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与扶贫及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
2020-01-17董耀会
董耀会
河北地质大学 长城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这是临洮长城保护和利用事业迅猛发展的历史契机。临洮是国家级贫困县,通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现对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对精准扶贫及解决就业等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中部, 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之称。全县总面积2 851平方千米,共有18 个乡镇,323个村、12个社区,总人口 55.52万,有汉、回、东乡等21个民族。
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洮河自南向北纵贯临洮全境,流经县内9个乡镇 115千米。年过境水量46亿立方米,水质优良无污染,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系。全县总耕地面积108万亩,人均耕地2.18亩,洗河灌区面积38万亩,有万亩以上灌区 11个。
境内分布高岭土、方解石、花岗岩、萤石等矿产资源十余种、三十多处,洮河谷地地势平坦、地貌完整,沿岸可开发利用的滩涂地达二万多亩。2018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68.22亿元、同比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46.83亿元、同比增长 16.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 359元和7 867元、同比增长7.7%和 9.3%。
1 临洮战国秦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亟待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的普遍重视
临洮地名是一个使用了两千多年的地名,这是历史,也是文化。2012年6月民政部发布《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界定“地名文化遗产”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名文化。临洮即为这样的地名,完全符合“地名文化遗产”的规定和定义,不知道临洮有关部门是否申报了“地名文化遗产”。临洮作为一个地名,与中国长城有着深厚的联系。
战国秦长城筑于秦昭襄王时期,是我国早期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约2 290 多年。作为战国秦长城西端起点的临洮,在中国长城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临洮战国秦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没有引起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的普遍重视。
历史文献对秦昭王所筑长城的记载很少。《史记·匈奴列传》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关于秦昭王筑长城的准确时间,历史文献也没有明确记载,但《后汉书·西羌列传》中有秦昭王灭义渠戎的时间记载:“王赧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
2012年5月21日,国家文物局在 《关于甘肃省长城认定的批复》中正式确认战国秦长城“西迄临洮”。岷县也应该有战国秦长城防御体系的延伸,历史文献中有很多的记载。但从多年来的考察来看,由临洮到岷县的段落,基本上没有连续的墙体建筑了,多是以烽燧城障形式构建的防御工程。
根据文献记载和文物工作者的考察:秦国北长城延绵的墙体,大致起于今甘肃省临洮县,向东南至渭源,然后转向东北,经通渭、静宁等县达宁夏固原,再由固原折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环县,陕西横山、榆林、神木等县直达黄河西岸。临洮作为战国秦长城的西起首,具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诸多有利条件。临洮长城既是战国秦长城,还是秦始皇统一后防御北方游牧部族,对原有长城进行了整修加固的一部分。秦始皇将秦、赵、燕等国长城重新加固并增修,使其连接续贯通,形成了中国第一条万里长城。这道长城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绵延万里。
秦始皇完成统一后,第二年(公元前 220年)就开始修建“驰道”,并先后进行了五次巡视。《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 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 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秦始皇第一次巡视先到了陇西郡(今临洮),可见对这个地区战略地位很重视。
临洮县秦长城整体保存得不是很好, 近现代以来遭受破坏较大。现存遗址地段,自新添镇望儿咀杀王坡起,到窑店镇关门湾出境,途径5个乡(镇),全长47千米。国家长城资源调查显示,临洮境内保护较好的长城遗址达56处、14.3千米。长城内外两侧壕堑明显,沿线瓦砾、灰陶器等残片遗存很多。长城沿线还保留有“长城湾”“长城巷”“长城岭”“长城梁”“长城坡”等地名。
2006年6月,临洮战国秦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先后投资八百多万元实施战国秦长城重点段落防护工程和抢险加固,安装防护栏、拉网二万多米。聘请了 31 名长城保护员,构建了县、乡、村三级保护网络体系。
2 灿烂、辉煌的洮河文明,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洮,因洮河流经而得名。洮河流域形成的灿烂、辉煌的洮河文明,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均因首先发现于临洮而得名。临洮彩陶文化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一起,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
自周安王18年(公元前384年)建置狄道县、秦昭王27年(公元前280年)始设陇西郡以来,长期为郡、州、道、府、县治所在地,迄今建县已有2 400多年历史。境内有战国秦长城、陇西李氏祖籍地、汉代古墓群、唐代哥舒翰纪功碑、八思巴文化等人文遗产遗迹。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4个,省级文保单位10个。
马家窑、辛店、寺洼文化均由瑞典考古学专家安特生于1923年首先发现于临洮,其中,马家窑文化距今5 800年—4 300年,寺洼、辛店文化距今3 400年—2 800年,均以其丰富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深厚的学术价值享誉世界彩陶考古界。1947年,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对洮河流域史前文化考查发掘后,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于洮河”的论述。
临洮考古遗址遗迹发掘保护工作做得很好,近年来大力实施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工程。挂牌成立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站、马家窑文化研究基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洮河流域工作站、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等4个考古工作机构,并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些研究机构的设立对进一步探索、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乃至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近几年,临洮还组织举办了马家窑文化国际论坛、马家窑文化节、早期文化交流路径与社会(临洮· 2019)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交流研讨活动。启动实施了马家窑遗址保护、战国秦长城抢险加固、寺洼遗址勘探等一批文化发掘保护项目,先后 6次考古发掘马家窑、寺洼遗址,累计发掘2 475平方米,发掘陶片及石器、骨器、鼎、鬲等器物残片六十多万件。
3 当年临洮扶贫工作的突出重点问题——尽快补齐各项短板,推动经济整体发展
扶贫一定要促进产业发展,培植财源。今年是国家脱贫攻坚的冲刺期,临洮县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并落实了目标责任制。2015—2018年,省、市、县各级共安排临洮县扶贫办管理的财政扶贫资金 55 928.64万元,其中省扶贫办、财政厅共下达47 990.8万元,市财政安排下达2 516.2万元,县财政配套安排5 421.64 万元。
2019年,甘肃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共安排临洗洮县财政扶贫资金22 035万元(其中:第一批下达12 149万元,第二批下达7 528 万元,第三批下达2 358万元)。定西市财政安排扶贫资金1 082.2万元。以上合计 23 117.2万元。不知道临洮有没有超出自身能力,通过融资扶贫的问题。很多的地方为了脱贫而举债扶贫,这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难以化解的债务,必然会使摘了帽的贫困县今后的财政状态进一步恶化。
由临洮县2013—2019年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比较数字可知:2013年底,全县有扶贫开发重点乡镇7 个、贫困村144个、贫困人口 2.67万户、10.6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1.73%。通过近年来的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县剩余贫困人口 1.2万户、4.55万人(兜底保障9 427人、其他贫困人口 3.6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32%, 2018年减少贫困人口 4 452户1.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8%。2019年计划脱贫2.12万人,预计贫困发生率下降到l.45%。
目前,临洮县贫困人口的构成情况及致贫原因如下:2019年动态调整后的7 668户28 197人中,因病致贫1 854户,占24.18%;因学致贫1 227户,占 16.00%;缺技术 1 446 户,占 18.86%;因残致贫1 473户,占19.21%;缺劳力 994户,占12.96%;缺资金191户,占 2.49%。其他原因,如自身发展力不足、因灾致贫、交通条件落后及因婚、因丧、缺水等。
这些数字表明,临洮的脱贫攻坚投入并不小,成效虽然也不错,但还是任重道远。今年的统计,因病致贫的24.18%;因残致贫19.21%,两项加起来高达43.39%。再加上16%因学致贫的贫困户,仅这三项就高达59.39%。而且得病、致残、上学都是变数,今年没病不贫穷,明年家里有人生病就成了贫困户。家里有个孩子考上大学也成贫困户了,令人很痛心。
这些都是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靠政府的持续投入,而贫困地区恰恰没钱。怎么办?现阶段临洮扶贫工作的突出重点问题就是如何尽快补齐各项短板,推动经济整体发展。没有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脱贫的成果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持。
临洮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最大的游人群体来自兰州。临洮是省会兰州的 “南大门”,经济发展也要依托兰州。县城距兰州市区80千米,南向通道经济带上重要节点城市。兰临、康临、临渭高速和 国道G212及省道S309、S311线穿境而过,城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是连接甘肃中南部与临夏、甘南两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必经之地。
临洮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主要区域是依托洮河和长城。临洮也将围绕“一河两岸三区五大板块”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了临洮经济开发区和中铺工业园、洮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康家崖农副产品集散加工园。工业聚集发展平台,占地18.93 平方千米的中铺工业园被纳入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 临洮具有争取首批建设国家长城文化公园的优势,但县域经济发展还明显存在一些短板
贫困的基本原因还是资源的不足,在对有限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从建设长城国家公园的角度来看,临洮是文化资源的富有者,至少不是资源的稀缺者。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结合文旅和农业发展。这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功能优化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其建设成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价值的地标。
临洮作为战国秦长城的西起首,具有争取首批建设国家长城文化公园的优势。这个优势,不仅是长城文化和长城遗址,还包括临洮县近年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揽,深入实施发展战略所取得的成绩。
临洮县精心建设以县城中心,以沿洮经济产业为一带,以中铺工业发展极和南屏生态旅游发展极为两极,以中铺工业集中区、红旗乡村旅游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洮阳文化体验区、南屏生态旅游区、东部特色农业生产区为六片区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临洮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传统产业抓提升、新兴产业抓培育、发展模式抓创新”的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产业。临洮提出了提升一产、做强二产、壮大三产的发展目标。201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22亿元,三次产增加值分别为9.78亿元、21.48亿元、36.96亿元。
临洮依托洮河谷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 38万亩水浇地,培育形成了600万头(只)畜禽、50万亩马铃薯、25万亩蔬菜、15万亩中药材、7万亩花木、5万亩百合生产基地,临洮花卉先后在各类花卉博览会上获得70多个奖项。马家窑洮砚小镇被列为全省18个重点特色小镇之一,甘肃临洮体育训练基地荣升为西北第二个国家级综合性体育训练基地。
甘肃(南部)商品交易集散中心、西北金泽物流城、隆晟商贸城等重大商贸物流项目及全县限额以上34家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势头很好。依托临洮经济开发区,引进入驻企业74家,发展形成了以金属冶炼、建筑建材、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产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 家。贫困县大多数项目,由于资金来源于财政,所以都是由政府管理。虽然临洮县有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近些年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县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以下短板:
一是特色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全县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中,有县级龙头企业24 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省级龙头企业6 家。但是国家级龙头企业仅有1家,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百合及党参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
二是产业发展链条较短。由于县级财政紧缺,对特色优势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扶持能力有限,县内特色优势产业在标准化基地建设、良种引进、新技术推广、质量标准认证、市场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资金不足的问题突出,导致特色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偏低。
三是工业经济效益不高。临洮县在工业经济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但主要是建筑建材、金属冶炼、装备制造等传统工业产业,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低、规模小、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高精尖”工业产业缺乏,导致工业经济效益不高。
四是项目支撑作用不明显。兰汉高铁、军民合用机场改扩建、兰州至太石快速通道建设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尚处于谋划阶段,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项目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
五是商贸物流发展缓慢。临洮县企业规模小、经营理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信息化程度低等因素,导致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缓慢。
六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公路通畅能力不够高,普遍存在路况差、水毁严重、抗灾能力弱,防护和排水等工程不够完善。截至目前,全县还有1 700多千米通社道路没有实现硬化。全县水利设施多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灌区的渠系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文化旅游景区的道路、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5 临洮县在文化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5.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由于临洮县文化旅游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文化旅游产业整体上仍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密切,旅游产品开发迟缓,文化旅游特色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特色优势还不明显,文化旅游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缺乏重大项目支撑。文化旅游方面投入不足,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宣传力度不大,旅游景点打造不足,临洮县旅游景点共有62处,仅有4个AA级景区,AAA级以上景区一个没有。(2)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足,精品不突出,尚未形成拉动全县文化旅游的龙头产品。(3)旅游产业化程度不高,加之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较低,服务、管理、营销、宣传等方面还很乏力。临洮县没有四星级以上酒店,三星级只有3家。
5.2 在文化遗迹遗址上财政投入有限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临洮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县级财政能够保障文化传承、保护、挖掘等方面的资金非常有限,造成文化传承方面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临洮秦长城所在地为祁连山余脉马啣山,高山、沟壑、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复杂。长期受雨水冲刷、自然风化、水土流失、虫害鼠害等自然因素影响,现存长城墙体大部分出现了坍塌、掏蚀、开裂、表面风化剥离等现象。由于部分群众文保意识不强,生产生活中出现偷采滥挖、垦地拓路等现象。
5.3 专业文物保护缺乏人才和政策支持
临洮县虽然成立了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但与县博物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行政层面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力量严重不足。全县163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博物馆的8名工作人员和18名保护员管理,缺乏专业化管理人才。境内文保单位多处于高山地带,巡查范围较大,日常巡查管护相对薄弱,存在监管缺失、执法缺位、督察不力等问题。
6 临洮能借长城国家文化园建设,彻底解决全县的脱贫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将吸引更多的文旅项目、专业人才等资源向临洮聚集,有助于巩固和提升临洮脱贫质量;将为开展长城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保护、开发、宣传等搭建重要平台,全面提升临洪长城文化传承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临洮县将以申请建设国家长城文化公园为契机,走出一条长城遗址保护、挖掘、开发利用的新路径。
临洮县依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站等4个考古工作机构,加强与中国长城学会等机构的合作,对境内战国秦长城遗址进一步进行学术考证,为下一步的保护开发提供学术层面的支撑。同时,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选拔一批致力于研究临洮历史文化的有志青年,成立了“临洮长城文化研究会”,以研究会为载体,积极推动长城文化的深入挖掘,助力创建国家长城文化公园。
建议临洮县应该抓紧编制规划《临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展示、合理利用”的原则,委托专门规划设计机构编制规划。临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应该包括把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和苏木沟丹霞景观等内涵,并增加农事体验、民间技艺、时令民俗等类型的乡村旅游内容。
临洮作为贫困县,其后发优势是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没有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原生态奠定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础。规划要重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农业的关系,临洮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地域。中国农耕历史悠久,农耕文明漫长,古代长城主要任务是保护农耕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一点在临洮也表现得很典型。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既是一种经济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更是要通过促进文化旅游和其他产业整体发展,做到经济外延和文化内涵全面增长。期待临洮能借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际,彻底解决全县的贫困问题。让长城脚下的老百姓,能因为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而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