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研究

2020-01-16刘晓霞谭晓兰

文化软实力 2020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

刘晓霞 谭晓兰

[提要]新时代,高校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探究“三全育人”视域下培养青年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仪式化教育“文化场”,厘清主题仪式在厚植青年愛国主义情怀的理性之“真”情、德性之“善”志、人性之“美”行的文化本质;通过仪课动情、仪典激情、仪景生情、仪网传情、仪礼涵情五维“仪式共情”文化表达,唤醒青年群体的社会情感和集体记忆,弘扬和渲染爱国主义精神,使青年人的爱国“情、志、行”成为新常态并有所获得,为广大青年坚定信仰、涵养情志发挥凝魂聚气、提质增效的正效应。

[关键词]爱国主义;仪式教育;文化本质;共情表达

[作者简介]刘晓霞: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共情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谭晓兰:衡阳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与审核评估办公室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评估与管理。

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朴素的情感,是融于我们血脉中的精神脊梁,是每一个公民所应持有的基本德性和中心立场。运用仪式文化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更是教育必须提供的一堂人生必修课。近年来,“乱港暴徒”“精日”“美分”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日趋活跃,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当下着力培养青年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已刻不容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注重运用仪式礼仪,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中国乃礼仪之邦,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色和文明基因,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通过“礼”的印记和“节”的庆典,强化民众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感。作为文化样态存在的主题仪式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一直彰显着教化人民和宣示价值观的共情激励效能。新时代高校要充分发挥好仪式主题教育的整合、凝聚、渲染与认同功用,探究“三全育人”视域下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仪式文化本质,通过五维“仪式共情”的文化表达,唤醒青年群体的社会情感和集体记忆,让爱国主义情感与年轻心灵同律动并产生共鸣,使青年人的爱国“情、志、行”成为新常态并有所获得,为广大青年坚定信仰、涵养情志发挥凝魂聚气、提质增效的正效应。

一 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仪式文化本质

仪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性活动,也是一种内源性文化表征,它是由一系列具象化行为操演聚合而成的动态符号系统。在文化价值多元和集体记忆淡化的当下,仪式主题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延伸和表达。厚植青年爱国情怀的主题仪式“经由情感的重复印染到个人信仰的渐生形成,是一种对于某一信念的秉承与坚守”,体现着人们在文化共情(参与-共赏-认同-获得)渲染转化过程中对“真、善、美”的至上追求。

(一)仪式文化厚植的爱国情是理性之“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国情是我国赓续千载的优秀品质与精神标识,是历经世代演变而存留于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主题教育仪式的“亲身在场”与“共享情感”不仅为青年提供了即时高效的文化语境,还赋予其表达行为的高度交互性和礼仪化介质,更易于唤起青年群体的情感共振,逐渐成为青年人参与情感互动进而派生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三全育人仪式“文化场”中要讲清、讲透、讲明爱国情,引导青年在共情文化交流中识真理、守情理、明事理,这既是时代之托,也是教育之责。

1.识真理。“真”即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之“真”指符合我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规律,对仪式化爱国本质及其共情应用与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和反映。“真”是仪式共情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仪式不仅要增强青年对故土家园、父老乡亲、民族文化血脉相连的文化情结,还要使其明白爱国之“真”情是个人在接受仪式教育基础上,经过理性思考后在内心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诚挚热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主题教育仪式的现实表达,能够引导青年的情感转向和信仰渐生,并进一步思考爱国之“真”理是什么;仪式庆典上演讲的慷慨激昂、国旗下宣誓的庄重肃穆、日常仪礼中的涵化认同、纪念日展演的崇敬明志、清明节祭扫的悠远追思,让青年人在仪式教育的理性辨别与分析下,逐渐深刻认识到,“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这些仪式文化昭示着青年人只有弄懂爱国之真理,爱国之情才能恒久不变。

2.守情理。“情”即爱国情,要从文化的角度阐释好仪式的爱国情理。即以文化的方式回答好“为什么爱国”,爱国主义何以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就是人们不运用任何技术程序,而求助于神秘物质或力量的信仰的规定性正式行为。”这种“神秘”的信仰的规定性即我们民族特有的谓之“国魂”的爱国主义,仪式文化展示的就是通过千百年不断教化而浸入我们血脉,深植于心田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习惯和精神气质;这种爱国情怀的仪式表达会产生一种感染效应,能够使参与者的情绪得到激发,是青年爱国情感持久热烈的内在依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仪式过程所营造的特定文化情境,展示了从古至今基于中华民族独有的地理环境、血缘纽带、家国一体特质而形成的爱国情感传承;展示了个人与祖国紧紧相依的和谐关系;展示了爱国情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力量,是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支撑,也是历经千年教化而融于民族基因中的象征符号,更是青年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皈依。

3.明事理。“事”即做事,明事理就是明白做事的道理,是从文化的视角厘清“怎么样爱国”。格尔茨把仪式称为“‘文化表演‘象征符号合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世界观,即他们所认为事物真正存在方式的图景。”作为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载体的仪式文化,就是要演绎好中华传统文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与担当。以重大纪念活动或特定文化展演的仪式共情,彰显中华民族历经器物之变、制度之变的艰难探索;渲染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演化传播、将救亡图存重心放到文化革新之上的奋斗经历;展示新时代中国人勇于创新的高尚情操、自强不息的筑梦历程。借助仪式的周期性重复形式,潜入心灵的仪式文化传播意识形态、推进价值认同和行为塑造,会成为进一步激励青年拼搏奋进的文化动力。在情与理的审思与判断中,青年被不断赋予民族共同体的力量,而爱国主义的光荣历史、爱国样态表达和仪式共情表征,这些都引导他们巩固国家观念、凝聚价值共识和涵化身份认同,努力把拼搏奋进的青春小我融入祖国复兴的家国大我之中,以青春梦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仪式文化涵育的强国志是德性之“善”志

爱国不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炽热情感,还是一种以情感为起点生发出来的强烈的志向和坚定的意志。作为文化样态的仪式,不仅承载着激发爱国“真”情的责任,也担负着引领青年追求报国“善”志的人生信念。这种“志”不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实现,而是致力于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种弘毅立志、心怀家国的大“善”之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爱国主义仪式实际上是德育中的受教主体对仪式文化中传递的信息进行反应、选择、理解、整合、内化到外化的向“善”、养“志”、立“信”的过程。

1.向善德。“善”即善的品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千百年来“善”一直是人们心中的至上追求,正如《国语》中云:“善,德之建也”。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无论是其承载的爱国情感,还是强国志向,实际上都是一种人生大德,内蕴着至善的人生追求。而“善”作为仪式礼仪的价值尺度,既不同于“真”的客观必然性指向,也不同于“美”的主体价值性考量,指向的是人德行的必然性,是教育主体受到感染后的内源性选择。因此,我们可以说至善是爱国主义仪式的崇高价值追求。爱国主义仪式要立足当前青年的思想实际、心理诉求、价值追求,在具体的安排和程序设计上,努力展示出爱国是以“善”德文化力量来感召人、影响人,是基于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的有机统一。《曾国藩家书》中有言: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仪式在引导青年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必须强调以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社会价值为前提,在反复多次的仪式熏陶和感染下,不断提升人生的价值追求,向着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迈进,不断获得精神与道德上的满足。

2.养志德。“志”即是志向、志气、意志,是指通过仪式的持续情感烘托所引发的、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强国并为之奋斗的远大志向和坚定意志。中华文化历来重视激发国人的“志”德,特别强调做人要有恒“志”,古人有言: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上》)坚定的强国意志是连接爱国情与行的中间环节,弘毅立志也是一种强大的爱国之力。仪式作为蕴含人们深邃价值期许和情感依托的教育载体,通过其符号构建起神圣的象征之林以及规范化的重复操演,将其承载的家国观念、政治理念不断以程式化的方式感染、激励青年,这种价值判断能影响、引领青年的人生航向,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为人生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而不是片面追求自我利益的满足。在周期性重复的仪式引导中,要以穿越历史时空的回溯与叙事,展现各个时代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追求真理,在苦难中不断培养、砥砺、坚定强国之志的心路歷程和思想改造过程,激励新时代青年勇于担当、不畏难险、艰苦奋斗,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迎难而上,做坚强的奋斗者。

3.立信德。“信”即信念,是指在一定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爱国主题仪式中的“信”,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也是人生之大德。它与爱国主义的“情”与“志”一样,属于人的一种心理态势,是指仪式能够通过持续的情感烘托、渲染与价值内化,使青年对爱国情怀形成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并上升到理性的信念信仰层次。涂尔干指出:“仪式是为维护信仰的生命力服务的,而且它仅仅为此服务,仪式必须保证信仰不能从记忆中抹去,必须使集体意识最本质的要素得到复苏。”仪式可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具象与理想的操演及表现形式,让青年置身特定的历史叙事和故事场景中,共享往事、再现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感知,对历史责任的体悟,触摸并感受历史人物、时代先锋、重大事件中蕴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传递的政治价值。通情才能达理,唯真方能立信。通过规范行为的操演,象征符号的运用,共情文化的传播,在既有信仰内注入新元素,让青年获得仪式所赋予的精神锻造和洗礼,并将“正向认知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生活层面,使内化的信仰融入多方面的行为中。”

(三)仪式文化渲染的报国行是人性之“美”行

报国行是青年爱国“真”情、强国“善”志的实践表达,是爱国情怀的外化,也是归宿,更是仪式文化教育的最高目标。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导引、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传递的价值观不仅能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这种“行”不是一时兴起的率性而为,而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行为选择;这种“行”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气息,是对人性之美的生动诠释。其内在地包含着对美的明辨,对爱国实践的甘之如饴,对做崇义尚公之人的向往与追求。

1.知美。“美”与丑相对立,意指人性之内在美。知“美”是指个人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受其作用、影响和刺激时产生愉悦、满足等美好感觉,并通过反思寻找美感产生的原因,进而不断追求并适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的过程。“美”内含着人在求真至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和谐境界,能够唤起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重“仪”讲“礼”、明“德”知“美”,更是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仪式的价值诉求。仪式文化不仅要体现出仪式共情的教育之美,更要体现出仪式内涵的人性美对于个人生命成长发展、社会和谐美好的至关重要性。爱国主义仪式要立足仪式文化属性和美育的基本内核,围绕其要表达的象征性意涵,选择、设计、运用好时空、语言、声音、色彩、服饰等象征符号和仪式元素,全方位刺激青年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使他们受到仪式活动美的影响和熏陶,并深刻认识到热爱祖国不只是朴素的感情依托,更是唯美的行为耦合。青年人在情感共鸣的意境中产生共同的审美体验,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并自觉地以仪式中的具象为榜样,不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及价值认同,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

2.乐行。“行”意指践行、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中华民族是乐行、善行、笃行之民族,从王夫之“行先知后”到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实干兴邦”,循着历史的足迹,我们看到重视“行”是中华民族的鲜明底色。“行”也是爱国情、强国志的落脚点和归宿,更是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中最重要的任务和环节。仪式要充分运用各种象征性元素,或惊涛拍岸,或春风化雨,气势恢宏地展现中华民族是有伟大奋斗精神的民族,“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激发青年在奋斗中担当起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投身强国伟业。知先行后,仪式不仅要引领青年知“行”,还要导“行”,要引导青年“辨别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或更好的报国行为。”仪式文化就是要抓住导“行”这一主题,以多种文化样态和形式的嵌入,展示血与火的考验是报国,外交场上的针锋相对是报国,平凡人的兢兢业业也是报国。同理,新时代青年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尽好自己应尽的责,珍惜韶华,努力学习,完善自我也具有报国的属性。避免一味地拔高或简单化报国行为。

3.尚公。“公”是指集体,相对于“私”而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通常用来表示群体、整体。“尚公”是中国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其内含着国家、民族、公众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及重社会责任、克己奉公、主动担当的观念。作为一种利他精神及浩然正气,其影响并培育了无数以利天下苍生为己任,追求济世安民的仁人志士。“尚公”是仪式礼仪的最高追求,也是人性之美的充分展现。仪式蕴含的人性之“美”行,不仅意指青年将强国之政治信仰付诸实践,融入自身的行为,还包括将其中内蕴的以集体利益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先的“尚公”理想人格化成自身行为的基本准则,并养成行为习惯,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作为仪式,在整体的流程和设计上,在象征意义符号的运用上,在行为方式的表现上,可采用较为直观的叙事形式进行跨时空虚拟沟通,讴歌“尚公”的榜样,展现理想人格的时代魅力,并通过周期性的反复演练,渗透青年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不知不觉中整合、规范、塑造青年的行为模式,使之成为一种行为准则,使青年在想事、遇事、做事时能够先人后己、先公后私,从而远离“精致利己主义”的窠臼。

新时代爱国主义仪式作为传递爱国精神、厚植爱国情怀的文化场域和实践载体,其本质规定是由“真”情感触、“善”志感召、“美”行感化耦合而成的一个有机体。理性之“真”情乃哲学之真,是认识上的善、思想上的美;传授爱国真知是仪式文化育人的逻辑起点,也是爱国主义仪式合规律性的体现。德性之“善”志乃道德之善,是价值上的真、信仰上的美;激发强国志向是仪式文化育人的核心诉求,也是爱国主义仪式合价值性的呈现。人性之“美”行乃人格之美,是情感上的真、品行上的善;倡导报国行为是仪式文化育人的终极指向,也是爱国主义仪式合目的性的表现。真情、善志、美行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统一于爱国主义仪式教育的动态结构发展过程中。

二 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仪式共情表达

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仪式化教育是“在学校这一特定场域中,由学校主导并针对青年群体专门设计与开展的含有教育意蕴的一系列规范化仪式活动。”高校通过仪课动情、仪典激情、仪景生情、仪网传情、仪礼涵情五维仪式文化表达,再现仪式共情语境和重构国家象征符号,探索和植入创新性文化逻辑,弘扬和渲染爱国主义精神;于潜移默化中反复触动青年的仪式感,让爱国主义情感与年轻心灵同律动并产生共鸣,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释放爱国热情,逐渐萌发个人的爱国情怀与信仰,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仪课动情:厚植爱国情怀的仪式课程化表达

要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也要强化课堂教学的重要职责和教育功能,课程教育是青年获取知识、提升素养与情怀的主要途径。而仪式教育的课程化,是指在系统讲授专业知识时,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将仪式文化融入其中,辅之营造隆重、庄严、神圣的气氛,以强烈的感染力激发青年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感同身受的体验中主动进行角色再塑,在集体情绪体验中增强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坚定报国行,这是基于仪式文化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从这一角度来说,可通过在思政课、专业课、选修课中融入仪式内容,耳濡目染达到仪课明情、生情、动情的目的。一是思政課上宣讲。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特色和本质彰显。要在思政课中宣讲仪式内容以达到让青年生情、动情的目的,就要结合教学内容系统设计,有针对性地将仪式文化的内容融入思政课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挖掘各类仪式的文化内涵,将课程内容与仪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及现实意义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运用多媒体对其进行立体、形象、生动展示,让青年在感受仪式文化魅力的同时自觉生发出对伟大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同时,要着力推进仪式文化蕴含的价值观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耦合。如传统节庆仪式文化蕴含着精忠报国、仁爱孝悌、勤勉奉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价值观,这些传统美德和人生智慧与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和教育使命有许多相契合的地方,将二者结合,能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二是专业课中渗透。从现实来看,无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担当时代的光荣使命,专业知识都为青年提供了最重要的人生支撑。作为立身兴业的根本,学生对专业课也更加重视,因此也要着力推进仪式文化蕴含的价值观与专业课教学目标的耦合。在专业课中进行渗透要做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对能渗透仪式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精心设计和准备,使理论与内容相契合,内容与形式相吻合。发挥好专业课的育人作用,切忌生搬硬套。如外语类课程中涉及文化内容时,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中外文化比较的内容,引发学生关注,在授课时将传承几千年的充满中华文化特色的生活仪式、节庆仪式作为案例,让青年在感受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进而提升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三是选修课中融入。选修课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其侧重点是给予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利,将仪式文化融入选修课中,能进一步夯实青年爱国情怀的思想基础。“学校仪式的‘符号象征属性,使其在储存文化记忆、培植文化认同以及促进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区别于正式课程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将仪式文化内容融入特定选修课程,如学生素养提升课、音乐鉴赏课等,既能彰显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又能体现教育多元化的育人理念;另一方面可开设仪式文化选修课。这种直接的授课方式,不需要与其他内容融合掺杂,实际效果可能更好,也更容易开展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仪式共情教育。

(二)仪典激情:厚植爱国情怀的仪式庆典化表达

仪式典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为唤起和表达某种集体记忆或情感而借助一定符号、象征、事物等形成的特定的时空交互体系,是一种“伴随不同状况、地点、社会地位之于年龄改变而举行的仪式。”要认真做好仪式典礼的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工作,“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作为形塑青年爱国情怀的“记忆之场”,真正发挥仪式共情的激励作用。一是不断丰富仪典内涵。仪式典礼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因其承载着人们鲜活的情感体验而成为集体记忆的重要场域。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一些仪式典礼常常带有表演的意味,淡化了严肃、神圣、庄严的仪式氛围,还有一些仪式典礼出现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现象,因此重视其内涵、丰富其内涵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仪典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如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是为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祭孔仪式是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作为高校,要根据不同仪典涵盖和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系统设计,使相关要素环节、活动场景、表达方式契合仪典的文化内涵和青年的心理特点与精神需求。同时,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当前实际,不断对传统仪式文化中可借鉴的内容及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仪式典礼既蕴含传统文化精髓,又充满现代文化气息,使参与者置身其中,能体验穿越古今的文化记忆,感受盈满心怀的我的“祖国”。二是精心设计仪典过程。仪典的整个过程承载着激发人的爱国情感、帮助人们抒发和安放情感、不断增强人们的强国志向及引导人们践履报国行的重要功能。若要将此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从仪式典礼活动开始计划到准备、设计及实施等各环节,都要充分彰显教育的主旨内容,并充分借助承载历史记忆或意义的语言、符号、音乐、象征性事物等形式,使参与者置身庄严神圣的“共情”情境之中,内心的爱国情感被不断从记忆中唤起,并作为一种持续情感体验保持在记忆之场中。如国家重大纪念日举行的阅兵仪式、向烈士敬献花篮仪式等,正是通过隆重庄严的仪式过程,向青年们展示不怕牺牲、勇于斗争、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怀,传达了明确的价值导向,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形成了坚定的爱国主义信仰。三是激发青年参与热情。青年的情绪情感激发出来与否,关系着其能否具有强国志及报国行,所以若要青年有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新时代青年的思想特点和心理期待,掌握目前青年对仪典活动的看法和感受,知道他们期盼什么样的仪式活动,如何设计才能紧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深深的触动感。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规范引导,注重内涵,突出特色,主题明确,形成形式隆重庄严、流程简洁清晰、情境渲染到位的仪典氛围,使师生不知不觉融入仪式典礼这一特殊情感空间,在此集体记忆场域中感受到爱国之情盈满心怀并不断升华、转化为坚定的报国志向与报国行为。

(三)仪景生情:厚植爱国情怀的仪式景观化表达

爱国主义情感或记忆的唤起需要借助各种象征性符号,而“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如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故居遗址、各式校园景观等,它们承载着不同时期、领域、主题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资源,使身处这一空间的人共同体验爱国主义记忆,升华爱国主义情感,产生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我们要建设、利用好这些景观,使之服务于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景观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校外观景。全国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传承几千年的中华儿女心怀家国、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是加强青年爱国情怀教育、砥砺强国之志的重要场所。当青年身处这样一个充满具象性、想象性与体验性的特定时空中,感受着真实的此情此景、聆听着生动感人的讲解、观摩着恰当运用的象征性符号,会深刻体验到爱国的情感不断被唤起,反复涤荡于心间并不断被强化,慢慢融于血脉中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如位于井冈山的曾志同志墓是井冈山红色教育不可或缺的景观之一,当青年们站在简陋的石头墓碑旁,聆听曾志同志舍小家顾大家、叱咤风云为革命、为人民奋斗一生的光辉事迹,特别是他生命最后一刻还为他人着想: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身处其间的青年无不为之动容,这一刻,一个小小的墓碑代表的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它将超越生命和时空的情感与信念融于青年心中,并内化为青年的责任和担当。二是校园筑景。校园中的各种雕塑、碑刻、场所、建筑等景观具有独特的历史性、标志性、价值感,作为学校符号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记忆,肩负着育人的神圣职责,其通过“运用隐喻、暗示、联想等方式引发青年思考,启发青年的想象力,”潜移默化中影响、感染、激励青年。作为高校,要重视特色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与布置,提升内涵、突出主题,创新形式,增强感染力,既要有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又要有面向未来的激情与自信;既能让人感同身受,又能引人深思。青年人每天沉浸其中,伴随着学校定期借助这些景观举行的各种纪念仪式,不知不觉中将受到影响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集体记忆的传承和构建。三是学生布景。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不应仅处于被动地位,更应发挥出主体能动作用。高校以仪式、景观为载体强化青年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时,应重视激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引导他们参与景观设计及场景装饰等环节。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青年们会不断想出新点子、提出新思路,使仪式活动或景观设计充满鲜活的时代张力、吸引力和向心力。全身心沉浸在设计或布置的场域和时空中,青年人也会深入理解仪式文化的内涵及作用,感受到不断重复的我与“祖国”的血脉相连,体验到强烈的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会油然而生。

(四)仪网传情:厚植爱国情怀的仪式数字化表达

当代青年是网络的原住民,网络于他们而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是他们与社会联结、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通道。因此,强化网络空间中的价值引领势在必行。爱国主义的仪式教育也要顺势而为,开辟网络新平台,建构生动鲜活、新颖别致的网络空间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切实提高青年的关注度、点击率,使青年在参与互动中不断升华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一是网媒传情。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已成为当代青年的第一信息源。因此,社会和高校在发挥传统媒体对各种爱国主义仪式进行宣传报道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数字媒体这一重要阵地,依托数据化的网络新媒体、自媒体、大众化媒体等平台,“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以各种方式对爱国主义教育仪式进行全方位、全天候铺天盖地式的宣传,既要“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又要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使生活于网络中的青年时刻共享爱国主义仪式场域的情感共鸣,随时随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要千方百计引导青年参与点赞、评论或转发等,不断扩大互动参与面,拓展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感召力,于潜移默化中点燃青年爱国热情,提升仪式教育的效果。二是微网共享。互联网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各种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互联网传播平台,要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展示富有时代气息、生动震撼的爱国主义仪式活动,通过多角度立体呈现,形成网上全方位宣传矩阵,切实增强青年的在场感和体验感,使其在身临其境中认可仪式所传播的理念和价值观。如今年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互联网平台与电视同步直播并设专栏予以报道,这既扩大了仪式传播范围,又使广大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全网直播国家勋章获得者在国宾护卫队护卫下前往人民大会堂的场面,整个过程庄严、隆重、有温度,直击内心,网上反响热烈,关注度高,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三是在线研学。一方面,互联网为广大青年在虚拟空间主动进行自我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制作、传播爱国主义仪式活动、表达爱国情感的越来越多,多次掀起网络爱国主义热潮。如“带着国旗去旅行”“祖国,我想对你说”等爱国主义网络仪式表达,使青年们在亲自参与、亲身体验中实现了自我教育。另一方面,网络爱国主义仪式教育要不断进行内容创优、形式创新。互联网上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具有实时交互功能的教育模式对青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就要求爱国主义仪式教育内容上既要富有时代气息又要接地气,形式上要契合青年的接受心理,如春风化雨,逐渐浸润青年的心田。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的“爱国style”图片的传播、“请给我一面国旗@微信官方”“这盛世,如您所愿”等就引发了广泛的共鸣,起到了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坚定信念的作用。

(五)仪礼涵情:厚植爱国情怀的仪式日常化表达

仪式礼仪是人类生活的独特表达,对于强化民族和国家认同、传播价值观、促进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正如维克多·特纳所言:“仪式能够在最深的层次揭示价值之所在……人们在仪式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是他们最为之感动的东西。”而校园中各种日常仪式礼仪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助于涵育青年责任意识、强化集体观念和国家意识,激发爱国热情。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载体和契机,发挥校园仪式礼仪的教化作用,使广大青年浸润在充满仪式礼仪的氛围中,逐渐养成谦谦君子人格,心怀家国、主动担当、砥砺奋斗。一是学习生活体悟。中华民族重“仪”讲“礼”的优良传统传承至今依旧熠熠生辉,并且早已融入学校生活,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是培育谦逊仁爱、自信有礼的中国青年的重要力量。“仪式上展示的一切,也渗透在非仪式性行为和心理中,仪式能够把价值和意义赋予操演者的全部生活。”今天,我们在青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能看见中华礼仪文化的身影,如课堂上师生间的起立问好、生活中遇到教师问好、遇见同学礼貌打招呼、同學交往谦虚有礼、诚信待人等,都是对中华传统尊师礼、上课礼、蒙童礼等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青年每天沉浸其中,不断体验、感悟、升华,潜移默化中会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和自信,从而重视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进一步增强对集体的归属感、责任感。二是校园活动践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陶冶广大青年情操、提升素质、塑造人格等具有重要作用,有代表性的校园活动有校庆、入团和入党宣誓、“先优模”的表彰奖励等仪式活动,作为校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校园活动为青年提供了一个集体情感激发的实践场域,集体体验了仪式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如校庆活动是建校周年纪念日学校举行的重大庆典活动,也是展示学校历史记忆、文化传承的实践仪式。校庆将广大校友、师生凝聚在一个特定的集体记忆之场中,在集体的回忆中相互影响,进行自我意识的重新整合;在集体欢腾中共同体验、感悟学校的历史文化、核心价值、成绩成就,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形中深化了他们对学校的认同和热爱,爱国主义情感也不断被唤起、强化、内化。三是日常管理激励。校园中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礼仪除了重视日常涵化以外,还应建立刚性的约束规范机制,实现刚柔相济,相得益彰。这种制度约束是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于青年学生中存在的不重视校园日常仪礼,或者是消极应对等现象,制度的刚性要求可让青年在“不得不”中逐渐习惯仪式化的生活。高校可依据国家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要求,制定校园日常仪礼管理制度,让青年学生明确了解在校园内应该遵守并践行哪些仪式礼仪,辅之以经常性的督促检查、通报等确保制度落地落实,这种外在约束方式会让青年逐渐认识到校园日常礼仪对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端正态度,增强自觉性,主动按照要求校正自身的不规范行为,并通过行为的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总之,新时代提升青年爱国主义仪式教育的运行机理和效力保障,既要全面把握仪式发生的文化逻辑,还应深入分析仪式共情的应用系统,通过情境烘托、规范操演、记忆联结的持续性现实表达,引导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使得仪式成为充满象征和隐喻的有意义载体。新时代运用好课程化、庆典化、景观化、数字化、日常化的五维仪式文化共情力,把控好爱国主义仪式的时效度、信效度、环效度、测效度等质效量度的设计优化,构建起爱国主义教育的象征之林和神圣场域,是涵育青年爱国“情、志、行”的仪式感得以生成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
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升中小学生民族自豪感
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建构方法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蕴与践行
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真情
浅析新时代爱国主义需要处理的几种关系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爱国主义教育从来就没有“小题大做”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贯彻理性的教育原则
爱国主义教育与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