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对接社会需求的系统化校内专业设置机制
——以河南省高职院校为例
2020-01-15胡晓莹
胡晓莹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121)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服务就业,发展动力是改革,发展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只有明确发展方向,深化改革,建立系统化的机制,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两个文件都明确提出建立促进产教融合的校企育人机制,而这一育人机制中企业是主体,学校教育是基础,二者缺一不可。高职院校作为“双元”育人制的供给侧,一方面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要面向市场,对接社会需求,建立系统化的校内专业设置机制才可能保证“双元”育人制的落实。
一、河南省专业需求分析
河南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大省,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河南农业生产长期存在“大而不优”的问题。现阶段河南农业生产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再是“量不足”而是“质不优”。分析河南省的工业结构不难发现,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占据工业总产出的大头。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长期不足10%。与工业相比,河南服务业表现出明显的“底子薄,成长快”的特征。截至2018年,河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2%,比上年提高1.9 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第二产业的占比,第三产业比重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基础过于薄弱。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好河南“第一张牌”,河南产业结构应继续向“三、二、一”的布局努力,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了更好服务河南省产业结构,高职院校必须紧紧围绕河南省产业结构,专业建设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满足建设长服务业大省的需要
分析河南省服务业发展战略,每年都需要旅游、餐饮等旅游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金融类、贸易类等财经商贸大类的专门人才,才能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加快壮大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专业生产服务、服务外包等产业规模,打造中西部生产性服务业高地;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内涵和附加值,创新发展商贸流通业,增加健康养老、居民和家庭等服务供给。如强化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功能,加快郑州航空港、郑欧班列等国际陆港物流枢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物流,重点发展冷链、快递、保税等特色物流,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推动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进河南省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推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依托“一河两拳三山四都”(黄河,少林拳、太极拳,太行山、嵩山、伏牛山,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等优势资源,强化“老家河南”形象,打造中国功夫、古都文化、根亲文化、山地休闲、健康养生等特色旅游目的地品牌等等。
2.专业设置要满足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需要
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目标是:突出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消费品工业等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先进机器人、储能和动力电池等千亿级新兴产业以及物联网、基因检测、智能微电网、增材制造(3D打印)、人工智能、页岩气等先导性产业,并且加快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了对接先进制造业,高职院校要针对目标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一是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通信类的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必须设立;二是机械设计制造类、机电设备类、自动化类、铁道装备类等装备制造大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扩大招生;三是建筑设计类、土建施工类、建设设备类、建设工程管理类等土木建筑大类专业,生物与化工大类专业、轻工纺织大类专业等必须适应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调整培养方案;四是新能源发电工程类、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材料类等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石油天然气类、煤炭类等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食品工业类、医药卫生大类需要根据河南省先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做出适应性的改变;五是经济贸易类、市场营销类、电子商务类、物流类专业人才与第二产业发展紧密相关。
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满足建设现代农业大省的需要
建设农业大省必须夯实农业基础,促进改造升级,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农业,包括生产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改良、优化包装设计,提高产品档次,塑造品牌核心价值。要做到改造升级,不仅需要农林牧渔类专业作为基础,还应培养能够从事艺术设计、电商美术设计、工艺美术与创意设计、制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设置艺术设计类专业,为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为塑造品牌提升形象。在营销与服务阶段,更需要财经商贸类的人才,进行市场分析、推销谈判、客户服务等。从事销售运营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具备物流设备应用与维护、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工程项目管理等能力,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建立系统化校内专业设置机制
产业发展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机制建立是专业长久的保证,尤其是系统化的校内专业设置机制。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产业发展和专业设置规律,建立招生专业遴选机制,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校企合作长久机制,毕业生就业监测机制。
1.建立招生专业遴选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由教育部负责制定、修订和发布。一个学校不可能设置全部的专业,只能设置其中的一部分专业。学校应该按照国家和全省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及全省统筹规划的设置专业情况及比例,设置自己的专业,避免专业大而全,并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办学基础、办学规模、教学特色来设置专业, 制定招生计划,开展招生活动。
高职院校必须建立招生专业遴选机制。要围绕河南省产业结构、每年的《专业目录》以及省主管专业设置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进行专业遴选,具体如下:由学校就业部门调研社会需求,提交分析报告,给出建议设立的专业目录;由教务部门分析研究教学特色,提交报告,给出建议设立的专业目录;由校办根据办学基础、办学规模提交分析报告,拟定专业设置目录,由招生部门负责调研教育资源,提交报告,给出建议设立的专业目录。各部门各司其职,调研分析,形成符合实际的调研报告,给出建议设立的专业目录,提交给专业建设办公室,由其负责汇总审核,报告给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讨论给出反馈建议,各部门修改后,要由专业建设委员会最后审定。专业建设办公室整理出年度招生专业目录,并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召开年度招生专业论证会议,再次论证专业目录的科学性、服务就业暨对接社会需求的职业性,最终生成年度招生专业目录。高职院校招生专业遴选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招生专业遴选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部门应考虑到专业生成、专业结构、专业标准的因素。如建议设立一个专业要遵循该专业所对应的社会职业的内生逻辑,以及该专业领域及专业划分的科学性、规范性与持续发展性;并依据专业自身特点与企业实践要求的不同建议专业结构的组成,以及考虑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的统一,即做到毕业标准与就业标准的统一。
2.完善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文件精神,《专业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每5年修订一次,每年增补一次专业,学校依据目录灵活自主设置专业,每年调整1 次专业。实际上,学校每年都会在指定平台进行拟招生专业申报工作,同时也对撤销专业、新增专业进行申报,这是每个学校都有的专业退出机制。通过调研发现存在新专业不断增加,专业淘汰不及时的现象,以致于专业数量越来越庞大,与学校发展规模不适应。同时还导致部分专业招生难和就业难。诸多问题的出现是学校没有从宏观上考虑发展定位、特色建设。因此,要完善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尤其是预警,随意的撤销某一专业,不仅有损于专业自身的发展,也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不利。
以Z 学校C 专业为例,假设新生报到数量为a(a≤20),该校为节省教学资源,会让学生与相近专业合并上课,或者转专业,这就意味着已经将C专业退出;若给予C专业2年的发展时间,进行专业建设,每年进行调研分析,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调整,以便对接社会需求,2年期限到期后,新生数量、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增长,保留该专业,否则退出。以Z学校G专业为例,假设G专业就业率不高不低,新生报到数量也居中,学校就要为此类专业设定建设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接社会需求,期限2年,达不到目标,进行减招、甚至停招淘汰,将名额让与其他专业。以Z 学校J专业为例,每年就业率都不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但是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度低,这时应对J专业提出预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得专业毕业标准与社会关联的职业标准一致,若连续3年相关度仍然低,且低于50%,此类专业应该退出。C、G、J三类专业可以是不同的专业,也可以是同一专业的不同发展阶段,C、G、J专业预警与退出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C、G、J专业预警与退出示意图
无论哪类专业,与专业遴选机制一样,在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中,就业部门、行政部门、招生部门、教务部门要各司其职,围绕河南省产业结构、每年的《专业目录》以及省主管专业设置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做好调研分析,为动态调整专业提供切实依据,由专业建设委员会授权专业建设办公室根据行业、企业反馈意见,科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得专业结构与职业结构一致,对接社会需求。
3.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很大区别,职业教育体现职业性,尤其具有跨界性特征,且是教育界(学校)与产业界(企业)基于育人目标的双向跨界,是一种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领域常谈的话题,是由政府协调、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育人任务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更多的是由学校作为供给侧承担育人任务,相当一部分企业被动地参与到其中,并未发挥好主体作用,单凭学校一方不能很好的完成育人任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调研发现:校企合作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内容只包括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1-2个月的实习。甚至有的专业实现不了校企合作,如交通运输类专业、医学类专业、建筑类专业等等涉及医院、公共交通、建筑公司这些性质特殊的行业,相当一部分学校找不到合作的单位。调查发现,校企合作多是由就业部门进行洽谈,考虑的因素难免狭隘,难以达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
鉴于这些问题,必须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形成长效机制,学校应主动健全校内机制,吸引企业主动地承担主体责任。首先,校企合作应在本校拟招生专业生成后,尤其是新增专业、上年未进行校企合作的专业优先进行校企合作洽谈,成功后再进行申报,避免出现就业难、满足不了社会需求、造成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其次,校企合作应由就业部门牵头,联合教务部门、科研部门、人事部门等与专业建设关系密切的部门进行洽谈,教务部门负责教学实践内容的洽谈,科研部门负责教师参与企业科技研发的洽谈,人事部门负责实践教学师资要求的洽谈,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丰富合作的内容,真正的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最后,学校不能依赖企业全部承担教学实践的内容,教学实践并不是简单的师徒式传授,教学实践的基础类知识是由校内专职老师传授给学生,人事处应注意校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教师招聘、晋升的关键环节,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把资格审查关。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及节点图,如图3所示。
图3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及节点图
4.推进毕业生就业监测机制
毕业生就业监测是为了实现包括人才供给分析、人才需求预测、就业形势分析、需求结构分析、专业供求预警、供求平衡度分析、就业满意度分析等功能,确保学校根据监测反馈,及时做出调整,适应社会市场的变化,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现实中,我省已有这样的监测机制,政府主管部门指导全省进行的每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所使用的系统涵盖以上大部分功能,涉及到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学校每年填报毕业生就业情况,截止到当年年底,就业率统计完毕,系统也会生成包含供给、需求、平衡度等在内的就业分析报告。为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社会需求,政府主管部门或学校也设定相关指标,当专业相关度、就业满意度低于某个比例时,就向对应专业提出预警。虽然有这样的监测系统,但是并未实现它的全部功能,机制也未切实运行起来。
毕业生就业信息填报是建立监测机制的基础,学校填报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正确流程是毕业生到学校填报,辅导员、院系审核,再到学校上报。这个过程是毕业生就业监测的校内机制,许多学校忽略了这一进程,存在就业部门直接授权院系或辅导员在省级系统填报信息的做法,学校并未建立专门机制,也没有开发使用自己的就业检测系统,导致我省毕业生就业监测机制运行无序。为了推进我省毕业生就业监测机制切实运行,必须保证源头实事求是。首先,毕业生个人专业意识、专业素养决定着该专业就业监测的良好开端,毕业生个人必须如实填写就业情况;同样辅导员应秉承为专业发展服务的理念。
三、机制运行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专业设置机制在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避免在专业设置上出现偏离现象。调研中发现,某些专业学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去训练学生以后可能用不到的简单技能。例如,数控技术专业,高职院校购置很多数控加工设备,训练学生的数控加工技能,但是企业中聘用的这个岗位人员95%以上是中职、技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过培训的农民工;再比如,学校专门将几个房间布置成酒店的样子,让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练习叠被子、端盘子等技能,但是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不会在酒店从事这些工作,或者从事一段时间就辞职了,据了解,他们反而倾向酒店前台这样的工作,但是他们不具备这个岗位要求的较强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多国语言能力等等。因此,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相对接时,应对产业岗位进行差异化分析研究,对设置的专业进行定位。
第二,专业设置要适应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以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已经逐步的被应用。在工业化大生产时代,需要大量操作型人才进行流水线生产,但是智能化的生产时代,若再培养熟练地、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就会出现过剩,社会需要的是能够操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改造、设计等技能的技术型、复合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必须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办“需求导向型”院校,围绕河南省产业结构建立对接社会需求的系统化校内专业设置机制,才能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双元”育人机制,才能办出有特色高质量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