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条件和路径分析

2020-01-16贾振领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

贾振领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一、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内涵及其提升的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很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早在周王朝,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就强调要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书的培养指的就是人文素质。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是指通过各种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进而深化和固化人文精神,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系统教育活动[1]3。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促进社会进步,也能扰乱、阻碍、破坏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此,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呼吁:“科学与人文,融则利,离则害。”[2]对于人文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谈到,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3]“努力做一个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4]“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5]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愈加重要,“人文素质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这已经逐步成为学界的共识。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也必须成为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6]。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面临环境分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取得的成就

不断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有人们对高等教育进一步完善的深刻反思与不断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当代的不断重提,既缘于经济发展后人文关怀的兴起,又有教育体系自我改革和自我完善的动因。”[1]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增长,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高等教育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专业教育,因而需要在组织层面、教育体制层面、思想理念层面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组织建设不断完善。人文素质也可以称为文化素质。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五十余所高校中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试点工作,并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该试点工作在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方式方法上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教育经验。199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并组织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针对职业教育,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成立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通知》。国家不断加强宏观指导与统筹管理,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与制度保障。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拓展教育方法途径,深化教育教学研究。

2.素质教育逐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化促进了教育思想解放与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思想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4]我国“素质教育”的思想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自该理念提出以来,教育界就对“素质教育”展开了热烈、广泛的讨论,其思想理念也渐渐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我国的素质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人们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更为深入全面的思考与研究,素质教育思想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素质教育促使人们对教育本身进行深刻的反思,从教育评价来说,人们不再仅用考试分数来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而是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与个体差异性,用发展的眼光,从生理、心理、文化等全面综合的角度来看待。对孩子的成长成才,素质教育理念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开放的思维,更广阔的视角,更全面的维度。

3.学分制改革持续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学生素质培养的方方面面,其中,学分制的推行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破除了体制上的障碍。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意见》指出:“完善学分制,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学分制的推行,不仅是一项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更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理念的革新。“因为学分制的实施符合人才全面发展的成才规律、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以及调动教与学两方面主观能动性的规律,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7]学分制的施行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供给。在具体课程的开发上,学分制能够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创造性地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大学生培养的角度,学分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4.传统文化焕发活力。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广泛的现实基础,是炎黄子孙永远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焕发活力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回归。近年来,传统文化复兴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点,普通大众也有切身感受。国学教育受到重视,显示出它固有的魅力。古建筑得到修复或重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风俗、礼仪、服饰、器物、饮食等重回人们的视野,逐渐融为现代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就影视节目来说,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节目《百家讲坛》,曾伴随着新千年的到来火遍了大江南北。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传统饮食方式展现人文关怀,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批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节目也引起国人广泛关注,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网络电视节目,一度保持了极高的收视率与关注度。考察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可以发现,撇开技术层面的因素,节目创作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面临的挑战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从内因的角度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影响具有延时的特点,缺乏即时价值,且相应的评价体系不适应时代发展,有待于重构完善。从外部环境来看,整个社会与高校层面仍存在重科技、轻人文的思想,西方国家针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着强势的思想文化霸权输出。

1.“潜在性、长期性”的显现特征。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潜在性、长期性的特征。人文素质教育影响人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精神层面,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即时、明显的教育效果。而科学技术的专业教育具有相对即时、外显的效应,比如计算机、建筑、烹饪等专业,在学习实践之后,这方面的技能即有比较明显的提升,有些可以直接转换为现实成果,带来即时的效益。“一方面,与市场经济相关的、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学科和专业大获发展;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关联不大的、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人文学科备受挤压。”[8]市场经济条件下讲求即时的效益,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带来的是长远的影响,这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

2.“重知识,轻素养”的考评体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传统考评方式侧重于人文知识,对人文素养关注的较少。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传统的考评体系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对于英语、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一方面有学校的考核进行相应的评价,还有行业领域、国家层面等举办的竞赛活动、等级考试,这样的考核评价体系,既注重对知识的考察,也重视能力素养的提升,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同时为用人单位提供了较好的人才录用标准。而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来说,偏重知识的考评方式将影响其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因此亟待建立一套成熟的、与时俱进的考核评价体系。

3.“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思潮。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着“发展”二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得到普遍接受与认可。这种社会思潮反映到高校人才的培养上即是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通识人文素质教育。高校从资金的分配、教师的配备,到教师科研的评价体系,学生就业的评价,无疑最重视的就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久而久之,造成的结果是高校中专业知识的教育研究得到长足发展,而人文教育领域却逐渐弱化。人文素质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课程编排缺乏人文精神的指引,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人文素质课程越来越走向边缘化。从高校学生就业的角度,用人单位在招录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对于人文素质关注的较少。“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思潮不仅影响到高校教育,而且对中学乃至小学教育也有明显的影响,中学里的文理分科教育,家长对孩子“数理化”科目的重视也是这一思潮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4.“压倒性、强输出”的西方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5]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将继续走开放型的国际化路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全球性的文化与思想交流日益紧密。一方面,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借鉴、融合,促进发展,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也会互相摩擦、抵触、冲突,引发矛盾。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不仅在经济上推行霸权主义,在文化思想上也对我国进行压倒性的强势输出。就高校教育领域来说,“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教育以及人员等各种途径和方式,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资本主义观念、西方文化理念及生活方式,借机同化或西化我国大学生,以便在争夺人才的战争中处于优势。”[9]如今,“00”后将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力军,他们思维敏捷、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尽管他们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仍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中,极易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人文素质主要涉及价值观、精神层面,在思想文化体系中处于相对基础的核心地位。实施开放型的教育路线要求我们吸收国外优秀思想文化,但西方思潮的压倒性、强输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果,并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及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消极影响。

三、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路径与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领域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涵盖教育的战略定位、方向目标、根本任务、改革发展、评价体系,关涉到家庭、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方方面面[10],这些讲话既高屋建瓴,引领航向,又关照实际,详尽具体,为中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当以此为指引。应以“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来统筹教育资源,以“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来规划课程建设,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3],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5]来改革课程评价。就国内外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教育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11]等理念,为在国际化教育背景下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与实践指导。

(一)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引领作用。人文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等精神层面,如果将人文素质比作一艘大船,那么人文精神就是指引其航行的灯塔,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极为重要,也极为关键。

全面统筹规划,强调言传身教。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服务管理等工作一脉相承,互相促进。应统筹规划人文素质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达到课堂内外同向同行。人文精神的培养绝非空谈,应特别注重教职工的言传身教。应提升服务管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学生日常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公寓管理等过程中,力求管理育人、服务于人。高校教职工应努力将人文素质融于心,化于行,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精神的感染。

调动其他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应仅仅依靠人文素质课程,还应积极发挥高校其他课程的作用。高校应以人文精神的理念来重新设计、提升其他课程,使之能与人文素质课程形成协同,产生合力。在高校专业教育背景下,一个有效的思路即是在讲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专业文化的建设,比如建筑工程专业,弘扬建筑工程的专业文化,以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徐州工程学院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拓展专业文化育人途径,徐州工程学院在广泛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提炼专业文化核心要义,以专业文化博物馆的形式构建展示平台,先后建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博物馆、机电专业发动机博物馆等15个特色文化展示平台。除了构建专业文化载体,徐州工程学院还将专业文化的精神理念融入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说,徐州工程学院专业文化建设的思路理念与具体实践,为高校在专业教育背景下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提升思想认识,重视人文精神。大学生自身应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提升,可以让大学生找到一份收入较好的工作,但人之所以为人,还应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成长。作为老师,孔子曾由衷地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称赞颜回,并不是称赞其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而是对颜回安贫乐道精神的赞叹。高校应教导大学生多读传统文化经典,细心体察身边的人和事物,从中真正感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同样,用人单位也应转变用人、培养人的思路,除了要求专业技能外,还应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纳入人才录用与培养体系中。

参加社会实践,传承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应付诸于实践。在校园人文精神培养的基础上,鼓励大学生走出去,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研究与社会实践。如举办人文精神的弘扬传承活动,走访全国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榜样人物,对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进行关怀与帮助,参加西部偏远地区的支教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积极发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

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应加强相关资金的投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很长时间以来,我国极为重视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而在人文教育领域投入的资金较少。因此,为促进人文精神的回归,应在高校人文教育课程的开发、专业老师的配备、人文教育领域的研究、人文精神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二)加快评价机制的建立

客观上讲,人文素养不像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与能力容易考核。大学生人文素质涉及人文素养、心理素质、价值追求、审美情趣、行为习惯等方方面面,既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中,又体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容易感知,又难以考核量化,但这并不代表无法去考核评价。首先,人文知识的掌握需要足够重视,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在方式方法上需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考核应既注重文化性、趣味性,又传达价值观、思想性。其次,对于难以考核的人文素养,可采用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从班级、年级、老师、室友等不同集体与学生组织中对大学生日常人文素养进行评价。对于人文素质的评价,国家、高校、用人单位三个层面应形成整体思路,统一评价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国家可出台相应的考核办法,开展相关评优评先活动,并设置相应的荣誉称号,邀请各个行业领域的代表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考核评价活动,使得该评价体系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高校可通过举办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比赛与风采展示等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加强自身人文素质修养。提倡建立这样的体系,是为了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现代大学教育,更好地融入现代经济社会生活。在考核评价过程中,还应注意防止各种标签式的认定,流于形式的考核,避免因为考核而使人文素质教育偏离了初衷。

(三)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13]在国际、国内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东方文明的智慧,也在深层次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平素待人来说,可以是“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八德之风,可以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体谅之意;于失意困顿处,可以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洒脱自然心态,可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慈悲济世情怀;处快意进取时,可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自省慎独之戒,可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志之情......中华文化之深厚,绝非一时一地、一言一语能道出。在这样一个开放发展的时代,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引导大学生深入传统文化经典,树立这样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素来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西方文化强势输出的背景下,我们应持有积极的正确的态度。首先,在对待西方人文精神时,既不能提倡全盘西化,也不能全盘否定,应保持中道的态度加强交流。其次,始终对中华文化保持坚定信心,这种信心不是盲目的,而是深入学习研究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而然产生的,这种信心也不是因循守旧的,需要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展出适合当今发展大局,无愧于新时代的先进文化。如果说人文素质是一棵大树,那么只有深深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生长出“文化自信”坚固的躯干,只有吸取时代的养分,才收获满意的花果。因此,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应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具备国际化视野,深入思考世界发展大局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开放的教育背景下切实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创新教育培养的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3]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要“以生为本”,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教育培养的方式。现在的大学生出生、成长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因此,应在深入调查、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学习特点、成长规律、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为基本内容建立信息档案,了解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为开展分类别、个性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采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如实践走访、主题讨论、艺术展示、素质比拼等方式,引导大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教育活动中,切实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实效。在信息技术时代,还要努力促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网络技术融合发展。一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对海量数据进行动态、实时分析,在学生个性化教育资源的推送、课程资源的开发共享、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二是整合人文教育资源,打造培养教育交流平台,建立畅通反馈机制,促进高校之间、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切实提升人文素质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网络阵地建设。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素质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社科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