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善课程”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研究

2020-01-15费勤芳

教师·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实践

费勤芳

摘 要: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发展和竞争的核心力量,因此注重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而班级文化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创建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超前的规划引领意识,在教学中全面推进“德善课程”的实施,积极开发班级资源;同时学生也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文章就“德善课程”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进行探讨,促使“德善课程”顺利展开,进而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关键词:“德善课程”;班级文化特色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1-0019-02

一、引言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场所,也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而班级文化不仅是班级的灵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还是学校基础文化的核心力量。积极营造班级文化,为学生创建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成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而且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进而为“德善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班级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其中显性文化主要包括教学设施、学校和班级环境、教学工具及管理措施和条例等,隐形文化包括班级风气、班级精神风貌等。这些班级文化对师生及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不仅起着教育、引导、制约、管理等作用,还对班风有着改善作用。

由此可见,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中,奋发图强,进而更好地为国家的建设及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德善课程”对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影响

(一)“德善课程”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实施的重要性

一个班级的班级文化对班级学习氛围、班级精神风貌以及学生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加强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将“德善课程”融入班规、班训。

讲文明、懂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一个人终身受益。为了使文明礼仪教育得到有效开展,我们可以这样做:利用教室里的每一面文化墙,发挥好宣传阵地作用;开展好班级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如根据实际开好每一次班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一批班干部,开展检查班级卫生、垃圾分类、文明说话、文明就餐等评比活动,让讲文明渗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每个月结合学校“十好少年”评选活动方案,采用学生互评、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比方式,评出班级“文明小使者”,颁发荣誉小奖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生一日常规工作之中,让学生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形成良好的班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素养。

(二)“德善课程”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实施的成效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德善课程”教学活动,引导和激励学生遵守公德,坚守文明礼仪,让学生明白文明礼仪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尤其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品学兼优,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三)“德善课程”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实施的社会反响

开展“德善课程”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周边的人,让周边的人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由此可见,加强“德善课程”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成长环境,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品格。这不仅能为学生的未来指引发展方向,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的身心实现全面健康发展,进而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四、“德善课程”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实施的策略

要想促使“德善课程”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顺利实施,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为目标,将教学活动分为三大板块,即抛砖引玉、群策群力、雏鹰展翅,以此来促使“德善课程”顺利展开,进而创建更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一)拋砖引玉——创设情景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班级文化特色建设中,教师要学会抛砖引玉,运用“德善课程”中的品格主题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与以前大不相同:学习浮躁,做事浮躁,有一颗不能静下来的心,不愿意自己探究问题;不懂得感恩、宽容,自私自利等。鉴于这些问题,学校有经验的班主任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开展了引导学生“学会宽容、发现幸福”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道歉从我开始”为切入点,诠释“宽容播种幸福”的内涵;对学生进行“幸福大调查”,让学生回忆感受过的点点滴滴的幸福,引导学生明白“小幸福堆成大幸福”的道理,从而为班级文化建设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培养全体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让其带着宽容、感恩的心幸福学习、幸福生活。

(二)群策群力——体验德育

教师在德育教学中要善于凝众心,要依靠学生的力量来发挥德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中,要以“德善课程”为依托,以学生的品格教育为主体,让学生在班级组织活动中相互合作、群策群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验德善品格的支撑力量。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竞争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进取品格为主题培养目标的班级可在日常学习以及各项活动中,经常向学生发出挑战。比如,可以利用“激将法”去刺激上进心强、有潜力的学生战胜、超越自己;也可让学生之间互相“摆擂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学习竞赛小组,在小组之间开展竞赛;还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两两结为对子互相比学习成绩、比遵规守纪等。这些措施能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使其积极主动迎接挑战,逐渐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

(三)雏鹰展翅——践行德善

优秀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德善品质,就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展翅飞翔,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修德怀爱,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品质。雏鹰展翅就要将思想付诸行动,教师要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行动去行善事,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德善品质,为“德善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后盾。

劳动教育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为培养学生勤劳的品质,班级可以开展渗透于学生日常的实践体验活动,如“我是小小厨师”“我的房间我做主”“我是洗衣小达人”等,让学生通过参加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父母的辛苦;还可以结合“五一”劳动节让学生寻找“疫情期间最美的劳动者”,学生通过采访了解劳动者在疫情期间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本班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劳动护照”等多元评价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劳动意识的构建和劳动行为的落实。

五、“德善课程”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实施的反思

(一)课程方案的调整与完善

教师在开展“德善课程”教学活动时,要根据班级实际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德善课程”教育的作用。在 “德善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特色文化实施存在一定困难,效果不是很乐观,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部分的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学生扮演的只是听众的角色,没有亲身实践体验,也就无法深入了解和感触。二是教师的参与度不高,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虽然班主任会全程跟进,但其他教师的参与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教学活动的作用和效果。

因此“德善课程”要想顺利实施,就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适时地调整和完善课程教学方案,让课程教学方案更具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德育教学活动的作用彰显出来。

(二)课程实施的深度与创新

要想充分发挥出“德善课程”教育的作用,就要将课程进行贯彻落实和创新,让德育课程教学与时俱进,满足时代和潮流的发展,让学生不论在何种环境中都能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另外,教师也要积极地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三)在课程设想上抓实重点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教育教学又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素养。虽然很多学校开展了“德善课程”教育活动,但大部分活动只流于形式;虽然教学目标都是一致的,但缺乏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抓实重点课程,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优化整合、创新课程教学,让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德善品格,进而促使学生向品学兼优的目标发展。

六、结语

总之,班级属于一个小型的社会,要想构建一个良好的班级,就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作为依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建设班级文化,积极开展“德善课程”,以班级为核心,通过校内、家庭以及社会三大阵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德善品格,让德善品质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大菊.水文化“五德”“七善”与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初探[J].职业,2019(32):60-61.

[2]戴建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扬善艺术浅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9(9):75-76.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