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和合文化元素及应用探析
2020-01-17王海帆
王海帆
引言
“文化”是最难准确阐释其内涵的词之一,“文化”的拉丁字根是colere,泛指从耕耘、栖居到崇拜和保护的一切事物。[1]人类学家怀特(Leslie White)将文化定义为:依靠着象征化的过程……文化系由工具、装备、器具、服装、装饰、风俗习惯、制度、信念、仪式、游戏、艺术作品、语言等等所构成。通常认为同一个文化族群具有特定的行为特质及社会传播的模式。人因为社会的成员所获得复合整体(complex whole)。[2]传统建筑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把实体“建筑”看成符号,一个符号系统本身就是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结构:从内部看,因为这些符号依赖于关系并在关系中形成;从外部看,因为这种系统依赖于赋予它活力的机制并在机制中形成(机制同时是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3]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总和。文化从存在状态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也称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包含一切有形、可触摸的物品,如建筑、雕刻、绘画等。“非物质”文化指的是无形的、不可触摸、留存、一瞬即逝的行为,如传说、舞蹈、音乐等行为过程。“物质”与“非物质”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人类居住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对于人居环境的研究应持“整体”的概念。如传统建筑文化研究从四个方面入手。社会层面:族群在社会中的处于的地位,包括亲人(亲属制度)的关系;经济层面:经济生活;政治层面:政治的发展情况;宗教信仰层面:文化间的互为主体性。文化本身具有的交融性、综合性的特点,人类传统建筑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1.传统建筑与和合文化
台州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东濒东海,南邻温州,西连金华、丽水,北接绍兴、宁波,位于北纬28.2°至29.2°,东经120.1°至121.5°之间。地势从西南向东南倾斜,地形以丘陵为主。台州是由传统的农、渔为主的小型村落逐渐发展成城市形态,台州兼具“山海文化”“和合文化”。台州传统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内涵,具有“史考”的实证意义、“史鉴”的研究意义、“史貌”的审美意义。传统建筑的选址既要利于生产生活,又要兼具交通方便和防御等多重要求。建筑形制及材料适应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台州和合文化与台州丰富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资源紧密相连。
图2 以祠堂为中心布局
和合文化来源于和合二仙,和合二仙的故事源自民间传说。寒山与拾得分别以盛着素斋的竹盒和红艳的荷花相赠,并一起住在了古寺内。后来,人们称拾得为“和(荷)仙”,寒山为“合(盒)仙”。公元1015年,国清寺建成敬奉丰干、寒山、拾得的三贤堂。明清年间,儒释道均推崇寒山、拾得。佛教称他们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化身,即“和合佛”,道教称他们为“和合二仙”。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皇帝敕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合之为“和合二圣”。[4]台州是和合文化的标志地、传播地。台州独具“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的城市魅力,加快和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推进“和合圣地”建设,体现台州厚重的人文内涵。对台州传统建筑和合文化元素的探析,可以延伸到城市环境设计、地域特色产品设计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台州文化建设,增加城市的影响力,使和合元素成为可感知的具象的视觉文化。
2.传统建筑与人居环境
费孝通先生将传统村落人聚而居的原因大致归纳为几点:一、小农经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田地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称为相当大的村落。[5]传统建筑指的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条件下,在同一个文化或者语言圈内,运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由民间的匠人建造的建筑形式。人居环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传统建筑的“集合体”,在农村地区形成了村落的集聚形态。从空间环境上讲,传统人居空间环境包含三个层次:表现层次、结构层次和精神层次。[6]台州传统建筑的空间与构成均包含这三个层次。
传统建筑人居环境是一个社会的、空间的、生态的,拥有文化自明性的生活共同体。本文探讨的传统建筑指的是乡土建筑。乡土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乡”通常指乡村地区,“土”指泥土、土壤、田地,引申为本地的、当地的。保罗·奥利佛在《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中指出了“乡土建筑”的几个特征:本都的(indigenous)、匿名的(anonymous,即没有建筑设计师的)、自发的(spontaneous,即非自觉的)、民间的(folk,即非官方的)、传统的(traditional)、乡村的(rural)等等。[7]传统建筑是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单元,关系着认同感与地域文化的发展。在此生活共同体中,渐次建立起沟通的语境与文化、社会伦理、相互维系的情感机制。[8]人居环境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既是空间的系统,也是文化的系统、社会结构的系统及经济的系统,是同一文化圈的人群在长期的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情况下所生发的居住形式。传统建筑人居文化是与传统文化系统、传统社会结构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一致的,因此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应跳出单一建筑形制的研究,其研究范畴应扩大化,内涵应深化。任何单体建筑及构成的生发,除了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外,还深受当地文化圈的影响。
图3 和合二仙石窗
图4 太公钓鱼石窗
图5 和合二仙
3.传统建筑中的和合文化
3.1 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和合
传统建筑建造时,非常注重选址,优先考虑到房屋与周边环境的有机协调,讲究天人合一,又追求房屋内在关系的和谐统一。以天台地区为例,“和合”文化体现在传统建筑的各个层面。张思村地处天台县平桥镇区的西部,张思村素有“周遭坦荡广平,田畴绣错,始丰阑其前如眠弓,然斗峰聚蟠踞右侧,紫凝鹧鸪拱列画屏,形家所谓黄榜案也”的描述。村中有七口古井,按北斗七星分上中下排列,有诗句“夜涵星斗分乾象,映日云霓作画图”。(图1)这些井水冬暖夏凉、水源丰富,遇大旱年头,也永不枯竭。[9]前人在建造房屋时,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有机协调,讲究天人合一,同时追求建筑内外的和谐统一。传统建筑的生发,从空间观与位序观两个向度考虑。空间观源自对自然现象的诠释,如太极、两仪、四向、八卦等,以及在风水中“气”的聚散。位序观以人的地位依据伦常来做决定,分成“家族伦常”与“社会伦常”。[10]张思村传统建筑蕴含的空间观和位序观,是和合文化的体现,其营造理念与和合文化相一致。
3.2 祠堂建筑中的和合
传统人居环境往往是血缘和地缘为纽带而缔结的同宗同族的聚居方式,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往往以祠堂为中心,形成居住组团(图2)。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不同,宗族又分别形成房系、支系,并各有支祠;再次形成一个个居住组团,围绕在支祠附近,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村落内在的网络结构体系。[11]据《天台县地名志》记载:张思距城西三十四里,属积习乡三十一都,以村昔张、思两姓居住而得名。后张、思两姓的后人迁出,陈姓族人定居张思,现今张思村以陈姓为主。如张思陈氏宗祠(图1),位于村落中心,上新屋里、下新屋里及其他建筑以宗祠为中心,分散布局。祠堂建筑的布局和营造理念、建筑构件处处蕴含着和合文化。
3.3 传统建筑构件中的和合元素
(1)传统建筑构件石窗中的和合二仙形象,阐释人与自然和合、人与人和合。图3是天台常见的石窗形式,图案中和合二仙人物生动,面带笑容,借喻向往幸福美满生活的愿望。如图4石窗中的《太公钓鱼》,描述的寓意是“上下和合”“君臣和合”。类似的传统石窗中的和合元素,常见于天台县各地,反映了“和合”自古就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装饰图案,在民间流传的广泛性。
(2)其他建筑构件。传统建筑的建筑构件均有体现和合文化的元素,和合二仙形象具体表现在建筑构件,如门窗、牛腿、雀替及各式雕刻装饰上。和合形象是当地喜闻乐见的图案,成为人们祈求吉祥如意、和气生财的寄托。人们把和合具化形象融入各种建筑构件中,给人带来福气、财气、喜气。图5中的和合二仙,类似“金童玉女”的形象,活泼可爱,面目慈祥,喜笑颜开,衣饰线条柔和、自然。在枝繁叶茂的松树底下,寒山双手拿着一枝三钱纹的荷花,表现了见到拾得的欣喜之情。钱是财富的象征,寓意“财源广进”及儒家崇尚的“外圆内方”的修身养性境界。三钱纹代表连中三元,状元及第。[12]
图6 和合小镇
图7 《和合二仙诗路行》
4.和合文化元素的应用推广
4.1 和合文化为主题的空间环境营造
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突出和合文化元素,以“和合”为主题的城市雕塑、纪念性建筑、主题文化公园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和合文化对于重塑城市文脉的意义。“天人合一”是建筑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将和合文化作为介质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是地域文化传承的一个方面。如图6天台山和合文化园、和合文化小镇等项目,通过设计以“和合”作为介质,将传统与现代相连接,将地域文化在现在建筑中体现。
4.2 和合文化为主题的创意产品开发
恩斯特·卡西尔认为:艺术,意味着对象被转化为形式。[13]西方美学家认为形式从美学创造角度至少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元素、成分或各部分相对。艺术客体各部分的安排与组合;与内容相对,形式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之前的外在表象。[14]以和合文化元素开发各类和合文化创意衍生品开发,如和合伴手礼、和合婚俗用品、和合工艺品、和合装饰品等,强化和合文化符号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利于和合文化的传播。
4.3 和合文化为主题的新媒体作品
在新媒体语境下将合文化与交互设计相结合进行创意创新,有利于和合文化的宣传推广。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更加多元,时效性更便捷,表现方式更加新颖等特点。如图7《和合二仙诗路行》,作品创作取材于天台,以“和合二仙”寒山和拾得为创作对象,将和合二圣与天台山的美景结合起来,是完美的创意作品。
5.结论
乡土文化主要体现在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具有多样性的传统建筑文化形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厚重。[15]建筑是生活的容器,其造型特征与空间结构深受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反映了一个文化共生圈的文化特征。把传统建筑看作文化的具体表征,是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对传统建筑中和合文化元素的探析,尝试探索和合文化元素在空间环境营造、创意产品开发及新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文化本身难以解释且复杂,对文化的研究是一个系统且庞大的工程。对和合文化元素的梳理,应有更广的维度和挖掘更深的内涵。文化元素的应用又进入设计创作及符号视觉文化的研究命题中。
注释:
[1]泰瑞·伊格顿:《文化的理念》,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2年,第2页。
[2]科塔克:《文化人类学》,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14年,第36页。
[3]Raymond Williams,Marxism and literatu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pp.140.
[4]http://zj.ifeng.com/a/20180717/6731906_0.shtml,2019年5月20日。
[5]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5页。
[6]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14页。
[7]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页。
[8]郭立峰:《村落与社会》,台北:田园出版社出版,1998年,第8页。
[9]徐永恩:《悠悠古韵张思》,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1-2页。
[10]李琦华,林丰田:《台湾聚落的空间结构与社会脉络研究》,《建筑学报》2008年第9期,第57页。
[11]季文媚:《徽州传统聚落与建筑的审美特征及现代启示》,《江淮论坛》2018年第3期,第186页。
[12]李志明:《“和合二仙”符号的传统演变与设计衍生》,《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第110页。
[13]陈旭光:《艺术为什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4页。
[14]符·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第296页。
[15]冯骥才:《守护中华民族的“根性文化”》,《设计艺术》2012年第4期,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