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季奶牛常见病的防治

2020-01-17田得苗

中国乳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臌气蹄部病牛

文/田得苗

(山东省沂南县辛集镇畜牧兽医工作站)

秋季气温变化大,天气忽冷忽热,奶牛抵抗力下降,加之入秋以后,气温适宜细菌生长繁殖,奶牛很容易患上肢蹄病、木舌病、瘤胃臌气、眼虫病、牛流行热等疾病,要注意加强防控。

1 肢蹄病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和蹄部疾病的总称,如蹄叶炎,粉蹄,腕关节、跗关节囊肿,趾(指)间皮肤赘生,趾(指)间蜂窝织炎,蹄溃疡,白线病等。肢蹄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将直接影响奶牛产奶量和淘汰率,进而影响养殖效益。

1.1 病因

1.1.1 日粮营养因素

日粮精粗比例不当,精饲料过多,日久则会引起奶牛过度肥胖、瘤胃酸中毒并发生蹄叶炎;饲料中缺乏钙、磷等矿物质或钙磷比例不当,吸收差,导致蹄部角质没有完全钙化而疏松,易发生粉蹄。

1.1.2 季节因素

夏秋季节以青绿多汁饲料为主,导致奶牛粪稀尿多;气候潮湿,多雨时,牛蹄皮肤变得疏松、角质层变软,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特别是节瘤拟杆菌、坏死厌气丝杆菌等的侵袭而发病。

1.1.3 环境与管理因素

奶牛舍多采用水泥地面,奶牛长时间站立容易造成蹄部机械性摩擦、压迫损伤,引起跗关节炎症与挫伤;工作人员管理过程中,缺乏奶牛蹄部保健意识,没有做到定期修蹄、护蹄;奶牛产犊后护理不当,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疾病时也可继发肢蹄病;防疫不当,导致奶牛感染某些传染病、寄生虫也可引发肢蹄病。

1.2 临床症状

检查病变部位,往往有明显的急性蜂窝织炎表现。蹄间、蹄冠处皮肤温度升高,充血、红肿、溃疡,严重者见有恶臭的分泌物,有时在蹄间可见有不良肉芽增生。蹄底角质部黑色,叩击时有明显的痛感,修蹄时流出脓汁,恶臭,呈乌灰色或乌黑色。严重病例,病症若向上扩展,可变为脓性屈趾腱鞘炎、化脓性关节炎;蹄部角质层溶解,真皮过度增生,可见肉芽突出蹄底,球节感染化脓,疼痛,难以站立甚至卧病不起,出现全身症状,发热,不食,产奶量下降甚至停止泌乳。局部检查,趾(指)间皮肤、蹄冠呈红、肿、热、痛,拒绝接触,患肢难以负重,常卧地,强迫站立时,脚尖着地,拱背,或四肢交替负重。病牛不敢行进,强迫行进时只步样跛行,运步拘谨,步履蹒跚。

1.3 治疗

勤观察奶牛运动姿势,勤检查蹄部状况,发现患病奶牛及时隔离治疗。先用生理盐水冲洗患部,用新洁尔灭喷洒消毒,剔除蹄部趾(指)腐烂坏死组织,硫酸铜和结晶磺胺按1∶4混合,敷在患处,用无菌纱布包扎。处在急性期的病牛,可用封闭疗法,用2.0%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6 mL,在腕关节前上方或跗关节外侧上方无血管的皮肤松软处注射。同时,可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5 mL,溶解青霉素240万~400 万单位,一次注射。必要时需全身治疗。

1.4 预防

1.4.1 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全混合日粮(TMR),保证日粮营养均衡。TMR日粮是根据奶牛不同生长发育和泌乳阶段的营养需要,按照营养专家设计的日粮配方,使用特制的搅拌机对日粮各组分进行搅拌、切割、混合而配制成的一种营养搭配均衡,精粗比例得当的全混合日粮,保证了奶牛所采食的每一口饲料都营养均衡。饲料中钙、磷等矿物质数量和比例得当,微量元素铁、铜,维生素A、D、E和盐酸等足量供应,有助于奶牛瘤胃pH值在正常范围,防止发生酸中毒。

1.4.2 做好环境卫生

定期清扫圈舍和运动场上的粪便和污水,保持清洁、干燥;经常进行环境消毒,用火碱水或煤酚皂溶液冲刷牛床和运动场;及时修整、填埋运动场上坑洼,清扫杂物,尤其是尖锐、带棱角的异物、石子等,保持场地平整,无积水。

1.4.3 注重蹄部保健

每年给奶牛修蹄1 ~2 次,平时经常检查蹄部,及时清除趾(指)间异物,再用自来水清洗。

为了增加蹄角质的硬度,可坚持每周2 次蹄浴或用硫酸铜溶液喷蹄。蹄浴时,在挤奶台或放牧场的过道上,建造一个长5 m、宽3 m、深10 cm左右的水泥池作为药浴池,放进3.0%~5.0%硫酸铜溶液,让奶牛在上台挤奶、出栏放牧时踏过,以浸泡蹄部药浴,但须经常刷洗水池并更换药液,否则药浴池易成为“牛粪尿池”,效果适得其反。喷蹄时,先清洗牛蹄,待干燥后再用3.0%~5.0%硫酸铜浴液直接向蹄壳喷雾。

2 木舌病

2.1 病因

2.1.1 牛放线菌感染

由于奶牛采食了被牛放线菌污染的植物(如稻草),舌面被草割伤时病原体侵入感染;在奶牛购运过程中,未索要免疫证明或未进行复检;或忽视对奶牛疫病的免疫和监测,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2.1.2 中兽医病因

临床常见两种情形。一种是秋季气候燥热,如奶牛久渴失饮、趁热过量喂食谷料等,致使热邪积于心胸,上冲于舌而致病,为阳型实热之症;另一种是因寒湿之邪损伤阳气,致气血瘀滞于舌,为阴型虚寒阴火之症。

2.2 临床症状

病牛舌体肿大,发硬如木,难自由运动;槽口减退或难进食。阳型实热证病牛舌体发热,舌质红绛,脉象洪数;阴型虚热证病牛舌体冰冷如铁。

2.3 治疗

2.3.1 中兽医治疗

中药治疗时,对阳型实热症,治宜清心泻火,活血化瘀。可用洗心散加减:当归、黄芩、蒲公英各45 g,栀子、黄连、连翘、生地、川芎各30 g,陈皮、甘草各20 g。也可用黄连、桔梗、赤芍各25 g,郁金、玄参、大黄、牛蒡子、金银花各50 g,连翘、黄芩、薄荷各40 g,甘草25 g。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每天1 剂,连用3 剂。对阴型虚热症,治宜温经活络,散寒化瘀。可用桂姜汤加减:桂枝、丹参各45 g,干姜、肉桂、附子、桃仁、五味子各30 g,甘草20 g。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每天1 剂,连用3 剂。

在中药治疗的同时,可进行针灸治疗。用消毒的针头,点刺舌底数针放血,边放血边用凉水冲洗口腔,每天1 次,连针3 天。

2.3.2 西药治疗

可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0 mL,鱼腥草注射液50 mL(奶牛体重500 kg,下同),混合后在舌体左右两侧,各选取5~10个点进行封闭注射,每点注射5~10 mL。全身治疗可用10.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 0 0 m L,25.0%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静脉滴注;同时用碘化钾8~12 g,适量清水溶解后灌服。每天1次,连用3~5 天。

2.4 预防

粗硬的草料要先进行氨化、碱化等加工调制再喂用;捡净可能残存在草料中的铁丝、铁钉等金属异物,防止吃草过程中刺伤口舌;秋季要特别注意供给足量饮水。

3 瘤胃臌气

奶牛瘤胃臌气也叫“肚胀病”,是因奶牛瘤胃内部产生大量气体而导致的急剧膨胀。

3.1 病因

3.1.1 原发病因

奶牛一时吃入了大量的豆科牧草,如紫花苜蓿等;采食了过量的幼嫩青草,或夹带露水、堆积发黄的青草;偷食过量的大豆或其他谷物、豆腐渣、精饲料等,导致瘤胃内异常发酵,大量产气,引起瘤胃臌气。

3.1.2 继发因素

采食未经切碎、泡软的块根、块茎类饲料、豆饼豆粕时或突然受到惊吓,导致食道梗塞,瘤胃内容物发酵产气,继发瘤胃臌气。此外,创伤性网胃炎、慢性腹膜炎等疾病也可继发瘤胃臌气。

3.2 临床症状

本病多在奶牛采食后不久发生。病牛腹部急剧增大,左肷部明显突出,甚至高过脊背;按压腹壁,明显紧张且富有弹性,叩诊呈鼓音,瘤胃听诊时蠕动音减弱或消失。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反刍、嗳气停滞;腹痛,回头顾腹,后肢踢腹,起卧难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浑身颤抖,站立不稳,结膜发绀,严重者最后倒地不起,痉挛、抽搐,窒息而死。

因食道梗塞继发的瘤胃臌气,除具有上述部分症状外,有时可在食管沟处看到或摸到阻塞物。

3.3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排气减压、止酵消胀为目的。当病牛左肷部显著隆起,呼吸困难时,用套管针进行瘤胃穿刺,间歇性缓慢放气减压,不可过急,直至排净瘤胃积气;放气结束,通过放气针向瘤胃内注入煤油50 mL,或3.0%来苏儿20 mL,或3.0%甲醛溶液10~15 mL,同时内服乳酸30~50 mL,鱼石脂20~25 mL,以止酵消胀。

有食道梗塞的病牛,如阻塞物在食道上1/3处,先给牛灌服石蜡油或植物油200 mL,10 min后将阻塞物缓慢向口腔推压,而后从口腔中取出;如阻塞物在食道下1/3处,在灌服石蜡油或植物油后,用胃管将阻塞物轻轻向下推送直接入胃。有时,把病牛头与前肢系部拴起来,然后牵着病牛强迫其不住的走动,也能将阻塞物送入瘤胃而病愈。

3.4 预防

加强秋季喂料管理。秋季饲喂奶牛的幼嫩青草,要新鲜、不带露水,并适当掺拌些优质干草。使用优质的豆科牧草,不可一时喂得太饱。块根块茎类饲料,喂前切碎、泡软。

4 眼虫病

牛眼虫病是吸吮线虫寄生在牛的眼结膜囊、第三眼睑下和泪管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性眼病。

4.1 病因

牛眼虫是一种吸吮线虫,长9~21 mm,白色丝状,可游动。成熟的雌虫在牛眼内的分泌物中产下能活动的胎生幼虫,幼虫被中间宿主蝇类在舔食牛眼分泌物时吃下,后在蝇的体内发育成具有侵袭性的幼虫,当蝇类再次到其他牛眼中吸吮分泌物时,这种侵袭性的幼虫即可传到该牛的眼内寄生,约经20 天即可发育为成虫,引发眼虫病。雌虫可在牛眼内越冬。

4.2 临床症状

虫体刺激牛的眼结膜和角膜而引起结膜炎和角膜炎。初期,病牛结膜充血潮红、肿胀,眼睑肿胀闭锁,羞明流泪,有大量浆液性或脓性黏液或分泌物;随病情发展,角膜逐渐混浊,呈烟雾状或全白色,眼睛灼热,发干,畏光羞明,有新生血斑,糜烂,出现圆形溃疡,严重时失明。病牛烦躁不安,蹭眼,摇头甩尾,食欲不振,产奶量明显减少。

4.3 治疗

内服盐酸左旋咪唑8 mg/kg体重,每天2 次,连服2 天。可同时用1.0%~2.0%敌百虫溶液或0.5%~1.0%复红溶液点眼,每天2次,连用2 天。

结膜炎和角膜炎严重时,可用2.0%~3.0%硼酸溶液或0.1%碘溶液强力冲洗眼结膜囊,每天冲洗2次,连续冲洗2~3 天。

4.4 防控

平时做好牧场周围环境和牛舍卫生,减少中间宿主蝇类的滋生。本病流行地区,每年冬、春季节全群使用0.5%~1.0%复红溶液,也可使用1.0%~2.0%敌百虫溶液点眼,每天1~2 次,可很好的起到预防作用。

5 牛流行热

牛流行热也叫“牛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5.1 病因

牛流行热病毒是本病的传播源,一般认为通过空气、蚊虫以及病牛之间接触等方式传播。本病多发生在高温、高湿,蚊虫、库蠓大量繁殖的夏末、初秋季节。本病传播速度快,一般3 天内可传播全群。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每3~5 年发生1 次。

5.2 临床症状

本病主要侵害牛,各类牛都有较强的感染力,以4 岁左右奶牛发病率最高。潜伏期5 天。病初,病牛体温升高到40 ℃以上,呼吸迫促;流泪,流口水或口吐白沫,流鼻涕;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滞;四肢疼痛,全身颤抖颤栗,运步困难而无法行走。大多病例呈良性经过,如无严重继发感染,3 天后即可恢复健康。

5.3 治疗

对病牛要做牵蹓运动。病牛高热不退时,可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40~50 mL,或安痛定注射液50~60 mL,一次肌内注射,每天2 次,连用3 天。全身症状明显者,可用5.0%葡萄糖盐水1 500~2 000 mL,配合20.0%安钠咖注射液20 mL、维生素B1和维生素C各20 mL,混合静脉注射,每天1 次,连用3 天。

5.4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使用2.0%过氧乙酸等对牛舍进行卫生消毒,周围环境定期喷洒敌百虫等灭蚊灭蝇。

猜你喜欢

臌气蹄部病牛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奶牛蹄部护理措施
晚秋
以神经紊乱为共症的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
如何保证奶牛蹄部健康
如何保证奶牛蹄部健康
浅析牛子宫脱出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牛羊急性瘤胃臌气的中医治疗
牛瘤胃臌气的诊断与治疗
治牛瘤胃臌气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