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70年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2020-01-16张震环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潮话语理论

张震环

(北京物资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1149)

话语是思想的载体,是观念传递的现实表达。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彰显,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不断解放思想,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问题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促进社会大众政治意识的社会化。系统地梳理和总结新中国70年来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巩固新时代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内涵的厘清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的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1]131。意识形态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话语体系作用于社会生活,那么,什么是话语体系呢?学术界关于话语体系的研究能够达成共识的一点就是话语体系是在话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它是由一些相关的概念、范畴和术语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话语不等于话语体系,一个话语虽然流传甚广,但绝不是话语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首先要有足够多的话语和内容。其次,要有一定的话语主题,所有的话语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话语主题论述和展开的。最后,不是任何一个话语内容都可以进入一套话语体系中,话语内容的组合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话语体系的一种,其内涵是指话语主体将体现党和国家意识形态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话语内容,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建构起来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外在表达,反映了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体现了话语主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术界对于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研究,存在着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与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三个概念的混用现象。首先,从概念的界定来看,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表达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则特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具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一套话语表达和理论表达。因此,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从概念的界定来看二者的外延和时间节点是不同的。其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只是意识形态的理论表达,它并不能天然地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话语。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获得要求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不仅要在社会各种形式的话语中占统治地位,而且还要起到支配作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实现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获得取决于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的话语内容能否对社会生活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取决于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传播效果能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二、新中国70年来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在理论话语内容的建构上坚持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建设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关键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是古今关系,一个是中外关系。古今关系强调的是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和具有中国风格的话语来阐明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必须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毛泽东就借用古语中的“实事求是”,表达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观点,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借用“小康”这一概念对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做了十分朴实的解释。中外关系强调的是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洋为中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吸收西方话语体系中有价值的东西,在传承、批判、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超越。“借鉴西方,跳出西方”,不断进行“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切忌简单套用外来话语体系来解释指导我国的实践、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话语之履。

(二)在实践话语内容的建构上始终坚持以问题为中心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与口号,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只有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才能回应时代的呼唤,化问题为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同时期的理论创新都是针对不同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形成的系统化的主张。有价值的理论创新皆因重大的“实践问题”而产生,也因“实践问题”的变化而创新发展。习近平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2]73邓小平时期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如何评价毛泽东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话语主题。邓小平初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支柱: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大大小小的问题,构建话语体系建设的平台,实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的发展同步进行,取得了这一时期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邓小平之后的历代领导人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上都遵循了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理论总结的方法逻辑,以问题为导向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进行调整与建设,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群众中的广泛认同。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只有在不断解答重大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生长点和动力,才能强化话语体系的力量和认同度。

(三)在话语体系的创新方式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每一个时期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都是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基础上进行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成功的标准在于新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能否继续保持意识形态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影响力,能否根据实践主题的变化充分表达新鲜的时代精神,能否凝聚人心,扩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的调整与创新,始终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明确为一项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的主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人趁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企图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如何保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延续性和统一性是这一时期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一大难题。邓小平通过对“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两个核心话语的重新阐释,区分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错误,厘清了毛泽东思想精髓的概念,从而顺利消除了“凡是论”和否定毛泽东思想两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既维护了原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稳定性,又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调整既来源于旧有话语体系的某些特定的话语符号,对其进行创造性的重新强调与解释,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如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阐释上,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但邓小平并没有固守这一传统话语,而是根据新的形势进行了调整,在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话语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新话语的产生即来源于传统话语,又不固守,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加以创造性的阐释,在继承中创新,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四)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上坚持破与立的有机结合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变革导致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进行重新分配,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需求与价值取向通过各种社会思潮表达出来,除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外,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潮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传播效果。可以说,新中国70年来历届国家领导人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上都面临着破除具有否定性影响的一些社会思潮,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任务。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人认为,只有一大二公三纯、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才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典型的资本主义。针对这些极“左”的革命意识形态,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3]373的重要论断,消除了“左”的思潮的负面影响,守住了舆论阵地,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权。当前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社会思潮的发展日益多样化,内容更加关注现实,行动性有所增强,隐蔽性更大。如为了摆脱负面形象的影响,新自由主义思潮认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来源于其主张的市场自由化、政治民主化,而推进私有化则是下一步加大改革的着力点。针对社会思潮的新变化新特点,党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同时进行了有破有立、针锋相对的斗争。首先,分析错误思潮产生的内在原因,揭露其错误的本质。其次,加强对错误思潮发展趋势的预判,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消除其负面效应。最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传播媒体思想和政治上的引导,从载体上占据引领社会思潮的阵地,坚持“一主多元”的原则有效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五)在话语体系的传播上坚持生活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原则

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不仅要关注话语内容的有用性和正确性,还应该关注特定时期的社会性格、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背景性因素,保证话语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实效性。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传播不是自上而下强制性地用抽象的理论话语去教化群众,而是要从社会大众精神需求出发,把意识形态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变为强大的思想武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应遵循科学化的规范和规律,即话语内容的建构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立足于中国鲜活的社会实践,固本开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统领。在话语体系的传播上要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结合,引导人们的精神追求。在革命年代,毛泽东用“糖衣炮弹”“纸老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传播意识形态的理论内容;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用“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口头语来指导实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样接地气的大白话来解释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只有实现生活化和科学化之间的和谐统一,才能让人民群众体会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感受到意识形态话语的力量与价值。

猜你喜欢

思潮话语理论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国共产党百年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