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迷雾见月明
2020-01-16王亚琳
王亚琳
詩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内容包罗万象,技法多种多样。像笼着轻纱的梦,朦胧虚幻;像云雾缭绕的山峰,变化万千;像云天的明月,遥不可及。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现今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难度。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让诗歌褪去神秘色彩,显露出真实姿态。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科的学与考是脱离的,他们很难在课文中找到试卷的答案,这导致了学生不重视课本学习。如何打通课本内容与考试的通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是教师的当务之急。就诗歌教学而言,很多老师在试卷命题时往往挖空心思去课外寻求资料,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很好的资源。倪文锦教授也认为可以通过阅读具有某中关联的多个文本,并进行整合,拓展与比较,读懂“一类文本”,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是分以下几步做的:
一、打破模块,套讲必修选修
我们选用的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诗歌模块是这样安排的:必修一选入四篇诗歌,必修二选入七篇诗歌,必修三选入八篇诗歌,必修四也有八篇。必修五没有诗歌部分。共入选诗歌二十七首,其中现代诗词有四首,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的。绝大多数学校选修的教材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书中“诗歌之部”共有三个单元,单元学习目标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每单元都重点阐述鉴赏诗歌的一种或两种方法,可以看出选修教材是按照诗鉴赏的认知规律编写的,所选的篇目也都是名篇佳作,能很好的体现每单元的鉴赏方法。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优良课内教材资源呢?
在我们学习过程中,一般是先学习必修教材,后学习选修教材,其实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因为必修教材是按照诗歌发展的时间脉络编排的,选修教材是按照鉴赏的认知规律编排的,如果先学完各个时期的诗歌的代表作品,再去学鉴赏诗歌的方法,显然不如将两条线结合起来更科学。况且讲选修教材的时候己经是高二下学期,即将进入高三的复习阶段,此时再讲鉴赏诗歌的方法显然为时己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要求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必修和选修课程,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我认为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将必修选修结合起来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笔者尝试这样来安排:
进行必修一《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等现代诗词的教学时,先给学生印发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单元知识,意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在必修教材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再结合选修教材中的《山居秋暝》、《长恨歌》来巩固、强化教学效果。
进行必修二《秋兴八首(其一)》、《雨霖铃》的诗歌教学时,结合选修教材“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个单元知识,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情景关系,掌握相应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意境。同样在必修教材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再利用选修教材中该单元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旅夜书怀》来巩固强化。
进行必修四《醉花阴》、《声声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歌教学时,结合选修教材“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知识,使学生掌握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的方法。再利用选修教材中该单元的《虞美人》、《将进酒》来现固、强化教学效果。
在课时分配方面,因为课时少,我选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诵读选修教材相关课文,宏观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整合教材,打破模块,优化利用教学资源,既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让学生学练结合,建立了清晰的知识体系。
二、强化专题教学
在整合教材,打破模块的基础上,我还强化专题教学。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层级,给学生进行阶段性专题教学。一月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并进行综合练习。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答题规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诗歌鉴赏能力的基础上,专题教学也是一种节约课时、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方式。据此,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设置了四个诗歌专题教学内容:“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思想情感”。
掀起了诗歌盖头,我们就会发现它不只是朦胧虚幻,还有梦的轻盈美妙:也不只是神秘叵测,还有山的巍峨清秀;它也不只是遥不可及,还有月的清新婉约。“千淘万流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虽然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牢牢把握住教学的根本,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诗歌教学应立足传统教学,继往开来,大胆创新,有效的打破教材体制,优化整合教学资源,从而形成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