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时代的经济金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湖北经济学院财经高等研究院为例
2020-01-17付晨玉徐慧玲湖北经济学院财经高等研究院湖北武汉430205
付晨玉,徐慧玲(湖北经济学院 财经高等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205)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金融领域,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发展。 在智能时代下,金融行业的管理技术和服务模式加速创新, 对经济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引发了高等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系统化变革。 因此,如何培养顺应智能时代发展新趋势的经济金融人才,就成为各类高校经济金融专业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智能时代下经济金融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 在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为特征的智能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均发生深刻改变,经济金融领域的生产技术和服务模式被革新,传统劳动力存在被机器替代的风险,需要重新审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升经济金融人才培养质量与发展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由于智能时代的经济金融人才是兼具经济金融专业性和人工智能技术性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面向智能时代,亟需探索培养经济金融拔尖创新人才。
(一)经济金融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
人工智能是将数学、算法理论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领域[1],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数据和算法三个要素,而技术开发与应用、 数据挖掘与计算等环节均以数学理论为支撑。可以说,人工智能的基础就是数理知识,主要包括概率论、统计学、线性代数等内容[2]。 同时,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也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的重要基础,广泛应用于理论构建、数据分析和行为量化等方面。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作为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才能科学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制,深刻理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逻辑,培养快速学习的能力。 这有助于夯实经济金融人才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能力,从而能够以人为主导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经济金融领域的现实问题。
(二)经济金融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能力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而创新的根基在于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可重复的和程序化的劳动都将被机器所取代, 机械式地学习和训练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智能时代不再重要[3],人所特有的创新思维能力将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创新的思维能力是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使用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经济金融人才, 不仅能够揭示经济金融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而且能够产生创新行为、形成创新成果、培养创新精神, 从而能够突破自身发展瓶颈, 适应智能时代发展趋势,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经济金融理论不断创新。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可以在优化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课程的基础上,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活力。
(三)经济金融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人工智能是数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产物,其内涵丰富,可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诸多领域,但是也存在大数据依赖、跨领域障碍、没有意识、不能应对变化等局限性[4]。 2017 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要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重点培养“人工智能+”经济、社会、管理、标准、法律等的横向复合型人才。因此,智能时代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金融专业型人才, 而是跨学科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这要求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 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和较高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有理论逻辑思维、量化分析能力和历史视野,能够较好地分析和解决复杂经济金融问题。
二、湖北经济学院财经高等研究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湖北经济学院财经高等研究院是为推动实现全校总体学科建设目标于2018 年4 月成立的高水平学科平台,由海外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美国德州A&M 大学田国强教授担任院长。全院围绕“聚一流教师、汇一流学生、设一流课程、育一流人才、做一流研究、臻一流治理、创一流学科、建一流学院”的八个一流建院方略,立足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参照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成熟的管理规范, 创新实践教育科研改革,系统建立长效体制机制,致力于培养顺应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经济金融拔尖创新人才, 打造中部地区领先的经济学研究重镇,建立国际化、制度化、高水平的财经学术研究实体和高端智库。
(一)财经高等研究院的人才培养理念
研究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将“诚信、责任、包容、感恩、奉献、荣誉”德育方针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院长每年召开新生见面会,详细介绍和讲解学院的教育理念、 发展现状和前景, 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并给予人生、事业、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指导,近距离接触和关心学生。并且,创新性地建立师生党支部,定期组织学院党委委员为学生上党课,加强学生党性修养,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此外,研究院还强调人才培养的数理化、工程化、智能化和国际化,从师资配备、课程教学、科研活动、学术交流等培养全过程、全环节落实。
(二)财经高等研究院的人才培养实践
在学校“三有三实”人才培养行动指南的引领下,研究院参照国内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以“经济理论、历史比较和量化分析”三位一体的一流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跨学科综合性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规范化为支撑,以校内联动、 校际合作、 国际交流和院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基础,积极探索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智能时代经济金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1. 改革招录方式,选拔一流学生。 研究院每年通过高考招生和校内遴选的双重方式选拔对经济金融有兴趣、 数学英语基础好、有培养潜质的一流学生组成数理金融试验班,每届学生仅30 人。
2.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一流课程。 研究院积极探索“数理金融+智能化”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建立了“经济理论、历史比较和量化分析”三位一体的面向智能时代的课程体系。 通过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国际化的经济金融课程,为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筑牢专业素养根基,开阔国际分析视野。 通过开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随机过程等数学理论类课程,为学生构建系统的数学理论体系, 夯实量化分析基础。 通过开设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程序设计基础、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基础、大数据导论等信息科学类课程,为学生构建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 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和数据处理能力。 此外,还通过开展“暑期量化投资夏令营”,为学生讲授前沿的金融科技理论,带领学生参与量化投资实训,不断强化学生的理论运用和社会实践能力。
3. 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打造一流师资团队。 研究院采用“以用为本、注重绩效、高端引领、批量跟进、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人才引进战略,以超常规的方法,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卓越人才。 目前引入特聘教授11 人,其中国家特聘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3 人;引入毕业于国内外重点高校的专任教师14 人,教师博士化率100%。 教师研究方向涉及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地理学、大数据、数学等多学科,专业结构较完善,有利于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研究院还组织教师定期参加以 “现代经济学”、“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等为主题的师资培训活动,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教学能力。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研究院通过校内联动、校际合作、国际交流和院企合作四方面的努力给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和发展机会, 形成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合力。 在校内联动上,研究院得到金融学院、信息管理与统计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等兄弟学院的支持,共同优化数理金融试验班的课程设置,选派优质师资为学生授课。在校际合作上,研究院与国内许多知名高校尤其是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保持了密切的交流,积极探索平台共享、师资交流、资源互补、学生游学、考研保研、制度借鉴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国际交流上,研究院已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佛罗里达大学、范德堡大学及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出国交流。在院企合作上,研究院与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海银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汉口分公司、广发银行江西分行、武汉新世界珠宝金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为学生提供行业导师授课培训和实习就业机会。
5. 组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科研育人。 研究院通过持续开展“经世名家讲坛”“博学大讲堂”“学术Seminar”“项目申报辅导会”等系列品牌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持续举办每年一度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论坛”,并通过组织学生为会议提供志愿服务, 增加学生对于科研成果服务地方发展的直观感受,开展智库育人。研究院还以导师制为抓手将学生纳入科研团队, 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立项、“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数学建模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此外,研究院还通过组织开展义务植树、 户外素质拓展、 心理团体辅导、主题教育实践、高雅艺术鉴赏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精品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6. 设计良好的管理制度,实施一流治理。 研究院高度重视以制度创新来推动教学改革, 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探索推进本科生“双导师制”,以师生双选的形式为每位学生安排一位负责学习生活全面指导的校内导师和一名深入指导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的校外导师。 同时,还设计实施创新学分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选拔制、“老带新”“传帮带” 学习机制等一系列激励机制,在学生中形成良性竞争和良好学风。
(三)财经高等研究院的人才培养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研究院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得到师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可,也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和声誉, 树立了经济金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其一流学科建设的典型和品牌,获得学校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一方面,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研究院坚持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持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式,大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高。
另一方面,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显著增强。研究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大一开始,就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 截至目前,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1 支队伍获得湖北省一等奖,2 支队伍获得湖北省二等奖。 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2 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团队项目获省部级项目立项,其中1 项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银奖。 在大学生科研立项中,立项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共25 项。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2 支,其中1 支队伍获得校级暑期社会实践科研成果二等奖。在志愿公益活动中,研究院师生踊跃参与抗“疫”志愿活动,积极投身社区管理服务队伍中,纷纷写下战“疫”日记,并录制《不放弃》手势舞传递抗“疫”正能量,用实际行动体现财高院学生素质和青年担当精神。
三、健全智能时代经济金融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根据湖北经济学院财经高等研究院的人才培养经验,在培养智能时代的经济金融拔尖创新人才中, 可以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师资力量为支撑、以多方合作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高经济金融人才的“智能含金量”。
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2018 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明确要求,要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 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智能时代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性,更加强调学生的核心地位, 要将教学方式从灌输式转变为交互式,将教学过程从单向知识传递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实施个性化教育。
二是要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 由于智能时代需要的是跨学科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就要改变单一学科的课程内容和结构,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不断扩展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深度[6]。 特别是要加强数学知识、计算机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学习,不断提高数理化、工程化、智能化和国际化水平。同时,要注重培养人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实习实训课程、 创新创业课程和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依托疫情带来的线上教学改革机遇,培育发展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等,创新授课形式,活跃课堂氛围。
三是要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主体。在智能时代,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前沿理论知识和先进信息技术,持续更新知识储备,使用智能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因此,学校和学院可以鼓励引导教师多参加学习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同时,也要大力引进掌握人工智能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才,以及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的专家队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
四是要探索多元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校内联动、 校际合作、国际交流和校企合作等多元合作模式,能够打破人才培养的院校壁垒,实现校内和校外育人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教育供给端和用人单位需求端的有机统一[7],有利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就业、升学、国际交流的良好平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要积极建立协同育人模式,形成经济金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合力。
五是要完善治理体系。 完善的治理体系和现代化的治理能力是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要顺应智能时代发展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不断创新制度体系,探索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优化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