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20-01-16李金文

中国大学教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同志素质教育思想

李金文

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在近30年时间里以周远清为代表的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践中教育思想的总结和凝练。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

一、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

周远清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初主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作,也开始带领大家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先后主持过多项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逐渐形成了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

1.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充分肯定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绩

周远清主持的“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指出,“在1927—1949年的20多年中……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教育,但在这个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举办了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等新型的高等教育。”[1]他认为,从1949年到1978年,“这个时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全国普通高校598所,在校学生85万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历史上空前发展的新阶段……到2000年中国有普通高校1225所,在校学生719万人,基本上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完整体系。”[2]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他称之“历史上空前发展的新阶段”。又说“只要去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大学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只要不带偏见就会兴奋不已,为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绩感到高兴”[3]!存在决定意识。周远清同志把自己置身于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中,热爱、关心和做强这个事业是贯穿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一个特点。

2.体现了科学性、首创性

从“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到“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再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到“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各重大研究课题,它们之间联系紧密,整体协调且不断深入、拓展。这些课题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时代特征,又重视教育思想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作用[4]。“只注意‘经济拉动,用招了多少学生,消费了多少来考虑问题,教育就会走到误区”[5]。这是周远清同志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教育产业化”的批评。从中可以看出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批判精神。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既适应又引领和批判的精神一起体现了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科学性。周远清同志主持的“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历时三年,先后有200多人参加研究。主要内容有:①国内外宏观背景;②21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③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结构布局;④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⑤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⑥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⑦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6]。该研究成果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织专家鉴定。鉴定意见指出:“本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第一次在宏观层面上对21世纪之初的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综合性的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如此全面、系统、内容丰富、规模巨大的研究,这在国内高等教育研究中是迄今所仅见的。”[7]从研究内容和鉴定意见明显看出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首创性。

3.紧紧依靠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和学生,发挥他们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周远清同志在1993年底主持制定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下简称“21世纪教改计划”),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曾对此批示:“富有远见,意义重大。”1994年启动的“21世纪教改计划”,带动了各省(市、自治区)、各高校纷纷实施教学改革。其申报、立项的过程也是一次较大规模的群众性的自我学习、认真梳理教学实践的过程,是一次有效激发教师、高校干部、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和学生进一步做好教学改革的群众反思的过程。特别是“面向21世纪”的思考,不少人都说,教育部站得高、看得远,是以往的教改少见的。有人做过粗略统计,这次从教育部、省(市、自治区)和各学校的“21世纪教改计划”和其他教改(如“面向21世纪世行贷款教学改革计划”等)立项,参加立项研究的教师人数共有20多万人,约占当时全国高校在校教师人数的1/3。可以看出,“21世纪教改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实施特点是,重在提高对教学改革的认识,重在过程、重在参与,不是为立项而立项,而是通过这个过程不断地由实践—认识—实践地反思,提高教改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周远清同志正是这样依靠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和学生,注意引导他们不断提高认识,更好地发挥他们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可以拓展地看一下,周远清同志主持、推动的许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工作都体现了这种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论。

4.科学地认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以及质量问题上的原则性和预见性

周远清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论述比较多,这也是其高等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王静修教授的《周远清教育格言100条》中,直接关系到人才培養质量的就有46条。20世纪90年代中期,周远清同志就说过:“对我国高等学校来说,如何尽快地、全面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和进程快慢的大问题。”[8]“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质量就是生命线。”[9]可以看出,周远清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抓好培养人才质量就是培育明天的社会生产力;他急切、反复地呼吁各高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周远清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要坚持“规模、质量、效益、结构协调发展”[10]。实践证明,协调发展的思想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回顾周远清同志当年大声疾呼“质量是生命线”是何等坚定、睿智和富有远见。这是来自对历史唯物主义内涵的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1]。周远清同志当年正是这样践行的。

5.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00年10月,周远清同志从教育部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下简称“高教学会”)担任会长。他说,“学会的工作也是一项事业,需要有人去奉献、去探索。”周远清同志对学会工作做到了尽责、尽心和尽力。他釆取了以下几项创造性的举措。

第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与世界同行交流,提高我国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群体自豪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从2001年开始,由高教学会和有关省政府(或省教育厅)联合举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走向世界,促进文化交流与相互借鉴。一大批高校的领导、国内许多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者都十分珍惜这个论坛,认真提交论文。论坛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也受到了国外著名大学校长的重视。第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练好“内功”,抓硕士生教材和博士生论文,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和质量。从2004年起高教学会每年组织评选优秀博士论文,连续8年共评出48篇优秀论文,其中有两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第三,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设立“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分论坛”。截至2012年此分论坛已经举办了8届。周远清同志的创造性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创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局面,赢得了高校、高教研究院(所)的高度赞扬,也引起了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重视。教育部办公厅专文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推动高校究和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老先生对此兴奋地说:“盼这个文件盼了20年!”

周远清同志矢志不移坚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1995年周远清同志就提出,要认真思考“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他经过认真思考,适时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此,他先后发表了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题的文章15篇,还有75篇文章提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周远清同志是首倡并一直全力推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7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和必要性。2008年1月高教学会组织开展了“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该研究项目还被批准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教育重点课题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该项目历时6年多,分13个子课题,参与高校150余所,1500余人参加。该项目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500多篇,首批出版6本书和两本文集。在这一重大课题2014年6月全部结题之前,2012年周远清同志卸任了担任12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一职,但他仍担任课题的顾问。

周远清同志践行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捧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伴随着科学方法的运用,使之工作不断地有创造性的成果。周远清同志几十年如一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化为一种品格和智慧。学如其人,语如其人,文如其人。这也正说明了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论之精神。

二、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特点

1.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性

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这也是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主线。为实现这一目标,其宏观上的顶层设计是,强化国际意识,使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立于世界之林;强化素质意识,使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培养素质更高的人才;强化改革意识,走出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简称“强化三个意识”)[12]。从“中观”来看,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几项工作为例来说明:① 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② 深化教学改革;③ 开展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合格评价、优秀评价和随机评价);④ 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和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⑤ 一直不间断地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等。这几项几乎同时期开展的“中观”工作,是相互联系的。如,“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从指导思想上将三者联系起来。教学改革,抓好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内外实践(验)基地建设等),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五大弊端(专业设置偏窄,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外语水平偏低和人文教育过弱等)[13],也把教学评价(解决“四个投入不足”,确立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加强学校教学基本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文化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可见,这几项“中观”工作是通过教学改革这个核心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以上的每项“中观”工作都有其内涵,这些“内涵”有时会有些小的变化,但这些内涵有三个特点:① 始终围绕着提高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中心;② 都适应、支撑“中观”性的工作;③ 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具有上述三个特点的工作简称为“微观”性的工作。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的旗帜下,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明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宏观顶层设计适应、支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中观”各项工作适应、支撑宏观顶层设计,“微观”支撑“中观”,都适应、支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形成了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发展的特点是:① 既适应、支撑又根据实际情况其内涵有适当变化;②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引导这种协调发展不断地具有创造性和可持续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周远清各个时期高等教育思想的联系性、协调性是其显著特点。

2.源于实践的深层次认识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提高

20世纪90年代初,周远清等人在对高校教学工作的情况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后指出,高校的教学工作存在“四个投入不足”,即校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不足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引起强烈反响。为解决“四个投入不足”的问题,教育部一方面要求各学校正确对待经济社会发展中某些问题对学校的负面影响,主动检查自己学校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另一方面组织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对某些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是:学校定位,培养人才根本任务是否落实,专业(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风建设,教学经费投入,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监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办学特色等。教育部先组织专家评价了一所大学,取得经验后,又评价了8所学校。作为当年专家组的一员,我感受最深的是,通过评价达到了“两提高”的目的。一是引导学校不断提高对教学工作评价的认识,认真做好自评;专家组的现场评价是学校自评工作的继续和补充。引导各学校以评促建,在提高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上取得明显的进步。二是周远清、朱传礼和刘志鹏等领导重视提高专家组成员的工作水平。专家组在评价之前要集中培训,评价过程中注意听取被评学校的反映,每一轮评价工作结束,几位领导与专家组一起作总结。要求专家在工作中做到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地对学校的教学工进行一次国家级的“诊断”。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学工作评价持续了6年,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经验是,将源于实践的深层次认识用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实践主体的认识,确保实践持续进步,体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认识—实践的科学认识论逻辑。

3.寻求事物的根本性质,夯实其理论基础,坚持正确的方向

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周远清同志系统考察了素质教育的最初源头“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劳动者素质,也是我们改革的根本目的”[14]。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素质教育涉及教育人这个根本,涉及大学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15]。厘清素质教育的源头、基础和根本任务,为的是从本质上去深刻、准确地认识素质教育,夯实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经过认真的考察,周远清同志指出,“我们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还有一种东西,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发挥的东西,这个就是素质。”[16]周远清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为题的文章,指出,“素质是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影响,由知识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心理品格”。他还多次谈到,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对于培养人才来说,“培养学生应该说有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在某种意义上,素质的提高更重要。”“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17]爱因斯坦曾说过,大多数人误以为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人格才是。爱因斯坦讲出了人格之于伟大科学家的重要性,周远清同志也有素质的提高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论述,两者在内涵上可谓异曲同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内部联系……本质是一般的、共性的;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18]周远清同志从根本性质上去认识素质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群众澄清某些错误认识。他创造性地提出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将高校的素质教育不断引向广泛和深入[19]。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他在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时,特别强调“强化三个意识”(见前文),其中有“强化素质意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可以看出,周远清同志从素质教育的本质出发,坚持推行素质教育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对其各要素恰当定位、融合,产生新思想

在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中,常常有“……是根本”“……是核心”“……是基础”“……是关键”“……是永恒的主题”“……是主旋律”“……是生命线”,还有“协调”“先导”等。这些表述大多是在推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针对某些问题,对其发展要素的作用予以恰当定位提出来的。如前文(整体与局部协调性)所述,在跨世纪的改革中提出“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从教改实践中对“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教育思想观念改革”这三个要素的关系,用“关键”“核心”和“先导”予以恰当定位。上述经常在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出现的八九个词,其中一个(有时是两三个)都对应一个新概念;这些概念是思想的凝结,是周远清同志等一代人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经深层次、反复思考而凝练出来的新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往往是若干新概念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是一种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历史过程相一致的形成性思想。这些思想观念的创新,在高校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于浅显中蕴含真知,于晓畅中透着灼见。

5.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认识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的创造性

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是科学思维的结果。“思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接受和贮存、加工的过程,是以感觉、知觉和记忆等心理过程为基础的。”[20]可以看出,对感知的信息进行传递、加工是思维过程的重要环节。思想是思维的结果。“科学的思维活动是指运用正确的方法对感知进行加工的过程。”[21]那么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孙伟平研究员在《价值论与哲学的实质性“变革”》一文中谈到马克思哲学革命时说,“变革思维的视野和方式,从客体的直观性思维转变为实践性主体性的关系性思维。”[22]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正是这种实践性主体性的关系性思维的结果。① 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有丰厚的实践基础;② 该思想是集中了几十年践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力军思维的结晶,思维的视野广泛;③ 众多人数组成的主体其思维相互影响、融合发展。以上三点说明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是科学思维活动的结果。

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提出“思维科学新领域”。他把思维科学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他认为“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是智慧的源泉”[23]。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中,多处体现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如20世纪90年代初周远清、朱传礼和刘志鹏等人在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提醒教学工作存在“滑坡”的三种情况:① 有的学校已经“滑坡”;② 有的正在“滑坡”;③ 也有的有明显的“滑坡”趋势。这个“滑坡”的分析使人们头脑里立即有一种景象——一辆吃力爬坡的车在下滑,这当然是形象思维。分析“滑坡”的直接原因是“四个投入不足”。这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分析得出的,这是逻辑思维。周远清同志等人釆取的办法是,一方面引导学校克服社会上的负面思想的干扰,端正办学思想,重视教学基本建设;另一方面派出专家组深入少部分学校现场考察教学工作,创造性地应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推动工作,这就是1994年秋开始的工科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的背景。教学工作评价在高校产生持久、良好的影响。2006年,笔者在辽宁省高校新增专业评估专家组,对几所学校的新增专业的教学工作进行现场考察。参观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时,指导实验的教师反映,教学工作评价使他们更新了设备,否则他们也开不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还有教师反映,教育部开展教学评价很有创造性,现在对新增专业的现场考察也和教育部的教学工作评价很相似啊!笔者从2002年到2007年每年一次参加辽宁省高校新增专业评估,亲身体会到教育部当年开展的教学工作评价的开创性:立足实践,方法科学,思想丰富,影响深远。

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象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精神崛起。周远清高等教育思想饱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岁月总是催人老,唯有智慧留芳华。

参考文献:

[1][2][3][6][7][8][9][13][17][19] 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36,136,21,137,137,274,275,125,69,118.

[4][5][12][14][15][16] 王静修.周远清教育格言100条[OL]. 中国高教研究,Http://editor.cahe.edu.cn.

[10] 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06.

[11] 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2).

[18]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0] 查有梁.系統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74.

[21] 尹汉宁.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思考[N].光明日报,2016-04-12.

[22] 孙伟平.价值论与哲学的实质性“变革”[N].光明日报,2014-10-22.

[23] 刘助柏等.知识创新思维方法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83.

[责任编辑:杨裕南]

猜你喜欢

同志素质教育思想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FOR YOU, O DEMOCRACY
向雷锋同志学习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阿吾(一首)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