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背景下的舆论监督平台与主体的社会化分析

2020-01-14路颖周岩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社会化主体

路颖 周岩

摘要:舆论监督是社会机器运转的保证,随着技术的迭代、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强与媒介使用能力的提升,广大社会群众成为了舆论监督的主体,甚至是中坚力量,社会化的媒体平台与社会生活成了舆论集聚和发酵的主要场域,并完成了社会治理甚至倒逼上层建筑改良的效果。舆论监督平台与主体的社会化已成为常态化的既定事实,体现出舆论监督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对于政治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进程都有重大的意义,体现了舆论监督社会化的构建价值。

关键词:全媒体背景;舆论监督平台;主体;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6-0035-02

一、舆论平台与主体的社会化

(一)社交媒体成舆论监督重要阵地

媒体对现实生活的嵌入性进一步显现,用户养成了制作、发表、互动的媒介使用习惯,分享成使用媒介的重要动力。社交媒体使得网络空间现实化、现实生活数字化,既成为舆论的发源地,又成为舆论监督的发酵所。医院领导抗疫补助高于一线医护人员事件是由一则补助公示引起大众不满;汉训斥医护人员患者视频也是在微博传播并引发热议。

根据清博大数据整理(2020.1.23-2020.2.8)的各媒体平台发布疫情相关信息量,期刊占比极小,微博、微信和论坛等社交媒体占比73%,且微博信息量最多,且波动大。社交媒体满足了用户表露、分享和互动等多种需求,提供场景化服务,以高黏性成为用户公开信息和发表意见重要平台,特别是微博弱连接的社交媒体人际关系网络也是舆论监督中较为灵敏却不稳定的因素。

(二)社会性行引发舆论监督的共振

舆论监督平台的社会化不仅指社会化媒体的参与,更指广泛的行为舆论。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易得性和使用的简便性为此提供了条件。社会性行为如群体性事件、抗议行为等,亦将舆论监督平台向更广泛的社会基层延伸。政府决策应站在人民立场,社会行为应遵循社会共识,当个人的不满引发社会共鸣和情感共振,某些事件更由于重大性和影响性,更易成为舆论热点。前有启东事件,后有武汉小区居民隔窗举报物业防疫不利,搞形式主义,居民隔窗大喊“假的”的视频在抖音、微博等平台上广泛传播,凭借冲突性引发热议,从小区居民的行为舆论到网民们的信息舆论,都直逼社区形式主义的陋习,更及时得到政府的介入,居民的困難得到缓解。

社会大众偏好用视频和语音记录下舆论客体,成为符号化和可视化的现实依据,西安村委会索捐事件、武汉城管与经营户肢体冲突事件、天津拾荒老人遭打事件等,都是由大众发布视频,由此传播引发舆论监督的。

(三)所有公民成舆论监督权利主体

马克思的权力观认为,人民参与到国家权力运行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监督权力行使者运行权力的经过,并且及时将自己的诉求向行使者反映,来确保权力运行符合法律规范和权力主体的利益要求监督权是公民的权利。舆论监督曾受限于拥有传播权利的部分人手中,如今人们成为舆论监督主体,公共权力行使主体社会化。

最初自发、分散、无序的意见和观点在社会上引发讨论,舆论监督的主体正面向数量更庞大的人群,更丰富的社会群体,更多样的表达方式,呈现出社会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一,所有公民可对所有社会现象、政府机关展开合理的舆论监督,或在舆论监督中发表质疑与看法,每个人都可成为参与舆论监督的一环;其二,曝光、围观、发帖、转发等信息舆论,与线下抗议等实体行为舆论,都可成为个人舆论监督的方式,舆论监督行为适配大众生活氛围;其三,所有公民舆论监督的力量成为社会事件重要的影响因素,时常推动或阻碍事件的发展。

二、平台与主体协作下的舆论监督社会化

(一)社会化平台与主体互动成社会“预警器”

根据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的风险伴随着人们的决策与行为,内生于社会结构的深层和浅层,在影响和后果上,具有空间的持续性和时间的延续性,特别是一旦演化为突发性事件,对政治、环境、经济等都是巨大的破坏和挑战。社会化平台与主体协作,公众依据自身观察与价值判断,通过社会化平台发布舆论监督客体信息,引发广泛关注,开展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实时关注一方面对当事人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对政府机关追责产生动力,加速事实水落石出,推动政策改良和事后追惩。

普通公民向社会化平台寻求帮助,暴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关爱和公平。两名火神山医院建设者回乡被政府收取高额隔离费,当事人在网络发帖披露,舆论监督指向政府。社会化平台“搭台”,广大公众“唱戏”,有利于建立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将舆论监督的视角和权利“下沉”至广泛群众,拓宽舆论监督的群众基础,对社会风险提前发现,及时清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推进社会治理进程。

(二)社会化主体与媒体的合力成社会治理推进器

社会舆论监督是一个有机体,社会化主体、媒体和政府机关形成相互监督又互相促进的舆论监督生态圈,社会化舆论监督主体的力量在于数量庞大和情感意愿强烈,而媒体平台则凭借媒体公信力、传播力和舆论监督的技巧与引导力。“网友爆料”成为常态化的表达方式,网民发布成为新闻媒体产品制作的素材,社会化主体负责发现问题、提供线索和舆论声援,媒体则承担归纳梳理、深度挖掘和理论升华的角色,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通过舆论监督的社会力量,推动社会治理进程。

云南临沧统一要求学生和家长“大锅药”,家长向媒体反映,央视网、新京报、新华社等媒体纷纷报道,此事被紧急叫停,社会展开一场关于基层政权政策制定的讨论。社会化监督主体与媒体合力的社会舆论有机体将成为社会更有力更持久的监督力量,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进步。

参与型社会使得政府决策更体现公民的集体意志,社会化主体与媒体的联动是利用舆论监督传达公众声音。深圳等多地最严禁野令经过公众在网络的热烈讨论的强烈建议,加上媒体的报道评论,最终得到修改。

(三)舆论监督与社会化舆论场的自我修正

表达自由是舆论监督得以持续和社会化的基础。舆论监督主体、平台的社会化带动了舆论主体、客体、本体和载体的社会化,营造出众包众参的社会化舆论场。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观点的自由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正。社会化的平台为社会化的主体提供了舆论监督的自由市场,随着事件的推进,舆论监督的对象、强度与内容会随之变化,舆论监督的有机运动让社会化的舆论场的认知和情感实现了自我修正,既有合理意见被强化,错误舆论被淘汰,情绪也区域理性,实现自我修正。

陈北洋拒医事件因数百小区业主的求助举报信引起媒体关注,“退休副厅长、拒绝就医、摆官架子”等关键词成为舆论监督重点对象,但随着陈北洋及其家人发声解释,居委会工作人员还原真相,武汉一床难求的现实和该社区居民因恐慌而举报心理得到了舆论监督的证实,舆论监督的苗头更是再次对准了陈北洋背后无证行医的“神医”李跃华。

三、社会化的舆论监督平台与主体的思考

(一)保障社会化舆论监督权的实现,实现路径畅通

在系统舆论观之下,舆论引导的本质是通过信息的提供和调整来促使舆论健康发展,因此以信息的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引导舆论是十分必要的。要保证平台畅通,充分开发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资源,提升视频、音频和文字表达的能力。缺乏舆论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权力滥用或履职不力,只有全时段、无死角、全主体得对公共权力展开舆论监督,预警社會风险,保证社会治理平稳有序,国家机器运转合理。

还要加强对公民将社会舆论监督的保障机制,扫除舆论监督主体的后顾之忧。政治标准的社会化是民主进程的进步,切不可置社会化监督者于政府的对立面,更不可打击报复。对于武汉开元公馆隔窗举报的群众,政府和社区都表示,不会为难喊话者。

(二)加强舆论引导,保证舆论监督与现实的互动与平衡

社会化传播平台不仅依赖大众传播网络,更依赖人际关系网和行为,从社会到个人,从线上到线下,传播节点多且繁杂,追踪和管理难度较大。信息和态度会借助网络平台的裂变和蔓延,一方面能加速推动事情解决,另一方面也给公权力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社会化的舆论引导难度更大,加强舆论引导力度和技巧十分必要。

其一,针对过度舆论监督的负面效果,如恶意举报、网络暴力等,主流媒体加强引导水平和能力,当过多声音在舆论场激荡就要发出主流声音,避免打着舆论监督旗号的舆论骂战,其二,要建立严格的审查和追惩制度,特别是对自媒体信息,避免不良舆论污染舆论场,也避免舆论监督社会化门槛下放成为他人另有企图的工具,有过必罚,将社会化舆论监督的行为规范制度化;其三,要维持社会化舆论监督平台和主体与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平衡,舆论监的责任在于揭露和督查,切不可逾权越界,避免出现媒介审判之类影响司法独立公正的僭越行为。

(三)提升公众舆论监督素养,提高政治参与技能,完善政治人格

社会化平台不容为所欲为,社会化主体也不可无门槛。舆论监督主体是社交媒体时代政治意识、政治表达、政治参与和政治价值标准的社会化的集合体,提升舆论监督素养,提升舆论监督水平是应有之义。

其一,要强化舆论监督意识,对社会现象和公众人物有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看法,善于发现生活中与社会价值不符的因素,以符号化的形式记录,敢于揭露,或向媒体曝光;其二,要强化主体舆论监督水平,掌握基本的平台的操作和内容制作技术,利用平实的表达方法,讲究说服的方式方法,注重舆论监督效果;其三,要培养舆论监督的完善人格,理性思考,独立表达,不从众,不被网络意见领袖洗脑,更不因情绪化做出侵犯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的行为,避免舆论监督的情绪化。

猜你喜欢

社会化主体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对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若干思考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