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銮宣西域诗
2020-01-17张雅倩
张雅倩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830017)
一、李銮宣谪戍西域的原因
李銮宣,字伯宣,号石农,静乐(今山西静乐)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九月卒于四川布政使任上。幼年丧母,由祖母抚养成人。天资聪敏,十二岁补弟子员,二十二岁以拔贡生举于乡,入都为景山官学教习。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官刑曹,充秋审处总办。嘉庆三年(1798),因京察一等,升任浙江温处兵备道。嘉庆二十二年(1817)九月,擢升云南巡抚,未闻命而卒[6]1。
李銮宣于嘉庆九年(1804)被贬西域,但究其被贬的原因,相关书籍中的记载并不相同。
据《清实录》记载:“又谕,李銮宣身任臬司,于龙世恩戳毙龙恩显一案,平反错误,被参革职后,尚未离任,辄将解司案件耽延、积压,逾限至二十余案之多。虽讯据供称、委因伊父患病精神昏瞆所致,但伊父本系迎养在署,即果染患病证,需伊侍奉,亦何至不能一时分身清厘案牍。况伊自被参至今,阅时已久。伊父并无他故,自系藉词诿卸。李銮宣著照部议,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以为玩误公事者戒。[9]”由此看出,李銮宣被贬西域,乃由龙世恩戳毙龙恩显一案平反错误,尚未离职期间积压案件、延误工作等原因所致。但是从其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合理之处,嘉庆皇帝凭借其他官员的奏疏,主观认为李銮宣平反龙世恩一案平反错误,没有派遣官员到云南实地调查这起案件的真实情况,李銮宣是否平反错误存在争议。
但是,李銮宣的《坚白石斋诗集》前言部分记载:“嘉庆十一年(1806),授云南按察使,因建水民龙世恩案,为巡抚挟怨弹劾,下刑部狱,遣戍乌鲁木齐。其间父丧,于第二年放还回籍终制。[6]1”与《清实录》比较,《坚白石斋诗集》中并没有介绍其耽延、积压解司案件的事情,只是说明自己遭巡抚陷害,弹劾龙世恩一案平反错误,才被贬至西域。李銮宣认为其遭人陷害,被诬陷判案错误是被贬至迪化的根本原因。
而且在《秦瀛撰云南巡抚、四川布政使石农李公神道碑》中记载:巡抚某,僉人也,公抗直,素不悦公所为。会有建水龙世恩之狱:世恩饮于其邻向廷贵家,世恩从兄龙恩显与世恩弟某故不协,走詈世恩,语侵廷贵。廷贵忿,伺龙恩显之归,候之隘巷而刺之,遽毙。世恩不知也。闻于官,坐世恩罪;上诸司,世恩极口呼冤。檄廷贵至,竟吐实。狱具,释世恩,而以其状申巡抚。巡抚复讯,仍如县讞,而以草率定案劾公,并请命大臣穷治之。庇巡抚,如巡抚议。奏入,削公职。公去滇之日,百姓遮道送者数百里。而巡抚憾未已,又摭沉搁积案事劾公,得旨逮问,下刑部狱,遣戍乌鲁木齐。在戍所闻青上府君讣,无何,释还,请还籍终制。[6]533-534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李銮宣与巡抚某不和。巡抚某与钦差大臣相互勾结,上奏欺瞒嘉庆帝,以龙世恩一案陷害李銮宣,导致李銮宣被削职罢官。后因李銮宣深受百姓爱戴,被巡抚某所嫉恨,上奏皇帝弹劾李銮宣耽延积压案件众多,皇帝下旨贬其到西域效力赎罪。
几相比较,李銮宣被贬西域原因不尽相同:一为其自身积压案件,玩忽职守谪戍乌鲁木齐;一为其被人诬陷,遭受永保陷害被贬乌鲁木齐。本文认为,李銮宣平反龙世恩一案无错,其耽延、积压解司案件过多是其被贬西域的根本原因。
李銮宣自身认为被遣戍西域实属含冤,离亲远谪更加倍感凄伤。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吏,一生宦海沉浮,对于官场的黑暗和人生路途的曲折坎坷都有自己真实的体验。龙世恩一案对于李銮宣是人生仕途中的一大挫折,平反冤案本无错,却被贬谪新疆,这使其认识更加深刻,诗歌创作愈加深沉。在其《毒泉》一诗中写到:
毒泉不可饮,廉泉不可酌。廉泉非毒泉,酌之竟成错;毒泉岂廉泉,饮者甘如酪。君毋饮毒泉,饮之蹈鼎镬;君毋酌廉泉,酌之惊风鹤。毒泉不可饮,廉泉不可酌![6]207
李銮宣对自身的不平遭遇感到愤慨,对当时官场中是非不分、正错混淆的黑暗现状给予有力的抨击;另外在《读史杂感四首》其二:
世路蚕丛讵可通,小山墝埆大山宫。何人甘享容容褔,有客频书咄咄空。落井未深重下石,失巢之后况伤弓。年来几掬穷途泪,付与蛮烟瘴雨中。[6]189
在此诗中诗人介绍了自己被落井下石,多次遭到小人的陷害,表达了自己的切肤之痛与悲切之情。其诗歌创作虽然突不破个人忧患的圈子,但较之以前感情更加深沉。[6]9-11
二、诗歌题材类别
李銮宣于嘉庆十二年(1807)抵达戍地乌鲁木齐,嘉庆十三年(1808)三月,因父殁于家,上命释回。由此可以算出,李銮宣在西域的时间约为一年,虽然比不上和瑛等人在西域的时间长久,但是在他的人生生涯中,西域已成为李銮宣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西域独特的地理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其诗歌中多有体现。其在谪戍期间清正俭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1],作诗二百余首,为研究西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一)西域风景的描绘
荒凉的戈壁、无边的沙漠、白雪皑皑的雪山、狂怒的风雪等等,这些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景物风貌给诗人们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创作灵感和独特的诗歌写作素材。如《沙山来》一诗中:“沙山来,高崔嵬,苦雾四塞惨不开……吁嗟何地求遗骸。沙山去,石如雨,飞廉噫气箕伯怒。白骨青燐乱无数,霎时飞去霎时仆。人马驼牛不知处,吁嗟何地为邱墓……书生终日闭门坐,焉知六合以内六合以外咄咄多奇观。我欲竟此曲,此曲凄以繁。平沙衮衮车斑斑,侧身望云漫漫[6]293-294。”在此诗中,诗人描绘了西域独特的天气与地理环境,烈风如刀,沙石如雨,四季不分,寒暑交替等等;在此特殊的环境下,诗人发现世间竟然有如此奇观异景,而自己因为小人遭受诬陷,被贬西域,有幸观此美景、奇景,心中不免充满惆怅之感。
同时,诗人西行的过程中,除戈壁、荒漠、风雪等雄伟壮观的塞外风光风貌外,西域特殊的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銮宣在遣戍期间仍然关心农事桑田,他与维吾尔老农“话桑麻”,对于人们砍伐松柏作为柴薪、破坏环境这一行为深感痛心[2]。在《薪槱叹》一诗中深有体现:“松林杂沓如猬毛……惜哉樵采无厉禁,坐使历劫仙难逃……鸟不得安其巢松,兮松兮愿姑免此……[6]291”苍劲挺拔的松林耸入云霄,樵夫入山砍柴没有禁忌,斧斤不以时入山林,薪柴堆积,鸟类无处安家置巢,作者爱山爱水,对此深感忧虑,希望松林能免遭砍伐的厄运。
(二)对故土之思的抒写
西域地理位置偏僻,书信难通,交通较为闭塞。被贬谪远道而来的李銮宣,身处异地,生活困苦,人不能归,新疆与内地之间的遥远距离、重重阻碍,使诗人犹如无根浮萍一般漂浮不定无归属感。对亲友的挂念,对故土的依恋,以及对东归的殷切盼望等等,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李銮宣的思乡情绪。
李銮宣特别重视亲情,在《感兴》一诗中,诗人表现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人生世事的无常,仕途的失意与凄凉:
亲老儿迁谪,离思触万端。穷愁著书易,明哲保身难。日落寒鸱叫,天高健鹘盘。轮台风飒飒,何处着南冠[8]336。
同时,在另一首诗歌《相逢行》中,作者也表达了自己浓烈的思乡之情:“男儿无家复无室,万里投荒戍决绝。酒酣拔剑歌忽哀,哀歌罢涔涔泪流血。血泪本为生别滋,上有老父下无儿。人生百岁已过半,塞门一出何时归……关河四面望欲迷,悲风卷树树欲折,但见荒烟蔓草不住寒鸦啼[6]277。”诗人被贬新疆,万里戍边,字字啼血,句句流泪,诗句中处处流露出思乡念归的哀伤悲痛之情。
乾嘉时期被贬西域的官吏众多,在被贬官吏的诗作中,思乡怀亲诗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西域位于西北边陲苦寒之地,远离家乡亲人好友,诗人们往往多愁善感。李銮宣在被贬西域的路程中,思乡怀亲之情从未间断。于《游吟五首》其四:
梦犹还故里,诗竟作边声。骨肉恩难断,鸡虫失不争。窜身天地远,落笔鬼神惊。忽忽夜游绝,深宵涕泗横。[6]266
诗人于梦中也念念不忘家乡,表达了其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期盼之情。
(三)对边塞民生的关注
虽然西域地处塞外,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清政府两定准噶尔,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一统天山南北,这是清朝历史上的大事,它对君臣上下以及平民百姓每个人的触动很大,诗人李銮宣也不例外[2]。他以身戍边,忠君爱国,在《玉门县二首》中写到:“行矣毋逡巡,从军吾所愿[8]336-337。”从军亦是他之所愿。李銮宣被贬新疆时年近半百,在古代这个年龄可以算是迟暮老人,但李銮宣时时刻刻不忘忠君爱国,仍以年迈之身戍守边疆。
谪戍途中,李銮宣到达巴里坤之后咏古抒怀,对景抒情创作了《巴里坤城北寻汉永和二年碑》:
竞断匈奴臂,穹碑勒此间。星弧弯夜月,铁马驻天山。斩馘诛呼衍,全师入汉关。至今扪古碣,血渍土花斑。[1]293
身为大清官员,李銮宣虽惨遭诬陷被贬新疆,但是他心中始终怀有报国之念。诗人在其诗中以“匈奴”、“汉关”等词语,表现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星弧”、“铁马”、“天山”等词汇凸显了古战场的苍凉与萧瑟,又以“古碣”、“血渍”刻画了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激昂场景。总览全诗,诗歌始终保持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与诗人此时的境遇并不一致,足可见诗人在遭遇贬谪后并未丧失对于生活的热情,仍然有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
李銮宣为官清正廉明,甚是爱惜百姓,为官从政三十余年,所到之处颇有政绩。李銮宣在温、处道任上,甚是注意自己品性的“清白”,名声远播[3]。李銮宣自谦说:“善政未及民,何足胜父母。临别不能别,爱此风俗厚。”其在戍守新疆时,在《相逢行》一诗中写到:“男儿无家复无室,万里投荒戍决绝……上有老父下无儿。人生百岁已过半,塞门一出何时归……叟也前致辞劝君莫深悲,君曾为显仕,何故贫如斯,我言叟乎尔弗知,膏粱醉饱皆民脂,不忍民间一路哭,遂令八口寒与饥。八口饥寒且勿顾,有父不养何以生……但见荒烟蔓草不住寒鸦啼[6]277。”此诗通过与老叟之间的对话,描写了诗人目前的现状,诗人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一路见百姓疾苦,遂把粮食分发给众人,让自己的家人忍饥受饿。
李銮宣谪戍新疆时作诗众多,诗歌内容丰富多样,以纪实性、写实性为主,其中描绘新疆独特的风貌,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咏史怀古,抒发人生的情感与体验、怀念家人,思念故土等等,诗人情不自禁付诸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边疆山水画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边疆的景色之美及清朝统一西域后给新疆带来的巨大变化[4]。
三、李銮宣西域诗类别
李銮宣被贬谪进入西域后创作诗歌二百余首。这些诗歌真实地反映了西域的边陲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边疆的情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用字雄奇险怪
李銮宣写诗用字雄奇险怪,如其在《沙山来》运用“苦雾”、“青燐”、“白骨”、“邱墓”等词语,通过这些“鬼火重重”“阴风阵阵”恐怖、怪奇等意象的描写,对西域风景进行描绘,追求一种雄奇险怪的艺术氛围。诗人运用用词险怪,是有意侧面烘托新疆自然环境的恶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边疆大漠风沙的残酷无情[5]。
另外,在《望长城》:“望长城,长城若断若续云际横……腥风飕飀鬼夜哭,古来白骨高与丘山平。始作俑者乃尔嬴,诗、书燔后坑诸生。边墙杵尽黔首血,直拟万世除甲兵……[6]263-264”一诗中,其运用“腥风”、“白骨”、“鬼夜哭”、“黔首血”等词语,描写了秦始皇为修建万里长城,横征暴敛,尽失民心,无数人民尽埋长城,最终秦朝灭亡,李銮宣有感而发,认为君王治理国家在于广施仁德,实行仁政,这样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二)善用典故,感情真挚深沉
李銮宣的《短歌行》:“驷马可縻,去日难追。心如断蓬,随风西吹……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呜呼愚乎,志不可夺……子不我乐,听我短歌。[6]253”运用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两个典故,表达其虽然谪戍边疆,仍意志坚定、初心不改的决心和信念。其另外一首诗《易水行》:“乌头白,太子还,悲歌变征天风酸。於期头,渐离筑,宾客衝冠士嗔目。征车一发去不顾……舞阳小儿何足云,可惜荆卿剑术误!一幅督亢图,千行蓟门树。西门崔巍白日暮,至今易水寒如故。[6]237”诗中运用了荆轲刺秦的典故介绍了相关人物的命运,诗人借荆轲刺秦失败的历史抒发怀古伤今的悲咽之情。
李銮宣在其另外一首诗《巴里坤城北寻汉永和二年碑》中,作者借古碑抒今怀,将内在情感向外延伸,用穹碑、铁马、汉关、血渍等意象来抒写自己内心的真挚情感,表达对边关将士们的赞扬肯定以及对社会历史的思考。诗人在西域特殊的自然美景下,以现实主义的人文情怀,以想象的视角、超越现实进行叙写,在不断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完成对自我心态的确立。在其《将至玉门作》:
五月边庭暑气无,重重烟树影模糊。沙洲风偃息鸡草,略约桥通昌马湖。红日三竿城阙晓,青天一握雪山弧。从今重见中原景,甘向汾源友钓徒。[6]330
诗中平实简洁的语言,真实反映了玉门的地理、气候环境特征以及诗人从流放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复出,已进入玉门地界的喜悦心情。五月的玉门虽然还很寒凉,但已是草发柳绿、大地复苏的季节,经沙州(今瓜州)吹来的大风已经减弱,前面已隐约看到了玉门城的影子,表现了诗人急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三)喜用组诗,巧用集句
李銮宣在经过哈密时,写下了西域少有的组诗《哈密四首》:“……东接敦煌郡,南连吐鲁番。咽喉通月窟,衣带俯河源。日影春城黯,风声戍角喧。太平无绝檄,中外一屏藩……[6]287-288”其借哈密独有的自然风貌,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哈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色。哈密奇景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西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这是诗人写下的具有西域民族风情的纪实组诗,留下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历史性印证。
此外,在《寿阳县晤钮佩甫同年,怆然话旧,因集古句为律二首》组诗中,李銮宣巧用集句,继承前人,例如:
去去复去去,行行重行行。良时不再至,樽酒若平生。劳此山川路,遥遥行远之。威纡距遥甸,浩荡别亲知。天下尽乐土,人生无定期。抚心长太息,何以慰离思?[6]241
李銮宣采用集句诗的体裁形式,在李白、《古诗十九首》、李陵、谢朓、王璨、曹植等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再创作,足以见其文学底蕴之深厚。
四、李銮宣西域诗的地位及价值
李銮宣诗歌兼备众体,创作甚丰。其平生无所爱好,唯喜作诗以自娱,创作诗歌一千二百余首。阳湖派诗人的代表恽敬说“静乐李石农先生为诗四十年,少即远游不遑息,曰《行行草》;官西曹,曹有白云亭,曰《白云初稿》;分巡温、处二州,曰《瓯东集》;提刑云南,曰《诏南集》;谪迪化州,曰《荷戈集》;分巡天津,曰《七十二沽草堂吟草》;提刑广东,曰《诃子林集》:合为《坚白石斋诗集》若干卷。[6]525”
龙世恩案后,李銮宣谪戍西域,但是由于戍地边远,他的身体和精神经受长时间的痛苦与折磨,到达西域后他的心情逐渐平静,感受不同,思考更加深沉,诗的内容也变得更加深沉。其西域诗在清代诗坛颇有影响。在李銮宣逝世不久,“粤东三子”之一张维屏在其《听松庐诗话》中称:“石农中丞,正直而和易,虚己而爱才。其诗模山范水,自具清雄,吊古言怀,每多沉郁。至《荷戈集》中述哀诸篇能使读者愀然以悲。余尝谓中丞与梦文子相似,两人皆宦达,而诗皆多愁苦之音,家庭骨肉中多伤心之故耶。抑古之伤心人,别有怀抱也。”[7]
虽然李銮宣遭诬陷被贬谪戍西域,但是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山川、关心人民疾苦、富于人道精神的诗人,其诗描绘了祖国边疆多彩多姿的山川风物,反映了清朝嘉庆年间乌鲁木齐现实社会的某些侧面,揭示了生活的某些底蕴,给人以生活的启迪,美的感受[6]15。
五、结语
谪戍西域是李銮宣仕宦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在此期间,西域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对李銮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后,其诗歌在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变化,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与情感体验。李銮宣的西域诗为其生平的考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保存了大量有关西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历史,对研究西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和史料价值[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