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道亲师的理据探究

2020-01-17黄晓玲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信道大学生老师

黄晓玲(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一、亲师信道的渊源

《礼记》,在效祖宗之法的习惯语境下,这部古代社会精英阶层力捧的典章制度专著为中国历史的取向提供了历久弥坚的纲领。 《学记》是《礼记》中熠熠生辉的一篇,对教育发展历程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在学记中有这样的表述:“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该主张被后人截取为“亲其师信其道”,简化为“亲师信道”并奉为圭臬,代代相传至今,影响着带有中国文化底色的全体读书人。

“亲师”是指与教师关系融洽、交流顺畅、有亲近感。 “信道”就是主动接受、坚信并捍卫某种理论主张或观点。 学记里的“亲师”与“信道”本来是并列关系,指安心学习的人就会自发地亲近师长,乐于交朋结友并深信所学之道。 即:亲师和信道都是安心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当前很多人误解的学生要亲近老师才会推崇老师的学识观点、按老师的指引去发展。

由于古代社会信息流通途径相对单一,师生之间的信息量完全不对等,因此亲近老师并信奉老师所布的道也有很高的道德价值和实用价值,从而被长期推崇和沿用。 在情理文化的作用下,亲师渐渐成了信道的原因甚至前提,很好地诠释为什么初、中级教育中以情感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优选路径,而不是以理服人。

二、当前高等教育的尴尬语境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夯实,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已然被繁荣的教育景象弱化。 然而,各教育阶段的协作问题、校企合作的实效问题、教育资源的地域分布问题以及教育管理经验不足和观念认识偏颇等问题均在繁荣的带动下悄然凸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的考验越发严峻。

(一)中学式受教惯性明显

在命悬高考的激烈竞争体系里,中学的过度教育已经将学生、家长和社会都绑架在了疲于奔命的战车上。 见缝插针地培优、 补习让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就长期满负荷地学习,高三学生更是习惯了超负荷地艰难跋涉。 置身那漫长而无奈的岁月里,学生的自主学习被雄心勃勃的家长、老师、以及关心他们发展前途的那些“好人”生拉硬拽、苦撑苦挨所扼杀,使得他们忽略了自我、忽略了对生活的自主性思考、也放弃了对前途的自觉规划。

于是,一切问题都归学校、老师和家长去解决的观念根深蒂固,屡试不爽。加上中国复杂的国情和独生子女独特的成长环境, 很多大学生是恍恍惚惚地带着上述想法和习惯进入高等学府的。当他们被要求自主管理自己的时间、统筹自己的资源、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的时候,他们手足无措,甚至恍恍惚惚。

(二)理想化的享乐思想突出

高强度的备考岁月里, 中学老师通常会以高校是天堂的表述刺激学生,支撑他们熬过高考前的那段苦日子。为了增强说服力, 老师们会将高校的学习体验加工成令高中生神往的极度自由、无忧无虑、幸福多彩的旅程,以便引领其度过那段惨淡黯然的时光,让强弩之末的他们勉强提提神。

作为激励策略,上述做法本来无可厚非。不过,如此这般,后续的高等教育必然要承受灾难性的后果。一方面,大学生想象中的高校就像读者心中的林黛玉一样,任凭他们自己去创造。另一方面, 中学老师的策略性描述助推了大学生勾勒高校时的极端理想化,天堂、极乐成了他们自然而然的联想。因此,大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学生的想象很好地契合。 正常的学业压力往往触发大学生的失望情绪,夹杂一些复杂的社会元素,他们有时会产生受骗上当的错觉,在悲苦和绝望中难以自拔。

(三)学业期望与现实适配度差

在教师、学校包办一切的习惯性预期里,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极端膨胀,学业期望中不切实际的成分应运而生。加上学生的可塑性本来就很强,对自己的学业规划不太实际也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可能。所以在处理该方面问题时,也没有很好的标准,只能靠老师的经验之谈、认知水平和随大流思想来主导。

当前的大学生被冠以低头族、游戏人生等头衔。他们期望上课愉悦身心,考试放松宽心,毕业后生活、工作一切顺心。在很大部分学生看来,学历不过是学习经历,在时空上参与了就可以,自己的心力投入状况和学习效率问题可以不考虑,到了期末考试应付一下,毕业季节就该领文凭。

然而, 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早已不买大学生这个空头衔的账;真才实学、能为企业带来效益才是就业的通行证。国之重器必须严格认真地履行其职能, 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基础。大学生报考学校就选择了相应的成才之路,也就承担了配合学校完成学业的使命。

(四)教育教学观念容易被误读

在惯性和臆想误导学生的同时, 很多教学观念也被严重误读。 中国历史悠久,其教育思想发源早、传播广、强化频率高。 加上对近代中国衰落及闭关锁国反思之后催生的西化思潮的影响,很多教育观念扑面而来。 其后果就是应接不暇,无法细细品味、好好理解、恰当应用。

在这些观念中,“学生为主体”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学生为主体”的本意是指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承载知识的主体以及参与活动的主体, 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通过学生来参与并完成。可在实际过程中,居然变成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为了学生等; 尽管后来改成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渐渐演变成了以学生的满意度为标准。同样被误读的还有亲师信道,这也正是本文将探讨的重点。

学生的可塑性就在于其认知的局限性、 思想的开放性和意志的薄弱性。中学教育的后遗症是客观存在的,改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知,促进其思想的进一步成熟和观念的进一步优化是大学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如果简单地以学生的满意度为评价标准,高等教育必然承担本来可以避免的成长的代价。

三、信道亲师的理据

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 按学生自己的意愿办学有氛围,有活力,却没有人才培养所必需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因此,严谨系统的教师办学是人类历史性的选择,延续至今,硕果累累、欣欣向荣。同样,理性战胜情感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拓展了西方批判性思维熠熠生辉的旅程,将西方世界推入了科技创新的正道。 反观流变后的亲师信道,其局限性就越发凸显了。

(一)亲师不是信道的前提

因为亲师所以信道或者是先亲师后信道都是以情感统御思维、代替判断、克制批判的追随性选择。 其典型特征就是感性管约理性,情感过滤思考。中国传统文化里这种纲常伦理教条思想已经在近代史上被列强的枪炮打得千疮百孔, 早已不能适应理性、科学主导下的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却又被当下的教育管理者们再次推崇为灵丹妙药,确实有些令人费解。

以让学生满意为旨归的教学管理直白地表明学校和教师已然失去了严格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底气。当学生选课的标准被简单地表述为教师讨人喜欢或者是与老师关系好而不是教师讲的内容有价值的时候,国之重器将以什么面目存在?如果学生与老师关系好就听老师的课,关系不好就不接受他的教导,不认可他的学术理论,这样的师生互动还能保证教学质量吗?

(二)信道当乐意亲师

高校的师生关系中,首先还是教与学这层双边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搭建过程应该是在教学内容的交互中,教师的学识引领着学生去进一步探索,进一步拓展。学生因为对课程感兴趣(无论是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主动向老师讨教,增加与老师交流的机会。 在这种以探寻知识,拓展学业为旨归的过程中,学生产生向师性是正常且必要的,这才是师生关系发展的理性、科学、合理的选择。

(三)关系优先应该让位给学识本位

关系文化在中国很有市场, 但它不应该是大学生学习规划的决定性因数;学识本位才是天之骄子们的指路明灯。常有大学生说:其实我不想选XX 学校,或是XX 专业,XX 课程,但是我家啥亲戚在那里,或是有熟人在那边,或是那个老师对学生太好了,从来不为难学生等等,所以作了这样的选择。 如此这般的学校、专业、课程选择在当前的语境里很有说服力,很得人心。关系就是生产力的提法一度在中国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然而,裙带关系、皇亲国戚、八旗子弟等表达式不也揭示了关系祸国殃民,遗臭万年吗?在全国上下高举科学、民主、法治等大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今天, 还能让那些糟粕思想大行其道、助劣驱良吗?

四、结语

亲师信道悠久的传统在师生信息极不对称且教师不失范的语境里是存在合理性的,如在官师一体的封建时代,或是学生认知水平较低的幼儿园、小学等情形下,学生首选亲师、再谈信道是比较实用、也比较合理的。传统意义上的亲师与信道并列也正是基于对教师道义上的肯定和其学识上的传承而作出的科学、理性的界定。然而,在传承、批判与创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须的高校里,在知识爆炸、信息充斥的今天,大学生应该义无反顾地告别依赖、沿袭等简单的生活取向,大胆假设、 努力求证, 充分调动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鉴别能力。 因此,当前大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关系中,信道亲师才是理性的选择。

猜你喜欢

信道大学生老师
信号/数据处理数字信道接收机中同时双信道选择与处理方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一种无人机数据链信道选择和功率控制方法
老师,节日快乐!
基于导频的OFDM信道估计技术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一种基于GPU的数字信道化处理方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