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与弘扬丝路精神的实践研究
2020-01-17蔡东伟
申 磊,蔡东伟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330013)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人类依靠自己的努力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创造出了多彩的文明。这些极具地域、民族特色的文明始终扎根于本民族发展的土壤之中,是民族社会发展的内在重要原动力。丝绸之路的形成不但对我国内部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更大贡献在于推动了世界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互鉴,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传播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一、文明互鉴的核心要义
2014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中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2019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开幕式上对此又进行了强调。由此可见,我国对文明互鉴的高度重视。当前伴随着世界各国的多元、一体化发展趋势,各国人民在深化对彼此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对和平发展有着更为强烈的期盼,由此也就彰显了新时代背景下文明互鉴的时代发展主流趋势。文明互鉴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在文明互鉴价值凝聚作用下,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构建。虽然不同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独特之处,展现形式更是千差万别,但它们有着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那就是都蕴含着人类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这不仅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更代表了全人类最朴素的价值共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巨大席卷之势下,世界各国都被纷纷带入了世界史的构建当中,并在文明互鉴的作用下,实现了各国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作为其中一员,在开拓、发展特色化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坚持求同存异的发展原则,才创造出了这一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新时代,我们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以文明互鉴为原则,无论是对待中华文明还是其他文明,都始终保持以尊重、平等的态度,[2]以此来彰显中华文明深刻内涵,在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同时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是要借助文明互鉴的纽带作用,来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以此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发展是如今和平年代一个世界性的主题,以和平来稳固各国之间的关系,在各国之间的合作共处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发展,进而在友谊升级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 年的博鳌亚洲论坛讲话中就曾经引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古诗句对国际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强调。[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倡导文明互鉴,不但可以消除文明冲突,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从而在文明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使人们逐渐达成对合作、利益、稳定、发展的共识,以此来为各国之间多方面合作关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利益影响范围的扩展。
二、文明互鉴是丝路精神弘扬的科学前提及方法论
(一)树立文明自信理念,作为平等交流的首要前提
文明自信指的是在对自身文明所具有的内涵、特点做出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与肯定自身文明所具有的价值,坚定对自身文明在未来发展中的信心。在文明交流过程中,文明自信体现为对自身文明所持有的积极评价以及高度认同,这是文明交流主体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保持从容心态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自身文明在交流互鉴中避免被其他文明所解构以及确保自身文明保持独立性以及鲜明个性的重要基础。从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文明曾经在“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下陷入过度的自大当中,也曾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经历过度的否定。事实证明,无论是文明自大还是文明自卑,都制约着平等交流的开展,而如何避免这两个极端,确保对自身文明的评价趋向性限度始终保持在积极正区间之内,是在探索平等交流路径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因此,文明自信的树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文明自信的树立不能仅仅依靠文明内视,而需要在文明交流过程中逐渐强化。文明自信的树立不仅需要对自身文明做出清晰认知,而且需要对其他文明做出了解,只有如此,文明交流主体才能够在文明对比中强化对自身文明所具有的认同,也才能够对自身文明所具有的劣势作出判断,对自身文明发展方向做出探索;另一方面,文明交流主体需要树立开放、主动的文明交往姿态。在高度文明自信的基础上,文明交往主体不仅需要重视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现自身的文明发展成果,而且也需要对其他文明成果进行吸收,从而为自身文明的发展提供更多养分,只有如此,不同文明之间才能够实现互鉴。综上所述,文明自信是文明平等交流的前提,在文明自信的基础上保持开放、主动的文明交往姿态,对于实现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文明交流机制,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不同文明的携手并进,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要求文明交流互鉴的主体共同参与到文明交流机制的创新当中。具体而言,文明交流机制的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首先,文明交流互鉴的主体需要重视创新交流互鉴动力机制。在此方面,不同主体需要重视分享文明成果与发展机遇,强化沟通与互信,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从而强化各个主体在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到文明交流互鉴当中;[4]其次,文明交流互鉴的主体需要重视创新协同合作机制。协同合作需要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这要求文明交流互鉴的主体能够携手应对挑战、谋求福祉,从而拓展文明交流互鉴空间,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工作,获得更多丰硕的成果。在此过程中,各方主体不仅需要着眼于自身文明的发展,也需要将自身文明发展命运与其他文明发展命运结合起来,通过交流对话、优势互补强化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扶持,并在互信友好的文明交流互鉴氛围当中,为世界文明的协同发展提供良好保障;最后,文明交流互鉴主体需要重视构建开放包容的文明交流机制。[5]
文明自信的实现要求文明交流互鉴树立开放、主动的文明交往姿态一样,当各方主体都具备这种姿态时,文明交流互鉴才能够避免出现“小圈子”,也才能够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魄。为此,在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各方主体需要以实现共同繁荣为目标,杜绝“拉帮结派”,从而促使文明交流互鉴呈现出更为开放包容的特点,进而弱化“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对文明交流以及文明互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培育文明交流平台,创造出更好的文化软环境
习近平主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6]文明文化交流互鉴的开展,不仅需要各个主体具备文明文化交流互鉴意识,而且需要良好的文明交流平台作为支撑,只有如此,文明文化交流互鉴工作才能够得以有序且长效的开展。如2015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而在2019 年5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强调:“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绘画雕塑等风靡亚洲各国,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7]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为亚洲地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当然,文明交流平台的培育,不仅需要各国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而且也离不开国际组织、民间力量的参与。首先,国际组织在文明交流平台培育工作中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能够在不同领域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而各个国家也应当响应国际组织号召,积极参与到文明交流互鉴当中,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国际文化软环境,为文明交流平台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发挥其作用与价值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国际移民能够在文明交流平台培育工作中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如从我国与他国之间的文明交流来看,华人、华侨群体以及留学生群体都能够自主的构建文明交流平台,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各国人民充分认识不同文明的差异性,辩证地看待多元文化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更好对我国文明进行传播、对他国文明进行借鉴,[8]这对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常态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民间组织在文明交流平台培育工作中能够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不同专业领域的民间组织可以围绕自身领域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和热点研究内容,以国际交流形式开展探讨,在此过程中,民间组织也能够为文明交流互鉴创造多元化的平台,创新文化交流形式。我国博物馆不仅能够成为展现我国文明的重要载体,而且也能够在国际文明交流中发挥出文明互鉴作用。如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在故宫的建福宫花园举办了首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就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以文明互鉴弘扬丝路精神的策略
(一)坚定文明自信自觉,构建丝路精神弘扬底蕴
面对国际层面的竞争愈演愈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新规划了中国发展战略,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宏伟建设目标导向下,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认可。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变成一种自觉、自为的价值,向世界提供一个新的价值体系,彰显大国情怀。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强调“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推动教育合作,发挥智库作用,推动文化、体育、卫生务实合作,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密切各领域往来”。[9]
坚定文明自信自觉,是构建新时代丝路精神底蕴的基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更高发展层级的关键一环,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制度优势,从而扭转意识形态领域西强我弱的局面。中国理念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正是基于这种高度的包容性和先进性,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铺筑了道路。[10]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文明自觉是文明自信的基础,文明自信则是文明自觉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文明自信也是文明自觉的强有力量,必须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11]以中华文明为根基,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进行继承与创新,同时加强对其他民族优秀文明的包容与吸收,使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文明之花”,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在不断地对外深化合作建设中,扩大影响力,将“中国理念”发扬出去。尤其是作为成长中的一代,对大学生的文明自觉自信培育至关重要,应当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条件,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奠定扎实的人才智力基础。
(二)推进多元文明发展,丰富丝路精神弘扬内涵
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在经久的发展中呈现出了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局面。习近平“人类命运同共体”的思想理念,为弘扬丝路精神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在文化层次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2]所以,文明差异并非世界冲突的根源,而是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以文明互鉴弘扬丝路精神,进一步深化其中内涵,大力推进沿线多元文明发展,在竞争中取长补短,稳固各国人民互动友谊,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共荣发展。
事实上,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多元文明并存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支持,在此基础上,沿线国家应制定相向而行的战略,善于以协商的方式解决冲突矛盾,势必会引领世界新格局。本质上来说,文明交流可视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价值观传播并赢取对方认可的过程,其本身作为超越时空的特殊存在,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原则,打开世界了解中国的“大门”,以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接纳沿线国家多元文明,并注意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牢牢把握住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根基,这也是坚定文明自觉自信的基本要求。在当下国际格局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外交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要求,妥善处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在求同中存异,丰富弘扬丝路精神内涵。
(三)倡导文明平等交流,展现丝路精神弘扬广度
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息,其根本立足点在于始终秉持平等交流、诚信往来的原则。倡导文明平等交流,是以文明互鉴弘扬丝路精神的关键基础,不仅要重视核心文明内涵的自我审视,还需强调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打开世界文明发展新局面,展现出丝路精神弘扬广度。在实际践行过程中,要不断创新中华文明的传播窗口,用新思想、新概念凝聚新表达,将之精炼拔高到哲学的层次上,以沿线国家人民习惯的、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对外传播,使之更容易理解、接受并实践。
时至今日,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精神感召下,我国对中国文明核心思想的对外传播已然形成了一个大致体系,[13]但是微观践行层次上尚有不足,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化话语权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以朴实无华的生活案例,释放出整个民族的温柔魅力,将丝路精神的“和平合作、互学互鉴、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文化价值诠释到极致。事实上,长期以来,由于过去国际形势的特殊性,我国主要发展目光着落在西方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发展方向,导致精通中亚、中东以及南亚等各国语言、文化知识的人才严重匮乏,限制了丝路精神弘扬工作进展,压缩了文明互鉴的空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攀升,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转变了我国对外改革开放建设方向,“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要求日益紧迫。
对此,我国既要充分借助合作机构力量,加大对精通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哈萨克语等小语种人才的培育,加大对丝路精神的宣传,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夯实人才支撑基础,从而带动“一带一路”沿线旅游开发、文学艺术、新媒体传播等合作发展,最终实现共同文明。同时,紧紧依托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即时交互功能,突破弘扬丝路精神中的时空限制,打通“一带一路”合作的各个阶段,传播中国“色彩”,势必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有利于节省成本投入。另外,值得着重指出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长期处于被动渗透的局面,[14]应携手培植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深度挖掘“一带一路”关涉国家的人文资源、文化传统等,促进文化信息共享,让更多人从中受益,实现共同繁荣。
(四)尊重宗教文明作用,体现丝路精神弘扬容度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早在人类开始形成之初就已经产生,具有鲜明的普遍性、民族性以及变异性等特征,是特殊的文化符号。某种维度意义上讲,宗教文明的多样性造就了文化多样性,同时也是造成国际形势紧张的重要因素,是全球挑战中不容忽视的变量。在以文明互鉴弘扬丝路精神的道路上,宗教发挥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使其有效运用犹如“锦上添花”。
在经久的探寻中不难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宗教文明客观存在,对其与贸易、政治方面的互动关系探索,是揭秘古今丝路发展演变的重要探索。对此,在具体宗教问题的处理上,既要保守又要进取,其中保守要求抵御境外通过宗教渗透不良文化,进取则是推动宗教领域的公共外交工作。在具体践行过程中,可以依托我国政府的有力支持,加强对宗教涉外人员的培养工作,以互派留学生或文化交流访问等形式,促进双边文化层面的深度包容合作,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或尴尬。我们应注重对各国宗教文明的了解,尊重其包容精神的积极作用,体现丝路精神弘扬容度,为“一带一路”倡议宏伟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冲突对立只会两败俱伤,互惠互利才能够实现共赢与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西方民族保护主义对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我们要在积极弘扬丝路精神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活动,以此来促使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睦邻友好关系重新发挥其时代价值。推动文明互鉴、弘扬丝路精神,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予以充分的尊重,为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坚实的人文、物质基础。[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