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经验审视我国政府对医院投入机制
2020-01-17编辑整理本刊编辑唐超
编辑整理/本刊编辑 唐超
《政府对医院投入机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基于英国、德国和美国的经验分析》
主 编:李菲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政府在卫生领域具有不可推卸的筹资责任,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是世界卫生政策研究热点,更是我国“新医改”的关键问题。其中,医院作为重要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占有了大量卫生资源,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尤为值得关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卫生投入的状况并不乐观,由此而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1986-2000年,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38.7%持续下降至15.5%,而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则呈现与其相反的变化趋势,至2000年达到了59%。政府卫生投入缩减的直接后果是居民个人卫生费用负担加重,更直接地说就是导致了“看病贵”的问题。我国于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而重申了政府卫生投入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的政策纲领。对此,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投入并不能一概而论。政府在加大投入为所有人提供健康保护和分担筹资风险时,如何形成完善而合理的医疗服务供方市场投入机制至关重要。
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从根本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角色定位,决定了该国卫生政策的基本取向和卫生筹资的主要方式,进而也直接影响政府对医院的投入行为。为此,《政府对医院投入机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基于英国、德国和美国的经验分析》一书从制度视角切入,全面考察分析英国、德国和美国政府对医院投入的实践,围绕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如何应对健康公平、财政负担和效率损失等方面的两难境地进行深入探讨,进而为完善我国政府对医院投入机制提供有益借鉴。
作为一篇探索性研究,该书作者认为,基于不同医疗保障制度研究政府对医院的投入机制,并辅以考虑典型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能够对政府投入行为的形成背景和基本特性有更全面的理解。
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设计和理论基础,包括第一、二章两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阐述研究政府对医院投入机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并对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论文的整体结构和具体研究方法。第二章,理论基础,基于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探讨政府干预医疗卫生领域的基本路径,即为维护和促进健康公平,在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不同国家政府就纠正市场失灵和提高管理效能进行行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