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支撑
——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2020-01-16祝福恩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核心技术关键基础

祝福恩,张 舒

(1.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1]这是我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应对国际上敌对国家科技战的必然选择,是国内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成“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只有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才能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一、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1]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2]在“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以举国之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国内大循环的畅通,以关键核心技术掌握高质量发展主动权,不因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出现被别人卡脖子问题,不被西方国家所打压和断供,切实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以科技力量助力“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

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科技强国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科技支撑,强化国家战略重点科技力量,力争2035年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在科技上实现自立自强,在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据有关部门统计,2019年我国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位居世界第二;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17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6倍以上,占GDP比重达2.19%,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和欧盟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十四五”时期更要把创新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抓住抓好科技创新这个变量,以创新驱动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打下科技根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世情国情,在《建议》中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短板。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335.6亿元,占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的6.03%,首次突破6%,我国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3]。因此,“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优化科技研发投入结构,全力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例,提高基础经费使用效率和研究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我国高校及科研部门近年来发展迅速,在科学探索、学科交叉等方面优势明显,基础研究已摆上重要位置,同时储备了大量高水平科技人才,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基本任务,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主体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西方国家的科技战,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发展导向、创新导向,从国家紧迫需要和“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出发,加强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领域的研究,在破解国家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加强基础研究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整合、优化科研资源配置。特别是面对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新趋势和新要求,要立足基础研究,推进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相融合,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设立关于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研究基地,走新型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部门协同创新之路,形成各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协作及融合;实现跨高校、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创新、科技创新,在基础研究上实现重大突破,担负起基础研究的使命和责任。

“十四五”期间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以激发科研队伍活力,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调动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给予科研机构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和释放科研队伍创新创造潜能,切实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以基础研究突破带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以科技创新链的提升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把更多基础研究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力争在203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保科技自立自强

科教兴国是我国根本性的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我们党有着非常清醒和理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4]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及《建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这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大的条件下,提升科技战略地位的必然抉择和必然举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科技强国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对当今世情国情的科学应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从世情看,是警惕和防止西方敌对势力打科技战、垄断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敢于打科技战,就是因为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做到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从国情看,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动力。当今世界,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引进引不来,花钱买不来,市场换不来,必须加强基础研究,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践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在“十四五”期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当前中美贸易战、科技战的严峻现实表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要靠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搞好基础研究,离不开强大的教育支持。2020年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目的就是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加强基础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2020年全国36所重点高校推出约6100个强基计划录取名额,全国报名人数突破130万,占2020年高考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这一决策有助于把我国基础研究体制建立起来,队伍搭起来,机制建起来,努力培育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为到2035年建立自立自强的科技强国奠定人才基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更须科技的自立自强。“十三五”期间,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我国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基础研究和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实力已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2019年的第14位,表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飞跃。但是,与“十四五”目标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诸多短板和不足,必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科教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教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掌握基础研究的主动权,畅通从科教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完善和发展国家创新体系,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每个科教人员的自觉行动和主体行动。

“十四五”期间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必须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强”,不是关起门来搞基础研究,不是闭门造车、与世界科技研究脱钩,更不是单打独斗和排斥学习先进,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相反,科技自立自强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全球化的国际科技合作。“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借力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在开放中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科教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三、科技自立自强要抓住科技创新变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这为“十四五”时期发挥科技创新重要作用,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站在国家发展全局高度全面把握新发展理念,着眼高质量发展,发扬以爱国创新为鲜明导向的科学家精神,面向经济主战场,咬定青山不放松,紧紧围绕“四个面向”,全力拓展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之上,以自主创新铸就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钢筋铁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技支撑。

强化基础研究要发挥企业家和科技人才合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在困境中实现凤凰涅、浴火重生。”[5]历史与现实证明,企业家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呼唤基础研究的原动力。为此,企业家要和科研人员形成科技创新、基础研究的合力。企业要为科研人员的基础研究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要尊重科研人才成长规律和基础研究自身规律,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在“十四五”时期,企业家必须改变以往观念,全力支持科研人员的基础研究,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强化基础研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使科技创新切实成为一个变量。要立足国情,以“十四五”规划为引领,推进产学研深度而广泛的融合。强化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举国体制做到产学研深度融合。全国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企业家要弘扬优良传统,向攻坚“两弹一星”的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坚定创新自信,定准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此,要在“十四五”时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现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领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以推动基础研究及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后一公里”,拆除影响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在“十四五”时期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无缝衔接,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以科技力量助力“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完成。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为打胜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的科技战,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创建新型的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具有体制优势、资金优势、队伍优势、部门优势,使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具有超前性、组织性、系统性、完整性。要集中精锐力量、集中宝贵资源开展集中攻关,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以实现科技自主自强,发挥科技变量的积极作用,助力203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保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核心技术关键基础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高考考好是关键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移动能源核心技术——薄膜发电及其机遇分析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
欣锐特:掌控新能源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