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助力乡村人才培养
2020-01-16张丽叶黄良杰
张丽叶,黄良杰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金融与会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一、前言
中共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更是我国着力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综合体系,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中坚力量。我国目前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日益严重,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仅靠这些难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乡村振兴战略靠老弱幼等文化素质偏低的人群难以实施。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可以为乡村振兴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及实用性人才,是我国推动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科学路径。
最近两年,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振兴为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2],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实践[3-4],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5],乡村振兴与产教融合协同发展[6-7],农林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8-10]等。
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而展开的,针对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实践仍处在起步阶段,用以指导、支撑实践的理论研究尚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本文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需人才类型,探索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路径,以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完善产教融合理论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最终为乡村振兴培育出高素质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二、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推出五大举措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若不解决,将不能有效支撑甚至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1.乡村振兴需要农村人力资本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人力资本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较多但总体综合素质较低,城乡人力资源开发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另外,乡村“空心化”“老龄化”日益严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振兴战略依靠“386199部队”等文化素质偏低的人群难以有效实施。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加剧、大量农村人力资源涌向城市的严峻背景下,乡村人力资本模式正面临着巨大挑战。乡村振兴必须把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化作人力资本优势,使农村日益成为人力资本资源储备库。
2.乡村振兴急需农业复合型实用人才
目前,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相对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差、技术能力水平较低,利用新技术、获取信息能力均比较欠缺。随着农业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不仅需要高水平、高层次的农业创新人才,更需要既懂农业又懂互联网、智慧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等多方面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我国从事农业产业的人员年龄普遍在45岁以上,这些人几乎没有互联网和现代农业知识,而懂互联网的大多是年轻人,这一批人又没有农业知识。一些岗位要求工作人员既有农业专业知识又有相应的电子商务知识。留在农村的农民年龄相对较大,他们接受互联网知识培训及消化这些新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产教融合要以农业学科为主,其他多学科相互支撑,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共同为乡村振兴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重技重能”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
3.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新乡贤积极投入
新乡贤是指受过良好教育,在事业上较成功且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在乡村有声誉威望,积极造福乡民,愿为桑梓贡献自己力量的贤能人士。新乡贤群体有“恋家”“乡情乡愁”情节,有着为家乡建设贡献自身力量的目标追求,能利用自身能力、个人资源和社会影响力,在产业兴旺、乡村自治、文化建设、文明重建、生态整治、乡村富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的一支生力军,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一支鲜活力量。目前我国乡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乡村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失血”“贫血”等严重现象,急需大量的新乡贤“人才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短板。
4.乡村振兴需要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需要大批有文化、懂农业、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实用人才的主力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本土人才,他们通常以从事农业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是农村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11]。尽管我国每年都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每年培训人员均超过100万人,但目前,我国乡村振兴人才仍严重短缺。到2017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突破2000万[12],新型职业农民总体规模为1556万[13],占乡村就业人口总数(35178万)的比重分别为5.68%和4.4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30.34%[13]。另外,我国农业农村部每年都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农业经营者,但是目前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也严重偏少,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5.乡村振兴需要大批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人员
农业科技人员及科研人员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三农”问题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实施乡村振兴需要立足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等对农业科技人员及科研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科技人员及科研人员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目前,农业农村发展缓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农业技术与农业人才。农业科技人员是“三农”的“活财神”,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2017年末,全国农业科研人员总量为62.7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接近55万[12],总量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且结构不合理,如老龄化趋势严重、学历层次较低、低职称人数较多、新兴产业人员少等。另外,真正沉到乡村一线的科研人员比例不高,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
三、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1.产教融合水平低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尤其是农林院校产教融合水平较低,大部分停留在浅层面上,严重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尽管我国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不断推出各种相关政策和办法,但却没有出台具体可供操作的细则和实施条例,因此在推进产教融合方面一直缺乏国家相关保障机制,阻碍了产教融合发展的步伐。其次,由于政府宣传不到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深刻意识到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在基层农村,各项生活条件及科研条件等均不如城市,大多数专业教师、学生及科研人员不愿意过多沉入基层,农业方面的产教融合很难深入展开。第三,由于制度缺失双方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企业对产教融合不太感兴趣。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多数是学校单方面积极主动,企业被动参与,产教融合推进相对比较慢,更多的是停留在较浅层次上,甚至是签个合同了事。
2.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
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型、综合型及应用型农业人才,而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乡村振兴需求匹配度较低,远不能满足实现乡村振兴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大部分应用型本科普遍存在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及教育方法等没有与时俱进,尤其是农业院校没有与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布局、农村发展密切结合,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需求出现了失衡。第二,产教融合层次较浅,涉农企业和当地政府在高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实习实训等方面没有参与修订和研讨,或者即使参与制定但融入不够,最终导致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不合理、不科学,与社会脱节。第三,乡村振兴需求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要既懂“三农”知识、又懂乡村文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营管理等的综合应用型人才。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时没有进行集群式建设,学生学到的知识大多是单方面的;再加上师资队伍实践能力较弱,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注重田间地头实习和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没有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技术并重,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农业三产融合及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
3.应用型本科缺乏产教融合的相关合作机制
缺乏产教融合的相关合作机制,致使产教融合的双主体之间缺少正常交流与沟通的渠道,使得产教融合实施起来运行不畅,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层次上。产教融合要么是签过合同后没有下文,或者学生到农业企业实习但实习内容简单而没有含金量,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成为真正的农业科技人员;要么是产教融合仅仅靠学校专业负责人的人脉关系在进行维系,产教融合并没有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另外,缺乏产教融合相关的办学机制,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设置不能及时调整,使得学校的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之间出现“两张皮”现象。
4.产教融合没有实现共同育人的目的
产教融合的最根本目的是达到涉农企业和高校“双主体”合作育人,服务于“三农”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教育部在2012年3月16日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共同探讨和制定培养人才的方案,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的能力。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尤其是农业类院校产教融合融入乡村振兴不深,产教融合程度较浅。学校单方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的科研活动更多倾向学术,甚至向各种评奖和职称晋升倾斜。很多农业科研团队成员缺少学生参与,不太关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科学技术是否能转化到田间地头、企业和农村生活等现实生产力等问题,最终造成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学生也不太了解我国农业农村的当前及未来发展趋势,再加上涉农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不太积极,最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乡村振兴中实用性不足,不能把更多先进的三农理念及科技成果服务于乡村振兴中。
四、产教融合助力乡村人才培养的路径
1.实现人才培养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人才供给侧一方,乡村是需求侧一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指的是应用型本科农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与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导向相结合,乡村振兴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高校就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课程设置、学科专业部署和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考试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另外,成立由地方政府、乡村企业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高校等共同组成的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政府、企业对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学校主动接受委员会的指导,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农业人才供给端的质量和供给效率,适应乡村振兴对人才供给的需求,提高农业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2.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
乡村振兴需要的是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深入开展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支持应用型本科加强农学、植物病理学、果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工程、土壤学等涉农学科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培养综合性和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另外,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和新兴涉农专业建设,加快建设生物技术、智慧农业、智能装备、农业遗产、休闲农业、共享农业、航天农业、互联网农业以及农业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新兴学科,发展新兴涉农专业[14]。第三,可以尝试建立乡村振兴实验班,紧密结合乡村振兴需求,推进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的改革与创新,加大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重技重能”的“三农”接班人,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生力量。
3.加强乡村振兴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培养合格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注意两点:较高较全的综合素质,重技重能的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包括普通层次的应用型本科生,也可以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硕士和应用型博士。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更加需求一批高层次的农业人才。积极探索应用型农业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模式改革,且根据产业需求、行业需求等不断扩大培养规模。不断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创造和优化农村双创环境,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引进业界专家、发现新“乡贤”等乡村高端人才,积极培育一批“新农人”、青年创客等本土高端人才,使这些人才“回得来”“留得住”和“干得好”,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红利,以人才驱动乡村振兴。
4.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应用型本科提出了新需求。地方应用型本科应瞄准乡村振兴新需求,与地方政府、业界、行界和涉农企业等共同建立乡村产业学院和示范站等,在详细深入调研乡村振兴基础上,共同制定实用性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共同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共同制定课程设置标准,共同改革学科和专业设置,共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师资配置,提高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契合度,提升人才培养供给质量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农业农村良性对接。如黑龙江省甘南乡村学院创造的甘南培养模式。甘南乡村学院由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和甘南县人民政府于2014年5月18日在甘南县十四村建立,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重大举措,是把职业教育扎根乡村、培养本土农业人才服务“三农”的创新之举。截至2018年11月,甘南县已注册新型职业农民2800名,其中有116名农民拿到毕业证和能力认证书。首届新型职业农民高永红创建了甘南县霁朗玉米种植合作社,并带动当地506户农户创收,年收益在400多万元。
5.广泛开展乡村基层人才培训
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大多是在初中程度以下,农村的中等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及成人教育发育不良,农村卫生投资和健康投资也有限,农村整体人力资本水平较低。通过后期的技术培训和成人教育提升农村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很关键。高校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和行业等合作共建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和培训,如定期组织和开展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术人员、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及基层党政干部等涉农人员的专题培训,满足乡村振兴多层次市场的需求,使农村教育实现终身化。
6.实现产教融合双主体共同育人
产教融合双主体共同育人指的是产教融合过程中,通过双方协作,把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结合起来,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专业培训,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培训,共同实现产教融合“双重主体”的共同育人模式。通过这种人才培养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同时提升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提高企业员工对前沿技术的认知,培养员工的工匠精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形成了“1+2+2+N”科技入户小组模式——1个专家+2名技术骨干+2名当地乡村人才+N名职业农民,实行专家包村定点和示范培训,重点培养100名高级猕猴桃乡土人才、1000名猕猴桃专业技术骨干及1万多名熟练果农;另外,示范站要求每个专家(共11人)负责一个示范村,每个示范村帮扶5个示范户,深入基层田间和大棚,手把手教广大果农,为果农提供技术支撑;学校的硕士和博士生进站和田间进行大量实验和研究,本科生到基地进行实习实训,不少专业教师在全国各地示范站和基地指导农业生产,最终实现了产教深入融合,把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实现了农业人才和职业农民培养一体化,为猕猴桃产业兴旺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了更好保障,探索出了专家进乡村、科技出效益和农民得实惠的“三赢”产教融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