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0-01-17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价值观思政核心

巨 英(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1]高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尤其是如何将其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于这一群体建立文化自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养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一融入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承载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重要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才能够把课堂上习得的部分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特点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首要因素。 核心价值观是某一个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的是非标准,也是其在处理社会关系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 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 才能够被大学生所认知、接受并且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教学则需要大学生走入企业、学校、社区等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上熏陶思想、升华认识,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第二,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由其所处的时代特点决定的。 当下国际国内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态势。国际上,全球化浪潮使我国正面临着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国内,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 在这一新态势下,大学生极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普世价值”、享乐主义等具有片面性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情况。 在这一新形势下,单纯的理论教学虽然能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告诉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但是在解决“为什么”方面却缺乏说服力,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实践教学恰好能够通过其参与性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理论真正应用于社会现实,增强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做到知行合一,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第三, 实践教学的本质是我们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就是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相关实践活动的内在统一关系,从而将理论知识、实践活动以及大学生认知规律三者有机结合, 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在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实质与相关实践活动逻辑关联的基础上, 升华大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增强其内心深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引导大学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更透彻地认识这些核心价值与社会活动的一致性, 从而经由实践教学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性认识上升到“高一级的程度”[3],真正实现辩证唯物论视角下的知行统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政课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通过对四门思政课的系统学习,大学生基本能够从理论层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当代价值。然而,在实践层面,大学生却并未做到知行合一。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观念上的“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我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院校都很重视思政课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然而,受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状况的影响,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的事实,对其融入实践教学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是高校领导层面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当下在部分高校当中教务部门并未把实践教学当作思政课的必要环节,并且未纳入学生的学分系统, 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使其在教学体系、人力物力、实践基地等方面得不到保障。其次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教学的问题认识不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方面并未发挥有效作用。一个相关的调查表明,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否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调查中,48.5%的学生认为有,39%的学生认为没有,12.5%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 在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的调查中,选“课堂传授”的学生占62.8%,选“电视、网络媒体”的学生占67.4%,而选“实践教学”的学生仅有26.5%。[4]最后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在当下价值多元的社会体系中,部分大学生持功利主义的思想,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轻人文素养的养成,重应试、轻实践,在社会生活中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教学观念上的“重理论、轻实践”致使一部分高等院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基本停留在“知”的层面,即停留在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识层面,由于多数大学生无法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使其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也就无法实现毛泽东所提到的“实践、认识、现实践、现认识”的循环过程,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识无法得到有效升华,从而影响该内容进课堂、进头脑和有效性。

(二)四门思政课实践教学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目前,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四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来看,并未体现四门课程之间的区别,且课程实践教学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上来看,四门课程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突出理论维度,通过马克思主义三大科学理论体系阐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突出现实维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制度、道路、理论和文化的自信。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突出历史维度,分析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握近代以来中国的基本国情,从而树立改革开放的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突出人生维度,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法制观。

四门思政课各有侧重、紧密联系,不能相互取代。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实践教学过程时也应当体现这些课程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从理论、现实、历史和人生不同维度使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到知行合一。然而,从目前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来讲, 并未体现课程之间的差异性和侧重点,存在实践教学方式雷同,主要是调查研究、公益服务、职业发展(包括演讲、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实践教学内容重叠,主要是从个人层面践行价值观,从社会层面了解基本国情, 理论维度和历史维度未能得到有效突显。 由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比较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内容,教学内容理论深度不足,这直接导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系统工程在“知行”这一对辩证关系中缺少了形而上的部分, 缺乏理论深度的价值观在个人践行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或者陷于空洞;缺乏历史和现实层面的实践教学使核心价值观缺少了历史的厚重感以及现实的时代感,容易使大学生在践行层面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境地。 因此, 四门思政课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的层层递进、 相辅相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之一。

(三)第一、二、三课堂之间未能相互配合

实践教学与一般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 它是在实践层面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明确的目标,同时要把目标内置于实践教学的不同载体,即课堂、校园和社会,这就是实践教学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实践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三个课堂之间的系统衔接让大学生将理论教学的内容,即知识观念内化为个体信念,外化为自觉行为。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而言,目前存在着三个课堂之间缺乏系统衔接的问题。 第一、二、三课堂实践教学分别在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方面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三类目标在三个课堂上的实现稍有重叠,但主要目标应当区分明确。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单一课堂的目标明确,但是三个课堂之间却缺乏有效的衔接, 无法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的知识信念以层层递进的方式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常,第一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第二课堂以社团为主导,第三课堂以学工部门和团委为主导, 这样三个课堂在分目标方面缺乏一致性,无法从内容和方式方面系统衔接起来,从而使实践教学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一)教学观念方面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特色是其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5]。 由此可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 高等院校必须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部分, 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思政课教师都要确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观念。首先,高校领导要从理念上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由此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具体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领导层面上,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当中;运行机制方面建立思政课教学单位、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和校宣传部四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使其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合理的规划, 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发挥四个部门的协同效应。 其次是思政课教师要确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 根据理论和实践的不同特点从整体上制定相关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力争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

(二)打造四门思政课协同教学模式

四门思政课在理论教学部分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打造四门课协同实践教学模式。 首先,要建立协同实践教学机制。 针对四门思政课在实践教学中各自为政的状况, 需要从教学单位层面建立协同教学机制, 使教师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具系统性、全面性和层次性。 同时,还要建立协同反馈和协同评价机制,即实践教学结束之后,在同一班级内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协同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从而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协同实践教学模式。

其次,在协同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各有侧重,从不同层面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原理”课着重于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纲要” 课则强调从历史层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进一步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概论” 课旨在从现实维度使大学生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上相结合, 从整体上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基础”强调人生维度,旨在使大学生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转化为行为和价值观,真正使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要有效地将以上体现不同课程特点又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过程,相应的协同教学方式必不可少。一方面, 四门思政课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突出本课程的教学宗旨和教学目的,如“原理”课以“研读经典”为主要方式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纲要” 课则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历史知识竞赛等方式从历史维度对大学生进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概论”课则要求大学生深入社会,尤其是城市和农村社区, 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层面的运用和发展;“基础”课可从“践行”的角度出发, 以主题实践教学方式把这一科学的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过程以及校园文化活动, 使抽象的理论以可视化的、生动、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也使大学生在践行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修养和素质。

(三)构建第一、二、三课堂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模式

要构建第一、二、三课堂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模式,高校首先要建立三个课堂协同实践教学机制, 由主管思政课教学的校领导牵头,建立由思政课教学单位、团委和学工部门共同组成的协同实践教学委员会, 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形成分别由第一、二、三课堂实现的“学—思—行”的目标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校园—社会”的立体教学空间, 以此保障三个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形式上的有效衔接。其次是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旨在实现知识目标,即提升大学生理论应用能力,通过翻转课堂、案例分析、视频录制等方式能够让大学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运用相关的理念知识理性分析当下国际国内时政资讯和热点问题, 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目标在情感方面,即让学生从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 通过在校园内组织各类活动将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传递给他人, 从而深化对国家和社会在情感上的认同。第三课堂的目标则在技能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同时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最后是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第一课堂一般以课内实践的方式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辅以社会调查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时能够使用科学有效的调查方法; 第二课堂需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第三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将其转化为日常行为。

高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对这一教育活动的重要价值, 将工作落实在细微之处,同时使四门思政课之间、实践教学的第一、二、三课堂之间实现有效衔接,从而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6]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政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