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进程中统战工作的三重维度:价值、困境与对策
2020-01-16岳小佳
岳小佳
(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42)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2020年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需要凝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具有独特的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优势和使命。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使得处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新阶段的统战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对此,统一战线应当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适应动态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以大统战格局的政治站位为脱贫攻坚战凝心聚力。本文从统一战线在脱贫攻坚中具有的重大价值出发,分析脱贫攻坚进程中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破解之道和对策,期冀在理论层面为脱贫攻坚进程中的统战工作贡献力量。
一、统一战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进程中的价值意蕴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法宝。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统一战线在参与脱贫攻坚中具有凝聚政治共识、化解社会矛盾、增强智力支持的独特优势,蕴含了人心向背、力量对比这个最大的政治问题。
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为脱贫攻坚夯实思想基础增进政治认同。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主题,也是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是一切统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广泛性本质与统一战线的主题是高度契合的,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脱贫攻坚只有凝聚最广泛的政治共识,才能进一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最大限度地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因此二者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促进关系。历史上有20世纪60年代和风细雨的“神仙会”,提倡以“三自”和“三不”方针鼓励党外人士敞开心扉讲真话,以推动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汇集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广泛参与,形成了以制度为依托、以共商共治为支撑的思想政治共识。统一战线以助力脱贫为发力点,使不同政治力量以此为契机寻找共同政治基础,发掘不同主体力量的优势,增强政治向心力和一致性。2013年,全国政协重新启动搁置近半个世纪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并出台了《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办法(试行)》。2019年,中央统战部组织召开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15次,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4次座谈会,就重大问题和重要决策同党外人士真诚协商[1]5。实践表明,统战的优良传统——座谈会为党外人士参与协商提供了平台支撑,也增强了扶贫政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使精准脱贫和精准扶贫走向精细化施策及动态性调整。统一战线通过深入开展凝聚共识活动,组织引导党外人士开展主题教育、商洽会、推介会等形式活动,强化海内外同胞的认知自觉、政治认同与思想共识,增强政治合力和意识形态的引领,调动各阶层、各方面助力脱贫攻坚,也为健全扶贫工作机制,特别是精准识别、特色产业扶贫、对口帮扶等关键环节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政治保障。统战部结合党外代表人士和统战干部队伍建设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统战工作中心任务和重点领域,在2019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17期,培训学员共9905人次[1]5。紧扣“人心”这一根本,彰显了统一战线在推进脱贫攻坚中的独特政治优势。
统一战线的功能优势能够为脱贫攻坚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社会关系、协调利益冲突[2]。统一战线从人心向背、力量对比的根本出发,通过民主协商、思想引导、政治引领、协调利益均衡发展等方式,为各社会阶层和谐共处、各民族共同富裕提供有效手段。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数量多、地域广,涉及利益群体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大,群体间利益矛盾凸显,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统一战线利用自身资源和制度优势参与脱贫攻坚,有资源整合与重组的功能,为扶贫精准对接发挥功能优势。2019年,中央统战部组织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赴重庆、广东、湖南等10个省市开展重点考察调研,在深入体察民情的基础上,为精准帮扶的有效施策提供了重要参考。统一战线搭建资源互动平台为贫困地区献计出力,特别是工商联、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国光彩协会积极献力,探索“村企结对帮扶”新模式,参与协调“万企帮万村”,开创“小农户+龙头企业”精准扶贫模式带动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集约发展。2019年,中国光彩协会牵头举办全国性“光彩事业行”34次,辐射全国16个省市,推进落地项目1483个,最终实施公益项目872个,累计受益群众达79万人[1]6。同时,“万企帮万村”行动在半年的时间里精准帮扶10.27万个村,促进产业投入753.71亿元,安置就业66.15万人,技能培训94.1万人[1]6。由此,通过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精准帮扶模式为脱贫攻坚开创同心工程,借助党外人士联系广泛的优势凝聚人心,大力发掘贫困地区的产业潜能,最大限度消解贫困人口的顾虑,协调理顺社会阶层关系,有效调节了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冲突和人心隔阂。
统一战线的人才优势为脱贫攻坚注入智力支持。统一战线汇聚的主体对象是极为多元的,这使其成为荟萃各领域专家学者的人才宝库。在知识分子中占比高达75%的党外知识分子,汇集了大量的高精尖专业人才,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凭借智力密集、视角广阔和理念开放的优长而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中。这将极大助力于补齐贫困短板,为脱贫攻坚系列工程提供智力上的支持,是带动脱贫、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力量。就具体支持方式和活动而言,党外知识分子可以积极地开展诸如政策法规宣讲会、农业技术培训会、义诊活动等同心工程,在“扶智”的“软工程”和具体行动中,帮扶乡村薄弱点,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共组织党外专家帮助定点扶贫县开展教师、医生培训6万多人次,开展“基层干部培训班”“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等培训活动360多场,仅在2019年就开展培训83场,培训基层干部2988人,培训技术人员1.16万人次,大力推动了扶贫与扶智的密切结合,助推贫困人口智慧脱贫[1]5。另外,中央统战部和中央组织部组织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挂职锻炼,为助力脱贫攻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据统计,2019年一年累计选派干部达10087人次,涉及接收单位近102家[1]5。此外,各党派人士还借助自身的界别优势,以特色扶贫参与脱贫攻坚。例如农工党多年来坚持发挥医药界专业优势,形成了健康扶贫品牌工程、开展普及健康知识、实施免费手术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扶贫。其定点扶贫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因病致贫比例由46%下降到13.5%[3]。可见,党外知识分子依靠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智慧创新了扶贫脱贫的工作机制,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畅通了对口扶贫渠道,并发挥其在专业技术、理论先导、商业管理等各领域优势,以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的独特视角,为精准落实脱贫决策和具体施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重大成就,而在脱贫攻坚工作进程中,最根本的是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贫困人口到2019年年底551万贫困人口,中国连续7年每年减贫超100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至0.6%[4]。这一巨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统一战线的作用。正是通过凝聚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统一战线大力推动中国社会脱贫攻坚进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制度优势。
二、统一战线在精准脱贫进程中的困境分析
新时代统一战线面临着“三个更加多样”和“四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即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化的同时带来社会阶级分层、多元的社会思想观念之间交融交锋而导致不稳定因素、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内部结构复杂、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5]。这些因素与其他因素共同影响着脱贫攻坚进程中的统战工作,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临突发公共事件考验,统一战线破解社会风险的能力略显不足,进而影响助力脱贫攻坚作用的发挥。脱贫攻坚工作是处于国家治理大体系中的保障性惠民工程,因此受到社会环境背景下动态因素的影响。2020年开局之际,全国上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侵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全国一盘棋抗击疫情的同时,党内外各界人士下沉到疫区前线。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统一战线扎根脱贫攻坚工作可能遭遇的瓶颈充分显露。第一,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机制保障存在盲点。在疫情暴发初期,由于统战部门和政府其他部门之间联袂防控对接机制不够畅通,统战人士建言献策、畅通表达的“智囊”优势发挥受阻,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处于参与脱贫的程序化工作与应对突发事件的非程序化工作之间的统战工作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1),进而对脱贫攻坚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第二,部分基层统战干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突发公共事件等社会风险的发生常常导致各种社会矛盾重叠交织,由此增加了统战干部统筹全局兼顾重点的工作难度。然而,与这种难度不相适应的是,由于部分地区资源匹配不均衡,基层统战干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条件也参差不齐。面对社会风险的考验,有些基层统战干部不免显得无从下手甚或疲于应对。由此可见,统一战线如何在突发事件中保持大统战的工作格局,既能在扶贫工作中谨慎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利益协调做好大团结大联合工作,又能有效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是统一战线扎根脱贫攻坚亟待反思和改进之处。
统一战线稳定脱贫成果与构建长效机制任务艰巨。由于多方面原因,尤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已经脱贫的人口存在返贫的风险。如,深度贫困地区依然存在相当程度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产业扶贫受到地理条件和现实因素的限制尚未完全解除,一些农业地区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仍旧缺乏机制保障,等等。此外,消费扶贫处于时热时冷状态,有些扶贫单位一次性定向消费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销路问题,从而难以有效帮助贫困地区个体或民营企业发展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之中。个别地区的脱贫政策不稳定、不成熟,脱贫目标达成后出现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等情况,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脱贫成果的巩固和长效脱贫机制的建立。面对这些来自经济基础、政策制度、执行能力、自然条件甚至工作态度等方方面面极为复杂广泛因素的挑战,统一战线巩固脱贫成果和构建长效脱贫机制的压力也是十分巨大的。这意味着在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中,统一战线必须时刻思考如下课题:首先,如何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工作方式,以此为化解前述种种矛盾奠定基础。其次,如何科学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应对深度贫困地区与深度扶贫开发工作,助力其做好自身定位,从而促进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地构建长效稳定扶贫机制。第三,如何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的合力,以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为建立长效扶贫最大程度拉长共识半径,广泛凝聚党内外及贫困人口的人心和力量,以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服务于长效稳定的脱贫机制,在此过程中夯实脱贫攻坚成果。
基层统战力量薄弱导致创新载体与精准扶贫缺乏有效对接。基层统战工作具有对象广、范围宽、工作杂的特点,作为统战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然而又恰恰是力量最为薄弱之处。一方面,部分基层统战干部缺乏扎实的专业技能及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支撑,难以突破传统工作模式的束缚,在帮扶手段和帮扶途径方面存在本本主义的误区,缺乏借助网络平台、大数据支撑和 “互联网+”模式促发展的开放理念和远见,网络主阵地的统战工作仍然存在很大的盲区。另一方面,基层统战的智库优势发挥力度不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16年启动统一战线高端智库,旨在为统战工作提供思想和文化支撑,从理论构建、战略研判和政策制定等方面回应当代统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然而统战智库成果在基层缺乏实质性转化,高端智库人才下沉基层的力度也十分有限,基层统战工作往往缺乏专业指导和创新机制的引领。再加上由于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异地扶贫搬迁得不到群众理解等诸多社会矛盾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存在诸多阻力。这些短板都严重阻碍了精准扶贫进程中统战工作的提质增效。
三、统一战线突破困境、服务脱贫的实践路径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是统一战线的重要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充分发挥大统战格局优势,努力克服新形势下诸多挑战与困境,打造统战工作品牌,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持,是统一战线应然的时代主题[6]。
强化统一战线政治引领,为脱贫攻坚营造深厚的政治基础。参与脱贫攻坚是各统战主体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发挥统一战线功能优势的重要平台。今年4月份以来,各民主党派围绕自身的界别优势和改革发展的热点难题,纷纷启动年度大调研工作。他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主题突出、紧扣民生的调研报告和提案建议。这是各党派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的深刻诠释,也是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当前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恰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叠加期,各民主党派应当协同推进参政议政工作,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政治功能,聚焦决战脱贫攻坚的重难点问题和政策推进中面临的新挑战,发挥组织协调、助推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此外,还应当充分发挥各统战主体尤其是党外知识分子建言资政的作用,以此推动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促进决策的民主性和创新性。同时,调动各统战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广泛凝聚党外人士的政治共识,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总之,突出统一战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政治引领优势,提升统战工作的治理效能,牢牢把握住党的领导这一同心圆的圆心,不断拉长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的共识半径,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保持统战工作的战略定力,增强统一战线服务脱贫攻坚的力量。
加强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力度,提升民主监督水平。1945年黄炎培到毛泽东的窑洞里做客,提到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对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7]毛泽东的这段话充分显示了民主监督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正是由于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2017年,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各民主党派对脱贫成果进行民主监督的使命和任务有了合法性依据。在民主党派监督脱贫攻坚这一问题上,需要建立权责明确、全面高效和反馈及时的监督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保障相关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此,必须系统地建构相应的监督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首先,健全民主监督责任清单。健全民主监督责任清单是落实相关监督工作的基础,因为只有明确监督责任才能厘清监督对象、领域和范围,明晰相应的权利和职责边界,以此为民主党派监督脱贫确立方向,确保相关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拓宽民主党派监督脱贫工作的渠道。明确监督的权利责任是做好相关工作的前提,而权利的行使和职责的承担必须依靠具体的路径来落实,因此开辟形式多样的监督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拓宽渠道可以提高相关人士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升监督质量。最后,提升监督意见反馈和回应的时效性。如果说拓宽监督渠道可以增加民主党派监督脱贫工作积极性从而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监督意见,那么对相关意见的反馈和回应也应当及时和高效。也就是说,在民主党派监督脱贫攻坚这一工作上,不仅要做到质量好,而且还要做到效率高,使好的意见和提议既能及时传达到相关部门,同时又由相关部门快速反应和回馈,以此做到又好又快,进而促进监督水平全面提升。
推进基层统战深度融合发展,发挥统战在基层治理中的应有作用。基层统战作为统一战线深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统战组织的战斗堡垒,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具有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越往基层走,统战任务越具体,也越具有挑战性[8]。因此,基层统战工作应当立足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壮大社区统战小组与乡镇统战小组的人员配备,实施“双轨并行”制,实现基层统战对象全覆盖。一方面,推进社区基层统战网格化建设,将统战对象与基层统战职责均纳入网格内定位。拓宽统战工作思路,积极鼓励和协助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社区开展主题教育、技能培训、健康扶贫和招商引资推介等基层活动,为发挥各联谊组织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共助脱贫的价值提供长效机制和稳定的平台。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乡镇统战与深度贫困地区对口扶持机制。引导民营企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并开展针对性结对帮扶活动,最大限度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统战优势,带动高质量脱贫。统战工作只有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统战观,经历基层淬炼,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脱贫成果向纵深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谈到:“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4]目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双期叠加阶段,脱贫攻坚弥补了乡村振兴的短板,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筑牢思想引领和文化自信自觉等方面为乡村振兴做了充分的基础性工作。而脱贫后如何将工作成果有效稳定转化并向纵深推进,也是统一战线助力脱贫攻坚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和思考的课题。深入破解这一课题,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发挥统一战线的制度优势,促进政策衔接。各统战主体应当以政治协商制度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主协商会,推进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向基层下沉、向实践转化,明确振兴主体责任制,让乡村振兴在基层地区实起来,兼顾政策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其二,积极参与并推进乡村产业优化升级。统一战线多元广泛的主体是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推进统战工作以乡村发展实际为问题导向,以“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建立为契机,引导民营企业在乡村基层地区大有作为。其三,发挥统战智库优势,助推政策理论完善。党外知识分子应当进一步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围绕乡村经济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治理、乡村特色文化等方面深化乡村治理相关理论与政策研究,丰富理论先导,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注 释:
(1)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化。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是由帕累托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