庭、他人、集体、国家、人类的需求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是大学生与社会的需求关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成长发展中,正确处理好与自我、家庭、他人、集体、国家、人类的关系,实现相互间的需求满足与被满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2]青年大学生对现实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这种人生发展渴望是指青年学生对自己成长发展有着需求。北京师范大学冯刚教授指出:“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主要包括学业需求、生活需求、文化需求、情感需求、心理需求、社交需求、就业需求、安全需求”等。[5]我们也可以将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分为:自我成长需求、家庭幸福需求、人人互助需求、集体融入需求、祖国强盛需求、人类和平需求等。高校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满足学业需求和就业需求;对家庭负责,满足家庭幸福需求;对他人负责,满足人人互助需求;对集体负责,集体融入需求;对国家负责,满足祖国强盛需求;对人类负责,满足人类和平需求。通过社会责任感培养让大学生认识到“责任意识不再是一种源于外在的压力,更多的是满足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把责任意识的培养当作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6]使其自觉践行社会责任。
(二)成长发展需求是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
1918 年,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中提出了“内驱力”这个概念。“内驱力又称内生动力,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7]内生动力是人们的理想、兴趣、情感表现出来的激励人们活动的主观因素,主要包含了需求的产生、需求的激发、需求的维持等三个过程。需求是内生动力产生的基础,只有最急迫的需求才是激励人行动的因素和动力。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发展需求观,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成长需求、家庭幸福需求、人人互助需求、集体融入需求、祖国强盛需求、人类和平需求,实现个人与个人、家庭、他人、集体、国家、人类的相互满足,促使学生形成个人成长动力、家庭幸福动力、交往和谐动力、融入集体动力、爱国强国动力、人类和平动力,这些动力激发学生自觉践行社会责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构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新理念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就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高校应构建“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理念。一是围绕学生。要把握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与以往时期相比,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成才意识、全面发展意识更加强烈,”[8]坚持把学生作为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体,将学生作为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二是关照学生。关心和了解学生成长发展,聆听学生意见,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正视学生成长发展需求,通过社会责任感培养,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三是服务学生。学生在成长发展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影响着学生成长发展,制约着学生的社会责任践行。大学生对社会问题比较关注,但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难免出现不正确的价值判断,造成思想上的困惑,出现对社会责任认识的偏差。还有的大学生有着就业、学业、经济、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担当不起社会责任。高校应该主动回应学生思想困惑,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对学生成长发展进行指引,以提升责任担当本领,激励学生践行社会责任,为学生责任践行营造良好氛围,使得学生具有成就感,增进学生对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的认同,进而转化为对践行社会责任的认同,外化为勤奋学习、孝顺父母、热心助人、关心集体、热爱祖国等责任担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三、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策略
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是产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高校社会责任感培养要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发展目标、注重践行责任激励、营造责任担当氛围的培养策略,实现激活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增强成长发展需求、维持成长发展需求,产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使其自觉践行社会责任。
(一)建立成长发展目标,激活成长发展需求
“只有心系祖国、融入社会、确立目标,才能获得动力之源,才能有效施展才能”。[9]有的学生缺乏成长发展目标,成长目标不清晰,成长目标不完整,成长发展需求不强烈,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不足。高校社会责任感培养要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发展目标,激活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才能产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一是围绕学生成长发展,结合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人类的需要建立目标。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将学生个人发展与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祖国强盛、人类和平相结合,分别建立学业目标、幸福目标、交往目标、爱国目标、安全目标等成长发展目标,学生有了这些成长目标,引导学生去追逐目标,促使学生产生成长发展需求,形成个人成长动力、家庭幸福动力、交往和谐动力、融入集体动力、爱国强国动力、人类和平动力,实现学生将成长发展需求外化为践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二是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助力学生实现成长发展目标。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积极构建成长发展路径,帮助学生提升责任担当的本领,服务学生成长发展。学生通过实现成长发展目标,满足自我成长需求、家庭幸福需求、人人互助需求、集体融入需求、祖国强盛需求、人类和平需求等,具有成就感、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安全感,将进一步激活学生对成长发展的渴望,学生就会主动思考要为家庭、他人、集体、国家、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孕育出践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
(二)注重责任践行激励,增强成长发展需求
对学生践行社会责任进行有效激励,将增强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提升学生对成长发展的需求。只有学生对践行社会责任产生强烈的需求,心中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才能进一步激起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当前,部分学生存有成长发展需求,但责任践行不够主动,应加强对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内外激励,增强学生对成长发展的需求,从而提升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一是内在激励。内在激励又称自我激励,是指学生通过给自己设定目标激发成就感,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工作、生活来实现成长,并对自己的认识与行为产生积极正面的情感与评价,以此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超越。大学生在践行社会责任中,可能会遇到困难与挫折,甚至不理解,需要大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认真反思责任践行,并对责任践行产生积极正面的认识与情感,不断强化这种认识与情感,用坚强的责任意志克服困难,坚定自己对自我成长需求、家庭幸福需求、人人互助需求、集体融入需求、祖国强盛需求、人类和平需求,提升自我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二是外在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向结合。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高校社会责任感培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这将有效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效果,促进学生社会责任践行。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物质激励,将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情况与学生奖学金、资助、就业推荐等物质奖励相联系,对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者进行奖励,增强学生的学业需求、就业需求,提升学生个人成长动力。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精神激励。将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情况与入团、入党、评优等相关联,对表现优异者,积极向党团组织推荐。同时高校还要关注和认可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使学生在践行社会责任中得到肯定,收获成长、收获快乐,调动其参与社会责任践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对成长发展需求。
(三)营造责任担当氛围,维持成长发展需求
维持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就是维持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需要维持,要为学生责任担当营造良好氛围,助力学生成长发展。一是创建互助校园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诚信、友善的校园氛围,教师主动关心学生成长,同学间相互帮助,营造人人互助、集体融洽的校园氛围,维持学生人人互助需求、集体融入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他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二是构建幸福家庭环境。“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11],以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培育良好家风,构建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形成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共谋家庭幸福,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的良好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幸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维持学生家庭幸福需求,对于学生家庭责任感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三是创设和谐社会环境。社会中倡导“人人有担当,个个讲责任”,号召社会成员具有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公共意识等,为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担当起社会责任,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四是培育爱国主义的网络环境。高校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讲好爱国故事,强化学生对国家的责任,培养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发展目标,产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注重责任践行激励,增强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营造良好责任担当氛围,维持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社会责任感培养就是让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责任,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满足成长发展需求。成长发展需求是学生发展变化的内因,只有了解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才能激发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社会责任感培养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社会责任感培养需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可以借鉴内生动力理论为指导,按照“了解学生需求——激活成长需求——增强成长需求——维持成长需求——需求激发动力——动力践行责任”的思路,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激发其践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内生动力也要跟着变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还要对此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