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探析
2020-01-17郭维刚
郭维刚
(西安体育学院 体育新闻与传媒学院,陕西 西安710068)
文化蕴含在人们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价值选择中,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觉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对人们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创造和发展而来的文化成果,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不断焕发出经久不息的光芒。一定的文化产生一定的核心价值观,特定的社会必然要实行相应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价值观教育是个体、或群体培养价值理性、建构价值观念、增强话语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选择。”[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必然要对大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而作为中华民族时代生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素材和资源,是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和选择。对中国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离不开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和认同,离不开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场景、文化精神世界、道德价值判断,所以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促进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的根本途径。
一、以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为根基,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民族情感基础
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价值观,一定的文化样态,必然会形成特定的价值观,而文化又离不开人的生产生活实践,同时也只有在人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人的价值观念是一定的文化传统支配下自然而然的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壤,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源泉,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早已把传统文化融入到了自觉的意识当中去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总结,是当代中国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集中表现,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通过在国民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获得适合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传统文化认知,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阅历的丰富,就能逐渐达到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认同,从而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民族情感基础。首先,在认同教育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蕴含的精神价值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研究和挖掘其在现代核心价值认同教育中的作用,赋予其时代生命力和感召力,让国民从青少年时期就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然后喜欢优秀传统文化,再上升到认同民族优秀文化,形成循序渐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夯实其民族文化根基,从而促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其次,整合梳理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资源,形成有民族特色的认同教育文化载体。挖掘和整理文物、古籍、建筑等蕴含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物质载体,让它们在价值教育中“活”起来,并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使之创造性转化为促进认同教育的文化载体;再次,保护和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发挥其独特的价值认同教育作用。非物质文化一般都蕴含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优秀文化,是民族精神和价值的有效传承载体,且具有代际文化传播、价值传承的独特功能,是看不见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其有效的当代转换,容易提升下一代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二、以中华儿女共同道德判断为核心,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社会伦理基础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但是在道德观念变化中,仍然有某种稳定的对人行为具有约束性的普遍因素。”[2]这种稳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是各个时期的人们认同的、作为优秀传统代代相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崇尚道德教育的国度,道德甚至被赋予了治理国家的重任,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伦理道德治理体系。中华儿女在长久以来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社会共同认可的、不约而同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尤其是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育来感化民众,规范道德行为,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3]成为道德治理的体系,造就了人们文化素质、理想信念、传统习惯等共同的价值理念,这就是中华儿女共同的道德判断,是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这些因共同道德判断而形成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认同教育的社会伦理基础。
中华儿女共同道德判断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它的蕴含的价值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新时代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图达到的理想社会目标相符合、相融合。首先,中华儿女共同的道德判断对促进社会治理、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基础性作用。依靠社会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理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的中华儿女共同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几千年以来始终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等,在人们日常社会生活具有衡量对错、判断事物发展约定俗成的价值标准,至今对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和治理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要以中华儿女共同的道德判断为核心,打好全社会的共同道德判断的认知根基,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社会伦理基础。其次,深入挖掘和构建新时代我国人民共同遵守的道德内容。新时代,我国社会是一个更加兼容并包的开放社会,继往开来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发展思路,新时代共同道德的构建,需要我们在承认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同时,与时俱进的挖掘社会生活中新的道德内容,构建优秀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统一的共同道德判断,以新的共同道德判断和实践促进认同教育的实效性。再次,把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道德实践。通过把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积极的道德情操,转化为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核心价值观践行方式,使现代人能从理解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到认同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判断,然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从而从个体内心潜移默化的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三、以先进楷模、典型示范为引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践行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榜样、楷模和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中国社会一直有对教师、圣贤、英雄、楷模的崇拜和敬仰,并向他们学习的传统。教师、圣贤、英雄、楷模总是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行为习惯、英雄故事、先进事迹和思想价值总是不断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见贤思齐”是中国人的思想传统和价值理念追求,对优秀榜样的模仿和认知本身就是行为和情感认同的体现,也正是有这样的思想传统,先进楷模、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在我们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核心价值的践行者和示范者,代表着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承载者和传播者。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离不开先进楷模、典型示范的引领。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尊师重教的文化看,教师从文化知识传播和亲身价值示范两方面,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认同教育。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学生价值观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自身的价值观也会对学生认同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4]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9 月9 日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明确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的行为。”[5]其次,要利用中国历史尤其是党史中涌现出来的圣贤名士、英雄志士、时代楷模等优秀人物感染大众。圣贤名士、英雄志士、时代楷模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时代文化和价值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蕴含着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的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众生活中最真实的载体,具有最鲜活的认同教育表现力,容易让大众与他们以及他们的言行、事业、精神产生共鸣,对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产生直接的正向效果。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家庭成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家国情怀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的情愫,中国人特别重视家风家教,把家庭看作人生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第一场域,家庭教育和氛围对下一代的价值观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个人价值观认同的先决影响因素。同样,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孩子幼年形成价值判断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所以在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应该重视教师言传身教、社会各界模范楷模、家庭成员榜样示范的作用,使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有践行标准、精神寄托、文化传承。
四、以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为载体,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表现形式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6]自古以来,文化艺术作品都是承载统治者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潜移默化、易于接受、易于共鸣、过程轻松自然等优势,是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最有效的手段。文化艺术作品用历史故事、历史事件、社会变迁、人物发展、文化演绎等手段,向公众传达文化价值观,其亲民性、故事性、吸引力等叙事方式值得研究,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总能传承文化精髓、弘扬时代价值、体现时代潮流,“润物细无声”地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同教育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当今世界,由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带来的社会思潮的复杂性,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甚至一些西方不良文化价值观的侵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严峻挑战。这种情况下,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对大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就显得弥足珍贵。首先,从新时代人们的思维特点看,优秀文艺作品及现代传播形式符合人们的认知特点。新时代青年一代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接受教育的思维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对说教式的认同教育模式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迁怒”,影响认同教育的效果。但是,当代社会人们对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及网络传播形式具有天然的兴趣,也是最容易认同其中隐含的价值观。其次,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中华优秀文化是优秀文艺作品的源头活水。新时代人们渴望了解民族文化,但又不喜欢传统的传播方式,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文化艺术工作者和其他相关人员,加强对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的研究和开发,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形成符合现代人的认同教育表现形式,以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潜移默化的感染大众,这种形式兼顾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人的现实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易于接受、便于理解、容易践行的艺术表达形式获得认同。其次,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现代表达形式,使文艺作品不断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不断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以鲜活的艺术形式展现给大众,形成对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有效弘扬与歌颂,让人民大众喜欢看、愿意学、主动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使他们在不同的情绪和场景中获得价值观认同的思考、和认知。再次,重视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报纸、杂志、网络推送等的开发和利用,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丰富的优秀文化作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得认同,书籍、报纸、杂志和网络推送等是当代中国人获得文化知识和价值准则的重要来源,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反映现实、弘扬主旋律方面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在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中,蕴含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的认同,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