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校研学旅行的实施困境及其破解

2020-01-15

林区教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农村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州 350117)

2016年12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讨论。各地中小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研学旅行的动作迅速,热情高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对目前已开展的研学旅行进行冷静的观察便会发现,研学旅行在城市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背后,很多农村学校却游离在“边缘”。笔者通过知网以主题为检索条件,分别对“研学旅行”以及“研学旅行+农村”进行搜索,截至2019年8月,具体数据如表1:

表1 “中国知网”关于“研学旅行”的搜索结果

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已经成为学术领域以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虽然已经有部分学者注意到农村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缺席”,但农村研学旅行课程的相关研究甚少。本文聚焦于相对处于弱势的农村学校,通过文献分析法了解农村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以期引起教育工作者对于农村地区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的现实处境给予重视。

一、农村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重要价值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寓教于乐、寓学于游的新型综合性学习方式,对于农村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有着重要价值。

1.改进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研学旅行重点突出“研”、打破学科壁垒,学生外出之前,教师提前布置好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开放性的,围绕课本中的某个知识点,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作答,书本知识在旅行中得以贯穿和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研学旅行提倡实践、探究、合作、反思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选定研学旅行的主题,在自我体验以及同伴合作中,由被动的接受书本知识转变为主动的获取经验,使得学习不只是局限在课堂中,通过社会实践,在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学习环境中去体验、去研学,激发学习的欲望。简单来讲,研学旅行转化了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以及潜在的开发探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自我发展、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几个方面起到教育作用,促进农村学校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2.更新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种全新课程形式的开展,若想实现预期目标,教学方式就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校本课程,它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案,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实施研学旅行课程的时候需要和学生一同进入现实情境,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为更进一步的学习留下探索空间。传统的课堂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对话交流。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由原来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全面发展,抽象的数学、语文课堂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者变成学习的组织者,与学生一同动口、动手、动脑,运用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师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学校教师原有的观念和行为,使得教学活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农村学校教师在帮助学生体验、研究、发现的同时,自身也是一个“充电”的过程,专业水平也随之不断丰富发展。

3.丰富课程体系,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意见》中明确提出“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1]。研学旅行课程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链接的创新形式,作为一门新兴的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数学等具体学科课程,相同的授课内容,大同小异的授课方式。研学旅行以活动课程的方式,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开设进一步改变了我国学科课程在中小学一鼎独立的境况。此外,研学旅行更是一门实践课程,它的授课地点不固定在教室,而在校外,授课者也并不一定是教师,但却是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人员,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育人。研学旅行更是经验化、情境化的,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中运用多种方法探究,可以更好地提高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研学旅行课程和学校教育是统一规划、一并实施的,这种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活动课程,有利于改变农村学校单调的课程结构,完善农村学校的课程体系。

二、农村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Goodlad)曾指出:“创新很多时候被视为失败,其实不然,其实它们从来未得到实施。”[2]任何一门课程计划的实施,都受到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方式、环境等一系列要素的制约,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不容忽视,精心设计的课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往往有可能背道而驰。而农村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有着“先天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困境:

1.课程资源匮乏,开发力度小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缺乏相应的课程资源是目前农村学校遇到的阻碍之一。研学旅行课程实施需要具备校内相关的硬件基础设施以及校外各种实践活动研究基地的支持,如多媒体设备、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博物馆、科研所等。但是农村学校经费不足,设备缺乏,既没有足够的教学材料、设施、设备、空间,也没有相应的研学环境、活动场地。教师在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的时候,很少能够用到先进的设施和多媒体设备,学校的图书馆、阅读室藏书数量少且更新慢,教学设备十分简陋。除此之外,城市学校有着方便的交通网,学生可以非常便利地去到研学旅行的基地,而大部分农村学校交通资源极为不便,甚至还存在走非常远的山路去上学的情况。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更多的是一些自然风光和与农学相关的场所,且大部分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现存的一些教学活动场所数量较少且水平较低,缺乏现代性和创新性。目前农村学校面临着校内外课程资源匮乏的双重挑战,正所谓“将军难打无兵之仗”,这种资源的缺失让农村学校教师对于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束手无策,甚至渐渐失去信心。

2.教师专业能力不足,课程实施水平低

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水平的高低。首先,农村学校的教师外出进修培训机会少,研学旅行课程的专任教师只有一两个,大部分是兼任教师,无法形成专业的指导队伍。其次,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开展与教师人员数量的多少、积极主动性是分不开的。农村学校教师人手紧张,有的教师要同时承担好几门课程任务,繁重的日常事务使得教师工作压力增大,学校安排的学科任务都压得喘不过气来,没有其他的精力去开展研学旅行课程。最后,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合作、共同选题,并加以引导纠正,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农村教师对于研学旅行理念的理解及接受程度尚处于初级水平,教师更关注如何提高学生分数,认为研学旅行是浪费时间。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人员不足、教师对课程认识不够、教育理念落后以及专业素养较低等问题,对于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开展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3.学生课程意识薄弱,综合能力欠缺

学校教育中,课程意识深刻影响着甚至是支配着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行为方式以及学生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作为研学旅行课程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学生对于研学旅行的认识、态度直接关系该课程实施的最终成效。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对于新型的课程方式接受能力低,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行动上都较难适应。再加上长期处于考试升学的压力下,教师一心钻研如何教好书本知识,家长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考试考高分,上好学校,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正确认识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存在一定差距,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视野、知识面狭窄,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有限,他们除了上课,基本上没有其他的知识信息来源。教师在实施课程中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探究,但是他们不愿意配合,或者是课程内容脱离了实际认知,使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往往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参与自主学习活动。有调查表明,在农村学生中,交流能力、活动能力不够的占52.6%,知识不扎实的占29.1%[3]。农村学校学生对研学旅行开展的深刻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不认同不接受研学旅行课程,综合能力欠缺,这也是农村学校实施研学旅行课程的难题之一。

三、破解农村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困境的策略

虽然目前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存在着一些难题,但让研学旅行课程在农村学校有效开展有一定的破解方法可寻。

1.依托乡土资源,建立研学旅行活动基地

《意见》中明确指出,小学研学旅行从“小学四到六年级”开始,并且要“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的活动课程体系。也就是说,落实小学研学旅行从小学中高年级做起,重点实施的落脚点在于整合“乡土乡情”等乡土课程资源。针对课程资源匮乏的难题,农村学校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将重点实施的落脚点放在梳理“乡土乡情”等乡土课程资源上。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有着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风俗人情以及一些农场、菜市场、工厂区等生活化的场所,可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的目标,从体验性、研学性出发,整合乡土资源,规划路线,建立一批研学旅行活动基地。当然,各地农村地区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应根据当地实际就近选择活动的地点,农村学校主要以中小学为主,所以更多以“乡土乡情、县情市情”为主。比如,江苏省丰县作为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地,依托地方资源,建立了汉文化探源研学基地[4]。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也是课程的开发者,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以及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教师应立足本地实际,带领学生走进农村,注意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和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共同探索周围的课程资源,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潜力,为学生提供体验、认知乡情的平台,也为学生感受家乡美、增强家乡自豪感、建设家乡打下基础。

2.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

“无论多么先进科学的课程理论,如果不被中小学教师所领会与掌握,是毫无价值的。”[5]研学旅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执行研学旅行活动方案,在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结合课程要求,负责活动的组织、景点介绍、人员协调、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推动研学旅行活动的进程。研学旅行教师是一种“软力量”,是确保研学旅行质量的重要因素。研学旅行因其开展的综合性、复杂性,对研学旅行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量的农村教师综合水平还未达到研学旅行课程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知识面不够,专业技能低,难以灵活开展研学等问题。因此,为提升课程实施的成效,必须加强师资培训。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课程本身也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仅在课程实施前进行培训远远不够,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有可能跟不上课程的变革,因此,应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需求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内容,学校要不断创造条件,提供更多的交流培训机会,开阔教师眼界。其次,师资培训应当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刚开始的培训可以以课例观摩为主,少一些理论,让教师从模仿开始,慢慢地增加专业理论的授课,多一些参与式讨论,辅之以讲座、报告,并让教师运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且尽量在培训中加深教师对研学旅行课程精神和理念的理解,提升教师跨学科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增强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形成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最后,关注教师课程主权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及时开展校长与教师、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建立平等、信任、有爱的对话机制,使学校变成一个人人参与的研学旅行课程教研中心。

3.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提升学生课程参与度

针对学生课程意识薄弱的问题,应加强评价研究。首先,家长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学校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向家长阐释新课程改革以及研学旅行的理念,将学生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向家长反映。让家长意识到,当今这个急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人才,过去只会“死读书”的学生终将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一步步转变农村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此外,也可以借助其他地区开展研学旅行的成功案例,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促进家长对研学旅行课程的认识,从而得到理解与支持。其次,学校应该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片面的关注成绩,更多地应关注学生在课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体验,提倡积极、肯定的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建立自信。最后,教师可围绕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意愿,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间交流合作,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学习内容和方式,提升学生的成功体验感。教师应下放一定的课程权利,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个性全面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增强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个体与课程的不断对话,运用自身的创造性来构建有意义的课程。此外,教师应向学生呈现完整的生活领域,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鼓励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实现个体与课程的不断对话,从而构建有意义的研学旅行课程。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