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环境规制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

2020-01-17纪玉俊宋金泽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密集型规制产业结构

纪玉俊,宋金泽

(中国海洋大学a.经济学院;b.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青岛266100)

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此期间,我国经济的增长始终伴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增长理念所带来的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正在日益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平衡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采取一系列环境规制政策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就需要摒弃过去以大量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协调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渠道,通过产业升级,一方面可以改善现有产业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产业素质,使资源利用和社会生产更加具有效率。

环境规制带来的环境支出一方面在短期挤占了生产要素的投入并增加了生产成本,从而对资源的投入和利用效率产生负面作用,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有利于长期中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会对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协调环境保护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研究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环境规制政策使之产生积极作用,对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率,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主要从产业结构和产业效率两个方面研究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作用。从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来看,主要研究基于Copel 和Taylor(1995)在研究南北贸易和环境的关系时所提出的“污染避难所假说”[1]。该假说认为由于发达地区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往往会施行较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迫于环境成本的压力,高污染企业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污染避难所假说”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且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环境规制的实施会促使受规制产业进行产业转移(Xing 和Kolstad,2002[2];陈刚,2009[3];朱平芳等,2011[4]),从而对转出和转入地区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除此之外,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作用还表现为其他方面。Zhu 等(2014)认为环境规制通过改变企业的生产行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这些细分市场中企业采取的市场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会改变市场结构,而市场结构的变化最终可能对其所处产业的产业结构带来影响[5]。

从环境规制与产业效率的关系来看,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基于“遵循成本说”认为环境规制对经济效率产生抑制作用;另一种观点基于“创新补偿说”,认为环境规制对经济效率产生促进作用。“遵循成本说”由Gray(1987)提出,认为环境规制增加了企业的环境成本,挤占了企业的生产性投资,从而降低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并用美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污染减排支出造成生产效率的损失[6]。此后,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和数据对这一观点进行验证,证实环境规制对经济效率具有抑制作用(Boyd 和Mcclell,1999[7];Joshi 等,2001[8];解垩,2008[9])。“创新补偿说”内涵于“波特假说”(Porter 和Linde,1995[10])之中,是实现“波特假说”的一种路径,即在长期中环境规制能够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企业效率并弥补环境规制成本带来的损失(Santis 和Lasinio,2016)[11]。对此也有学者进行实证验证,如Alpay 等(2002)利用墨西哥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0%,企业生产率则提高2.8%[12]。殷宝庆(2012)[13]、Zárate-Marco 和Vallés-Giménez(2015)[14]、廖瑞斌(2016)[15]等学者也得出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产率提高的结论。

现有对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在实证检验时将产业升级等同于产业结构升级或产业效率提升来进行研究,倾向于研究产业结构改善或产业效率提高中的某一方面,而少有学者将两者结合进行研究。但本文认为,产业升级并非等同于产业结构改善或产业效率提高中的任一方面,这两者都是产业升级中的应有之义,单独研究任一方面都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将两者进行综合来研究环境规制的产业升级效应更具有全面性。

2 理论假说与计量模型设定

2.1 理论假说

2.1.1 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作用机制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具有两种相反的作用,其中“创新补偿效应”对技术创新具有积极作用,而“遵循成本效应”对技术创新具有消极作用,环境规制是否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产生积极作用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净效应,见图1。

图1 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作用机制

政府通过环境规制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污染行为进行规制,会对受规制企业的经济行为造成一定影响。为达到政府制定的环境标准,受规制企业将会主动采取一定措施,如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此类措施的实施额外提高了企业的环境成本。较高的环境成本挤占了企业的生产性成本和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和技术研发行为带来负面作用,进而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这是环境规制的“遵循成本效应”对产业升级造成的负面作用。

当受规制企业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自身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会处于较强的规制环境中,便会寻求从根本上减少或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的办法。要从根本上减少或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一方面要改良生产流程,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要对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而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清洁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并提高清洁效率,这两方面措施对现有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提出较高要求,从而迫使受规制企业主动加强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对以上过程进行改良。将环境规制驱使下的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当中,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问题、降低环境成本,还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从而通过“创新补偿效应”促进产业升级。

环境规制是否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产生积极作用,主要取决于环境规制的“遵循成本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的大小及两者之间的净效应,也即环境规制驱使下的技术创新能否部分或全部抵消环境规制造成的成本提高。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环境成本的提高会对受规制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研发成本产生挤出效应,进而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产生抑制作用,此时环境规制的“遵循成本效应”较强,从而阻碍产业升级。即使受规制企业为达到环境标准主动积极地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加强技术研发力度,而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出现成果以及将创新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都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短期中,技术创新的成果并未显现,难以抵消环境成本的提高,此时环境规制的“遵循成本效应”较强。当受规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成果,并逐渐将创新成果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从而改良生产流程,提高清洁生产能力,降低污染物排放,并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此时技术创新逐渐抵消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提高,“创新补偿效应”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也将逐渐抵消“遵循成本效应”对产业升级的抑制作用。当企业采取的市场行为在一定时期内使“创新补偿效应”大于“遵循成本效应”,那么环境规制便通过技术创新作用促进了产业升级。

2.1.2 环境规制的产业转移作用机制

环境规制使污染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环境成本,造成此类产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放度愈发提高,为产业在国家或地区间的转移提供了基础。因此,为规避环境规制,污染密集型产业具有从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向环境规制强度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进行转移的倾向。由于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出地和转入地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基础具有较大差距,因此,产业转移的结果对两类地区的产业升级具有不同作用,见图2。

图2 环境规制的产业转移作用机制

对于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出地来说,由于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出地往往已经通过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的阶段性发展,其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通常较高,居民对环境质量也具有较高要求,故此类地区具有以清洁型产业替代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需求,同时具备发展清洁型产业以替代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和资金基础。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规避环境规制,污染密集型产业会向环境规制强度较低的地区转移。环境规制在促使污染密集型产业向环境规制强度较低的地区转移的同时,也为清洁型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政府在对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问题进行干预的同时,会引导清洁型产业的发展,为清洁型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逐渐提高清洁型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降低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出造成的经济损失,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

对于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入地来说,产业转入势必会对当地产业结构造成较大冲击,这种冲击能否促进当地产业升级,与转入地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水平具有较大关系。一般来说,靠吸引大量污染密集型产业投资的地区其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对该类地区来说,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入一般会促进当地产业升级。一方面,来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技术水平相对先进,此类企业的入驻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对当地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同时知识的溢出效应通过人才流动和管理经验共享等方式对当地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污染密集型产业虽然对环境规制水平较低的经济落后地区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但同时对当地产业结构产生一定影响,推动了当地工业化进程,使第一产业份额逐渐降低,第二产业份额逐渐提高。因此,对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入地来说,环境规制虽然加剧了该地区的环境污染,但客观上推动了其工业化进程,同时通过技术溢出和知识溢出促进其生产水平的提高,实现了产业升级。

2.1.3 环境规制的需求作用机制

需求结构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结构,而需求结构和需求大小对产业结构和企业生产效率具有一定作用。环境规制主要通过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作用于产业升级,见图3。

图3 环境规制的需求作用机制

从消费需求角度来看,环境规制与人们的环保意识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环境规制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也会促进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因此环境规制的发展会改变消费者偏好,使消费者减少对生产过程中污染产出较多的产品需求,转而增加清洁型产品的需求。消费需求对企业的市场份额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当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上述变化,污染型企业的市场份额会逐渐下降,为维持市场竞争力,企业可能采取两种市场行为:依然生产污染型产品,其市场份额继续缩小直至被市场淘汰;或转而生产清洁型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不管受规制企业最终采取哪种市场行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规模都将减小,清洁型产业的规模将会扩大,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改善。

从投资需求角度来看,环境规制的作用对象主要是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增加的是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成本,而对其他污染排放较低的产业尤其是清洁型产业的影响较小,因此为获取更高的经济利润,资本对于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投资需求便会降低,而对清洁型产业的投资需求会增加,其结果便是清洁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逐渐提高,从而改善了产业结构。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投资需求的变化必然会改变生产要素流向,使生产要素从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清洁型产业流动,进而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环境规制的需求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由环境规制导致的消费者对消费需求的选择和资本对投资需求的选择上。在这两种需求的作用下,资源的流向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当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效率向积极的方向发生变化,那么环境规制便通过需求机制促进了产业升级。

2.2 计量模型构建

从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以及图1、图2、图3 的关系图可以看出,虽然理论上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较为明晰,但是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经济因素非常多,且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为探究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环境规制是否与产业升级具有一定关系、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地区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的关系是否具有差异,下文将利用经济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

2.2.1 变量选择

本文主要考察我国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因此,确定被解释变量为产业升级,解释变量为环境规制。在此基础上,为避免因遗漏变量造成计量模型内生性带来的回归结果偏误,因此将其他可能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引入计量模型中。

(1)被解释变量为产业升级。对于产业升级程度的度量,现有文献中使用的指标很多,简单指标如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工业产值之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或两者之和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等等,复杂指标如工业加工程度、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产品附加值增加量等等。但从各指标的计算方法来看,大部分产业升级指标往往只测度产业效率或产业结构其中的某一方面,对两者进行综合反映的指标较少。所以在产业升级程度的测度上,本文分别选取产业结构改善指标和产业效率提高指标并将其进行处理后综合成一个产业升级指标用以测度我国产业升级的情况。

从产业结构改善方面来看,产业升级较为直观的体现就是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因此本文参考靖学青(2005)[16]等人的做法,选取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作为产业结构改善的指标,具体计算方法为:

其中,i=1,2,3 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也是三次不同产业赋予的不同权重为第i次产业产值占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例,其中,yi为第i次产业产值,y为三次产业总产值。

从产业效率提高方面来看,因为劳动生产率作为测度生产率的指标,能够反映较多信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往往是技术进步、制度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流程优化的结果。因此本文参考周昌林等(2007)[17]的做法,通过如下方法计算劳动生产率作为产业效率提高指标:

其中,ki为第i次产业产值占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例;yi为第i次产业产值,代表该产业的产出;li为第i次产业就业人数,代表该产业的劳动投入,因此yi/li为第i次产业劳动生产率。cyxl指标则体现了整个地区的劳动效率水平。

在选取产业结构改善指标和产业效率提高指标之后,采取极差变化法对两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将标准化后的指标相加作为测度产业升级(cysj)的指标。该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产业升级水平在我国所处的位置以及升级潜力的大小。

(2)解释变量为环境规制。环境规制指标主要可以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有环保法律法规的强度、环境执法部门规模、加入环保公约情况等,定量指标有污染治理支出占产值比例、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检查次数、环境规制下污染排放变化量等。

考虑到判断环境规制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环境规制是否促使污染行为的相关责任方采取具体措施治理环境污染,这可以通过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的多少来体现。又由于不同地区产业基础各异、污染情况不同,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的绝对值无法真实反映各地环境规制强度,相较之下,反映每一单位污染治理投资额的相对值指标可以更为合理地反映环境规制强度。因此,本文采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与工业废水排放的比值作为环境规制(hjgz)的指标,该指标反映了各地区为治理每单位环境污染所付出的平均环境成本,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不同。

(3)控制变量。本文选取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外商投资作为控制变量。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无论对产业效率还是产业结构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选取人均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jscx),即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与就业人数的比值作为技术创新的代理变量;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产业水平,也决定了一个地区推动产业升级的需求大小和能力高低,现有文献主要用人均GDP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参考该做法选取各地区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fzsp)的代理变量;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另一方面人力资本能够对技术进步、制度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流程优化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各地区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作为人力资本水平(rlzb)的代理变量,即大专以上人口与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例;外商投资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地区技术进步、改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外商的进入对当地产业结构造成一定冲击,改变当地产业结构,本文选取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地区产值的比例作为外商投资(wstz)的代理变量。

2.2.2 计量模型设定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及对所选取变量的分析,设定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被解释变量cysj为产业升级,核心解释变量hjgz为环境规制强度,控制变量中jscx为技术创新能力,fzsp为经济发展水平,rlzb为人力资本水平,wstz为外商投资水平。

2.2.3 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部分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由于西藏地区数据缺失较多,因此将其剔除,最终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数据确定为2002—2015 年间除西藏、香港、澳门、台湾以外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所有数据基于2002 年进行平减,外汇按当年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后基于2002 年进行平减。变量描述性统计如下,见表1。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全国范围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的计量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实证分析过程应用的软件为Stata12.0,在进行面板回归之前,应对模型形式进行选择,Hausman检验过程的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比随机效应更加有效,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回归方程进行回归,以考察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回归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的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环境规制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从全国层面来看,实施环境规制有利于推进我国进行产业升级的过程,根据我国现实经济状况分析原因如下。

首先,当前我国实施严厉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迫使受规制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从而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率,进而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我国经济在近几十年的高速增长过程当中,完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积累,为进行技术研发、实现技术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这一时期经济的增长依赖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由此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使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环境污染速度,并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质量,政府通过实施严厉的环境规制政策对污染企业的行为进行干预以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的环境规制强度增加了受规制产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产业的利润率,由此催生出依靠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和动力;而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又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受规制产业便会加强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进步的方式改良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从而一方面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向清洁生产的转型,进而满足日益严格的环境标准;另一方面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资源浪费,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使我国经济在环境规制的作用下实现转型升级。

其次,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推动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升级。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差距,因此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促进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来看,对于东部地区,产业转出一方面降低了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等第二次产业以及第三次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并提高产业结构层次,改善了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东部地区节约了被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挤占的生产成本,并将其投入到产品附加值和生产效率较高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或能够促进生产工艺改进、生产流程优化的技术研发,从而提高了东部地区的生产效率。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之东部地区较低,因此中西部地区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侧重必然与东部地区不同,这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基础。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实现“中部崛起”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具体措施,对于产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在技术水平、制度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流程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向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使中西部地区实现技术进步、制度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流程优化等过程,并最终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环境规制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效率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最后,由环境规制造成的社会需求的变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从消费需求来看,随着环保立法的完善、环境执法的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环境污染的曝光,人们的环保意识正逐渐提高,并对消费者偏好造成一定影响,其主要体现在对污染型产品的需求减少而对清洁型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使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而需求结构又影响着企业的市场行为。因此当消费者对污染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小,而对清洁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时,那么生产污染型产品的企业的市场份额会逐渐缩小,而生产清洁型产品的企业的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大,从而改善了产业结构;同时在环境规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资源自发向清洁型产业流动,进而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从投资需求来看,由于环境规制的客体是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的企业,因此环境规制主要增加该类企业的环境成本,对其他类型企业造成的负面作用相对较小。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环境标准,弥补环境成本,谋求更高的经济利润,资本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投资需求会越来越低,转而增加对清洁型产业的投资需求。一般来说,清洁型产业相对于污染密集型产业一般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预示着未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因此对清洁型产业投资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清洁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在长期中对经济效率的提高带来积极作用,促进了产业升级。

控制变量中,技术创新的系数虽然为正值,但是结果极不显著,原因很可能是技术创新成果在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存在一定时滞性,因此对产业升级不具有明显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的产业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可能面临传统产业无法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供持续动力的问题,由此产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为产业升级积累了技术、资本、人才基础,从而为产业升级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人力资本的系数为正值,但结果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为,虽然理论上人力资本可以促进产业升级,但其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并不是直接性的,而会通过科研人员进行技术研发、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等方式间接对产业升级造成影响。外商投资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外商投资也能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因为国外的跨国企业在我国进行投资设厂,往往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将成熟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等运用到国内的生产当中,对当地的产业升级带来积极的影响。

3.2 分地区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的计量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由于政策和区位差异等因素,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无论是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各省份之间还是同一省份不同城市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决定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如果对全国各地区实施无差别的环境规制政策,那么在部分地区可能无法达到环境规制的政策效果,甚至可能与预期结果具有较大差距。基于此,有必要单独对东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的关系进行检验,以考察环境规制在具有不同经济基础的地区的适应性。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具体划分标准如表3 所示。

表3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划分标准

根据上述标准将30 个省级行政区划分为东中西部之后,分别利用三个地区2002—2015 年间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考察我国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在经济基础具有较大差异的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经Hausman 检验,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将东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变量的回归系数从回归结果中单独提取,以便于进行比较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系数如表4 所示。

表4 东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系数的差异

从表4 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的系数都是正的,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环境规制对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皆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显著性方面来看,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是最为明显的,中部地区的回归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不太显著,而西部地区则表明环境规制虽然可能促进了产业升级,但这种可能性并不太高。东中西部地区计量结果的显著不同证明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具有差异性。

从现实经济来看,造成东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作用的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政策倾斜导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使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越来越大的差距,由此也导致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发展水平,具体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则仍在推进工业化进程。

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当中,东部地区具备经济政策优势,因此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且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对较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使其具有中西部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便构成东部地区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当前东部地区所具有的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过程来拉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则为其推动产业升级进程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驱动下,东部地区已将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其产业结构层次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更高,清洁型产业在其经济中占据相对较高的比重。因此当东部地区采取环境规制政策时,一方面,由于该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比重相对较小,因此其本身所受的负面影响较小,更易体现“创新补偿效应”的效果,从而对产业升级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环境规制加强了东部地区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加速了东部地区利用早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要素优势进行产业升级的步伐,因此从回归结果来看,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依然处于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过程当中,因此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等类型的产业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较大。同时,在我国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部地区由于“中部崛起”等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承接了由东部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污染密集型产业,因此环境规制的实施能够对中部地区的产业升级造成相对较大的负面作用。而与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优势,一方面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西部较高,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储备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另一方面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邻,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对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更有吸引力,因此更可能在吸引东部地区生产要素的同时,获取东部地区的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等好处,从而较早实现技术进步、制度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流程优化,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依赖性,以实现产业结构改善和产业效率提高。这在中部地区实施环境规制政策时,表现为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环境规制对中部地区的产业升级过程的负面作用更小,且中部地区对环境规制具有更强的应对能力,能够部分甚至全部弥补环境规制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具有相对较好的物质基础,有更强的能力在环境规制的倒逼作用下尽早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这体现了环境规制对中部地区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

西部地区因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原因,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未受到足够重视,经过长期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最为薄弱,因此其经济在受到冲击时的应对能力最弱,所受影响最大。而且西部地区未能在发展过程中积累足够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其区位方面的劣势又难以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不易获得东部地区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的好处,因此西部地区不具备依靠创新等要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物质基础,其产业升级的实现相对中部地区而言更加依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同时与中部地区类似,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等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承接了由东部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污染密集型产业,且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最为薄弱,因此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污染密集型等产业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较之中部地区更大,因此西部地区实施的环境规制政策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冲击最大,并且对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过程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我国环境规制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实施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这是由环境规制导致的技术进步、产业转移、需求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效果具有很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这是由东中西部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第三,实施环境规制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现实经济状况,有差异地采取具体的环境规制政策,如果不考虑各个地区的经济基础而采取无差异的环境规制措施,可能无法得到预期的政策效果。

环境规制能够通过不同作用机制促进我国产业升级,但其促进作用在不同地区之间具有较大差异,这一结论具有如下启示:第一,在原有环境规制成果的基础上,要积极进行政策改进,不断优化环境规制政策,丰富环境规制手段,以提高环境规制的政策效果,从而发挥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第二,在制定并实施环境规制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有差别地制定最适于当地经济现状的环境规制政策,不能对各地区的环境污染行为采取无差别的规制方式。第三,政府应大力推动发展具有资源消耗低、污染产出小、生产效率高等特点的绿色产业,并采取相应措施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并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将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到经济实践当中,从而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以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的排放。

猜你喜欢

密集型规制产业结构
互联网平台的封禁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控制股东滥用权利规制的司法观察及漏洞填补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密集型呼吸灯灯串设计与实现
专利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
加快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思考
完善地方政府行政作为法律规制的思考
散叶堆积烘烤技术对烤烟综合效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