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的解放视阈下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探析

2020-01-16尹晶晶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劳动

尹晶晶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入发展,人民已经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过程中,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但是,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期和攻坚期,如何在这一阶段更好地创建人类的美好生活、更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理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思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三重维度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贯穿于马克思理论体系发展的全过程,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从早期的哲学思想、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学理论到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从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等等,马克思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解放。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马克思主要谈及三方面的内容,即人的劳动解放、人的个性解放和人的社会解放。

(一)劳动解放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第一个维度

人的劳动解放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第一个维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做了具体的说明和分析,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做了深入的探讨: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人同人的异化。

马克思讲道:“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51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西方工业社会中,劳动产品并不属于工人,工人所生产的劳动产品越丰富,他自身就越贫穷;工人的劳动并不属于工人,正如马克思所说:“只要肉体的强制和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逃避劳动。”对工人而言,“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2]52劳动的异化使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作为类存在物,作为自由的存在物,本应追求自由的生活,但是“异化劳动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的异化”,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在谈到私有财产的时候,马克思强调:“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2]60工资和私有财产具有同一性,在说明工资、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之间的关系时,马克思讲道:“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2]61

马克思笔下劳动解放最重要的是劳动时间的解放。法律规定劳动者每天的工作时间为8小时,为了实现8小时工作制的法律要求,在资本主义早期,无数工人进行了无数次罢工流血等革命运动,所以,工作时间的缩短是在各种斗争下实现的。马克思在1866年《给临时中央委员会代表的关于若干问题的指示》中写道:“限制工作日是一个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进一步谋求改善工人状况和工人解放的尝试,都将遭到失败。”[3]826只有从劳动时间上进行解放,工人才能够有更多的剩余时间来改善自身的生活状况和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8小时工作制这一最基本的工作时长的要求,工人们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断地与资本家进行斗争。

在19世纪,马克思对劳动异化和劳动时间进行解读和分析,说明当时的劳动并未获得真正的解放。马克思随后在《共产主义原理》等著作中对劳动解放理论都有所涉及,劳动解放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第一个维度,只有真正关注到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劳动的解放,才能谈及马克思的人的个性解放和社会的解放。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的最完整的阐述,对劳动解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深入分析劳动的内在矛盾,才能研究问题解决的方式和方法。

(二)个性解放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第二个维度

人的个性解放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第二个维度。人的个性解放是人的思想解放的一部分。从中学开始,马克思就逐步意识到自由的问题。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是马克思的自由意识的最集中的表达,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否定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沿着既定的轨道直线运动,从而实现了“自由”意识,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自由的问题。

随着马克思进入莱茵报工作,马克思开始关注现实的人的解放问题,出版自由受到限制、林木盗窃法侵犯人们的利益,面对这一切马克思无能为力,所以马克思转向对现实的批判。在19世纪50年代后,马克思注意到人的个性解放的问题。面对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工人阶级完全丧失了自己,没有自己的思想,沦为资本家剥削的工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序言中写道:“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存在的社会灾难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2]84工人阶级处于社会最糟糕的地位,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生活空间,马克思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清晰地分析了雇佣劳动对资本的关系,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资本家无限制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工人的个性难以得到发挥。马克思在深入挖掘资本家的秘密之后,颠覆了资本的统治,提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人的个性的解放,人开始自由的思考属于自身的问题。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个性自由的社会”。他认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4]107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实现人的个性的解放,追求人的自由。人的个性解放需要释放人的天性,表现人与人的不同之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创建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人的社会解放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的第三个维度

只有实现彻底的社会解放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道:“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2]154。

人的社会解放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宗教解放、社会关系的解放,等等。无论是宗教解放,还是政治解放,人类的解放并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发生的,而是需要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在工人们所生存的现实生活中,工人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解放,实现社会解放最重要的是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历史证明,缺乏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大部分都遭到无情的打击,最终以失败告终,巴黎流血事件的发生等都是由于缺乏有组织的领导,所以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社会的最重要的力量是无产阶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道:“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11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其他的阶级不同,无产阶级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的解放。在马克思之后的理论发展过程中,都对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给予很高的评价,无产阶级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经济解放、政治解放,等等。

关于马克思的社会解放学说理论,由于其与人的劳动解放、人的个性解放等层面的解放出现交叉的成分,加之人的社会解放涉及的层面较多、范围较广,所以这里将社会解放学说作为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第三个维度进行探讨,分析其在人的解放学说三个维度的层层推进关系,为更好创建新时代美好生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与实现人类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解放学说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只有当人类从事的劳动是自由自愿的劳动,人类才能在劳动的过程中享受快乐,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劳动解放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学说的重要理论,但是马克思在深入探索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工人从事的劳动并非是自由和自愿的。在长期的研究中,马克思逐步发现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或者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来提升自身的利润,面对这种情况,工人奋起反抗,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工人罢工和损坏机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马克思更进一步认识到劳动解放的重要性,异化劳动阻碍了劳动的解放,只有首先实现劳动的解放,才能实现人的解放,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人的劳动解放是实现其他一切解放的前提。

人的劳动解放最重要的是实行人的劳动时间的解放。无节制地压榨人的劳动力最终只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痛苦。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尽管工人为了8小时工作制不断斗争,但是工人的劳动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解放。这为我们当代逐渐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了经验和教训,要想让人民群众更加幸福地生活,必须严格执行劳动时长制度。

新时代,重思马克思的劳动解放学说,说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必须关注人的劳动解放。关于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我国国内学者也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黄黎明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研究述评》可以看出,我国主要从理论研究、实现路径、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5]。陈立新、孙正聿和张一兵等学者都曾写到劳动解放的相关知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进程中,只有人们真正从事的是自由自在的劳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求,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而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前提就是实现人的劳动解放。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个性解放学说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动力

人作为人,首先是每个生命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有不同的发展才能。马克思的人的个性解放学说是实现人的真正解放的第二个维度,人只有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个性解放,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人的个性解放关注到人的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自由人的发展提出了构想,恩格斯在1880年1月写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写道:“人终将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6]817在那时,人们不再受资本家的控制,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从事自己所想要从事的职业,成为真正自由的人。人们不仅仅为了生存,还为了生活,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真正实现人的个性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个性解放是人能够自由地支配属于自己发展方面的才能。

从马克思对人的个性解放的研究历程来看,人的个性解放是一种现实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实现人的个性解放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人的个性解放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在历史的进程中进行的。马克思通过对抽象的人的批判到现实的为了生存的人,再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经历了对封建神学宗教的批判,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批判,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解放,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只有实现人的个性解放,人能够追求自身所喜爱的东西,在自己的职业中充分施展自己的个性才能,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型的社会主义人才,从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解放学说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只有实现彻底的人的社会解放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道:“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2]154。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活动,人类的社会存在着工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等等,人处在不断的社会交往的活动中,因此,只有实现人的社会解放,人民美好生活才能够得以最终实现。

马克思人的社会解放学说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保障。社会的解放可以为美好生活的创造提供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稳定的发展环境。人的社会解放最终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只有实现人的社会解放,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存在,学会在社会中懂得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人们才能生活的更加美好。正如马克思在《论犹太人的问题》中讲的:“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人的解放才能完成。”[7]46因此,只有当人们真正地实现社会解放,从社会解放中回归自身,体现自己的生活,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解放。政治解放为社会解放提供了保障和依据,经济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人们从事的职业是自愿的职业,人们才能更加幸福的生活。正如马克思在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的:“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农夫、牧人或批判者。”[2]165幸福是人民奋斗出来的,但奋斗是有条件的,马克思关于社会解放的理论对于我国的美好生活的创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要剖开社会的表象深入挖掘社会发展背后的实质性问题,正确处理我国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三、立足“人”的角度探究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

(一)人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劳动主体,发挥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

人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劳动主体,离开了人这一主体因素,生活便无从谈起。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构建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关注人的积极作用,发挥人的劳动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时刻关注人的积极作用。

首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注重劳动人民的重要作用。关于人的问题,马克思从三个层面对人的本质问题作了界定,分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道:“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56在这里,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所以,立足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发挥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作用,实现人的劳动解放,发挥人的创造性才能。

其次,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实行严格的8小时工作制,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为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劳动智慧,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出发,从理论和实践等各个层面来保障我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关于劳动时长的问题,我国的劳动法也有明确的规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翼讲道:“劳动法规定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加班不能超过36小时。”只有确保了劳动者的劳动时长,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此外,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升劳动者的积极性也至关重要,为劳动者发挥其才能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除此之外,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等各个层面都需要紧密配合,形成社会合力,为劳动者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的劳动解放。

(二)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保障,坚持人的个性化发展

教育兴则国兴,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育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教育的理念和手段对于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自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因此,在实现人的个性解放的过程中,教育是重中之重。

第一,关注马克思的个性解放理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关注人的个性解放的问题,继承了马克思的人的个性解放学说,提出了全面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的角度出发,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我国逐渐改变了以往的教育发展理念,以往盲目追求成绩,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现如今,不仅仅教育,我国也在各个层面不断追求人的个性解放,释放人的自由。

第二,创新教育形式,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我国传统的教育形式以“灌输”为主,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只能被迫接受,所以人的思维受到限制。在我国现代化教育的进程中,主张“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因人而异,实行多样性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人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彰显。在我国有的地方开展“思悟”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而是让学生领悟思考,用学生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学的内容,发挥每个人自身的优势,对于培育我国新时代个性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育创新型人才。在人民美好生活的构建过程中,创新型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优点和品质,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个人的特点,激发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坚持人的个性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类美好生活的创建需要发展人的个性,只有人人参与思考,参与创造,才能释放自身的动力,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马克思人的个性解放学说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可以看出,人的自由的思想和意识对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的个性解放需要人的身心健康作保障,所以,在更好地实现人的个性解放的过程中,我国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合力发展,健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人的自由个性的解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处理好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实现个性解放,促进我国的创新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断努力。

(三)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关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向前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党在各项事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人民从各种桎梏中解放出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实现了人民生活的解放,人民当家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我国实现了教育的解放,普及了义务教育,使无数贫苦地区的孩子得以接受教育;我国实现了经济的解放,使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总之,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关键,在改革的进程中,我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时代的改革建设中,我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一,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人民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重中之重。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起,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永远不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从1921年到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内外交困,备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勇于发动群众,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人民理念,从实际出发,突破重重障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不断在为人民的解放作出卓越的贡献。

第二,坚持人民主体的崇高信念,坚定人民信仰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强有力的支撑。在我国社会解放前进的道路上,坚定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解放事业的精神力量。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前途。201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讲道:“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8]在和平年代,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时代前提下,人民的信仰更为重要,尤其在我国社会解放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没有信仰的人难以从内心真正接受我国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为主体的发展思想,坚定人民信仰,才能创建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

总之,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关键,在实现社会解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人的劳动解放、人的个性解放和人的社会解放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层层推进,对于新时代创建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三个维度,分析三个维度与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最终分析在“人”的视角下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探究使人民群众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劳动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方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建幸福家园。

猜你喜欢

异化马克思劳动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