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荒野景观再野化的发展与启示
2020-01-14范建红刘雅熙朱雪梅
范建红 刘雅熙 朱雪梅
自1924年,“荒野”一词首次出现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吉拉荒野,随后世界荒野保护运动进入到稳健发展时期。在荒野保护认知的基础上,目前已经有48个国家①通过不同层面的立法(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设立了荒野保护地,并被认定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1b类保护地②。至2016年底,在这48个国家中,共有2 992个海洋和陆地区域被单独列入IUCN的1b保护地类别,另有22个国家通过行政指令的方式建立了荒野保护地[1-10]。在荒野保护认知的发展中,经历着阶段性的变化。在最早期美国《荒野法》中,将荒野景观与人类和人工景观完全区别开来,直到1994年IUCN将荒野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延展,允许不明显的人类景观的加入,保障了大面积、保留原貌或被轻微改变的区域。2009年欧盟发布了荒野保护决议,由此开启了荒野保护的探索阶段,这一定义的提出改变了荒野保护的基本内容与方式,关注点由破碎式保护转变到过程式保护,强调维护自然生态的本质联系[11-13]。欧洲这一探索也于2013年在西班牙举办的第十届世界荒野大会上得到了推广与宣传,以“再野化”为主题的大会上,对于欧洲“自然”景观的恢复或重建提出了新的思路,预示着荒野的探索在欧洲学者中被重新定义[14]。再野化的概念作为一种保护战略被提出,强调使荒野景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的自然恢复过程,其基本思想是集中于大规模的生物和生态的恢复,尤其是广泛恢复本地物种、顶级食肉动物和其他关键动物的自然发展模式,当涉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保护措施并确认必要时,将通过人为方式重新引入关键物种,以恢复荒野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弹性[15]。
国内学者在世界荒野景观保护研究中,多集中于荒野保护运动中的启蒙国家——美国,对其发展历程[16-17]、发展理念[18-19]、保护活动[20-23]以及典型案例[24-26]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介绍,但是对欧洲荒野景观的发展和保护缺乏关注。欧洲作为世界荒野运动中的积极者与创新者,对荒野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都较为深入。通过系统梳理欧洲荒野景观保护的思想进展,详细介绍欧洲再野化及其面临的新举措,以期为中国建立与完善国家荒野景观保护体系提供参考。
1 欧洲荒野景观保护的思想演变
1.1 荒野景观保护体系的雏形
欧洲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度排名第二的大洲,其自然环境长期受到人为干预,因此,调控自然与人的平衡成为欧洲国家关注的重点。欧洲多国合作与网络化构建一直都是欧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存哲学,其中Natura 2000③自然保护区网络就在此背景下问世。作为全球最大的多国保护区协调网络,该项计划几乎覆盖整个欧洲大陆,并得到了欧盟全体成员国的认可,是欧盟自然与生物多样性政策最核心的部分之一[27]。Natura 2000不是一个旨在为保护地提供保障的系统,而是进行保护实施的监控网络,确保人类的活动遵守相关法律规定,让这些活动符合Natura 2000的保护目标。正是Natura 2000这一保护工具的稳健发展,奠定了之后荒野保护运动的基调。
1.2 荒野景观保护内容的确立
2009年2月,欧洲议会通过了“荒野欧洲”(Wilderness in Europe)这一决议,这是荒野价值在欧洲获得极大认可的政治里程碑,此次决议呼吁:1)制定明确的荒野定义;2)授权欧洲环境署绘制欧洲现有的荒野地区;3)对荒野的价值和利益产业链进行研究;4)制定欧盟荒野战略;5)促进荒野地区(恢复或“再野化”)进行新的发展;6)促进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社区对于荒野价值观的统一。此次会议特别强调如何将荒野的概念更好地融合到鸟类和栖息地指令中,并确保荒野区域在Natura 2000中获得特殊的地位。
1.3 荒野景观保护理论的升华
在国际荒野保护运动中,世界荒野大会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是普及荒野概念、共享荒野信息、分享荒野管理科学技术的持续性国际平台。欧洲对于荒野的积极思考与实践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2013年欧洲再次获得了世界荒野大会的举办权,此次以“Rewilding”为主题的荒野大会上,欧洲学者希望能对所追踪的荒野景观提出保护目标,并预测新的保护场景,寻求更适应当前变化的保护策略,这是对荒野景观进行的新一轮思考。荒野景观依旧是空间规划的主题内容,但欧洲的实践探索使得空间规划的依据发生了本质变化,关注的是联系过程,寻找的是保护关键点,维护的是共存发展,更科学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平衡。
2 欧洲荒野景观再野化的体系架构
图1 欧洲荒野景观再野化体系架构(刘雅熙绘)
图2 欧洲荒野景观再野化整体战略表(刘雅熙绘)
欧洲再野化是荒野景观保护运动中的先锋探索,于2011年6月28日正式成立。这是在荷兰注册成立的独立基金会,其总部设在荷兰奈梅亨,另外6个分部设在西班牙、爱沙尼亚、克罗地亚、希腊、英国和意大利。总体来说,该计划涉及18个国家的100多个工作人员,建立了严谨且完善的体系构架(图1),并制定了五大步调的整体发展战略(图2),从观念、定位、计划到模式,都始终强调体系的全局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这将引领荒野保护运动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1 主体建构:以区域组织为平台的多元参与模式
2.1.1 区域性协调组织建构主要平台
欧洲以更强大的共同理念构建了欧洲再野化网络(Rewilding Europe Net,REN),该网络继承了Natura 2000的管理体系,在目标选定、数据整理、实时更新以及线下交流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承接,并更好地让荒野景观这一资源系统融入整个保护体系中[28]。截至2017年,该网络拥有来自26个欧洲国家的61名成员,涉及面积达600万hm2的区域以及8个再野化领域④。该计划的核心是通过对大型再野化项目的保护、跟踪与延展来实现再野化目标,并制定严谨的申请程序以及风险测评来保障实施质量。第一批再野化区域在30多项提名中确定,并于2011年底开始运作(图3,表1)。再野化区域的选择代表了欧洲地区生态系统的大部分特性,每个再野化区域都有不同的保护模型以适应它们的地域背景,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平台更好地挖掘区域潜能。
2.1.2 多元主体参与构筑重要保障
REN的沟通协调是建立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基础上,为了保障该工作的切实实施,REN进行了专项开发,分别包括:1)REN在线研讨会,REN使用创新的虚拟平台促使经验的多方位交流,每年都会组织多达6场网络研讨会,讨论REN成员提出的关于荒野再野化主题的具体内容;2)REN论坛,该论坛对所有成员免费开放,可用于发布信息、讨论问题和资源共享,使REN成员能够充分利用集体技能和相关经验;3)REN桥,由国际学生和其他有兴趣参与的人士组成的开放式数据库,利于欧洲再野化机构将候选人、REN成员以及其他合作伙伴的需求进行匹配。这赋予了每个成员在获取信息和使用工具上更多的权力,促使荒野计划以更公开与更合作的姿态进行再野化实践。
2.2 合作机制:资本联系基础上的终端培育
2.2.1 资本联系
荒野景观保护不仅仅关乎法规与规则,切实的资金支持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现阶段,欧洲荒野计划的资金融入得到稳健的政策支持,也获得了自身资金工具的保障,使资金链处于良性波动期(图4)。LIFE计划⑤是欧盟财务计划中唯一完全致力于环境、自然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工具,自1992年以来,LIFE计划占欧盟年度预算总额的0.3%,其中LIFE Nature和生物多样性行动的拨款约占LIFE预算的40%。同时,由欧洲委员会建立并由欧洲投资银行管理的自然资本融资机制(Natural Capital Financing Facility,NCFF)也逐步关注到欧洲荒野计划,并于2017年提供了近600万欧元的资金。尽管历史上LIFE和NCFF项目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对于支撑荒野保护项目,这个级别的资金远远不能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于2014年诞生了欧洲再野化资本(Rewilding Europe Capital,REC),这是欧洲再野化运动中第一个对保护型企业进行投资保障的工具,REC促进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
2.2.2 终端培育
欧洲再野化组织拥有一群国际化与经验丰富的企业团队,通过专业培训、企业推广与培育荒野企业家等方式,使其拥有一系列对接良好的服务技能,使再野化组织与各个环节进行终端链接。截至2017年底,有124家企业得到了支持,其中43家接受过专门培训,并对私人、组织以及企业的推广提供发展建议,关注着关键型企业的起步与建立,进行企业间的定期终端交流。在培育荒野企业家中,欧洲野生动物银行(European Wildlife Bank)⑥则提供了一种先锋工具,以充分发挥自然资本的可持续性。但荒野计划的投入仍以荒野区域为核心(图5),专注于进行核心部分的深入再野化。每个荒野区域都基于自身的特点,发展以自然为基础的可持续经济价值观和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的思想理念。
2.3 策略导向:从“空间区划保护”到“保护型网络链接”
2.3.1 空间区划保护
欧盟成员国都在19世纪制定了自己的景观政策,如荷兰在1924年颁布了第一个《土地重划法案》,德国在1935年颁布《自然保护法》,罗马尼亚在2007年规定自然栖息地、植物和野生动物纳入保护法等,计划保护有价值的景观因素和地段。这些国家的景观政策往往是针对具有特殊景观品质的地区[29]。这种倾向于空间区划的保护方式是世界各国在保护景观初期的优先选择,使得荒野景观得到了空间领域的尊重,关注点集中于人为干预程度来界定空间保护范围,以“人为因素为主、生态因素为辅”来进行空间保护。在此阶段,放大了人为价值在荒野景观中的位置,还没有很好地处理人与生态的平衡。
2.3.2 保护型网络链接
欧洲空间整体格局的变化给荒野景观再野化提供了历史性的机会,面对国土资源新的重塑机遇,欧洲对于荒野资源的定义与利用变得更加追求理性。欧洲再野化转向于生态本位,以保护“大型顶级消费者”⑦为基本点,建立以保护自然生态过程为核心的联动式保护,并遵守4点保护原则:1)所有本土生态系统都应代表1a类⑧保护区系统;2)应保持允许所有本地物种的可行种群以自然为主;3)保障生态和进化的自然过程,如物种的生存必须确保流动的河流、风、火、食草或食肉动物的相互影响;4)应对系统进行设计和管理,使其具有短期和长期的弹性变化,包括气候变化[30]。这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尽管有许多好处,但也是最近才得到欧洲国土管理者的认可,并在农村综合管理、景观划定、遗产保护以及各类专项自然规划的体系上进行了相应的重新定位与调整[31-32]。这将整合欧洲国土规划的基本依据与原则,重新确定荒野景观的国家定位。
图3 第一批欧洲荒野景观再野化保护项目分布图(引自https://www.rewildingeurope.com/app/uploads/publications/)
3 经验借鉴
欧洲荒野景观再野化对世界荒野保护运动的发展起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荒野保护运动的创新实践。这是人类寻求人与自然达到平衡的一次有益尝试,尝试着打破破碎化的保护模式,强调尊重自然过程;尝试着打破人本位观念,强调增强生态意识;尝试着打破空间区划,强调系统的整体保护。欧洲荒野景观再野化的发展,突出展现了以下几点保护特色。
3.1 弱联系——过程式引导
在区域行动计划中,欧洲习惯建立区域沟通网络体系,促进各类参与者的有效沟通。以Nature 2000稳步发展为代表,以及紧接着成立的REN,都展现了欧洲对过程式引导的重视,这样的方式通常需要进行定期的会议、各类形式的活动、实时的沟通以及数据的公开等一系列措施来丰富过程。注重过程的网络体系也给予了所有参与成员相对的机会均等权利,扩大了计划的关注度与影响力,使大型行动计划在过程中不断更新与改善,尽力促成目标的实质达成,从源头推动了行动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反观中国,对于区域性问题,多偏向于政策和组织上的领导式规定,区域性的行动计划很难有效展开。因此,重视区域协作关系,建立科学、统一且有效的网络化沟通体系是促使区域行动计划顺利开展的有效手段。
表1 第一批欧洲荒野景观再野化保护项目表
3.2 强联系——终端式培育
保护体系的支撑需要建立在强联系的相互配合与协作上,例如保护区之间、资金链以及生态链等关键领域,尤其是对迁徙物种的保护,更要求密切配合与协作,形成良性的相互连通。欧洲再野化所进行的终端式培育,在启蒙、教育、技术和信息交流上进行持续的紧密培育,在关键领域的各类联系中建立起长期稳固的关系,并提供明确的发展建议和相应的推广,形成强有效的保护链。我国各类保护体系的构建中,不同行政层面间的屏障是严峻的挑战,而荒野保护在保护区、合作链以及关键领域等都需要庞大的协调和沟通。我国目前的管理状况不仅降低了保护区的效率和保护效果,也会由于重复设置造成资源浪费,或由于缺乏系统考虑而造成设置的缺失。欧洲再野化的终端式培育模式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借鉴。
3.3 关键点——渐进式延展
欧洲再野化采用了渐进式延展的科学管理思想,在计划实施中科学家全程参与并制定完善的操作程序,确保各项活动在科学的指导下逐步进行。Natura 2000平台保障了渐进的操作程序,也为再野化网络的决策、行动以及后续更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形成了较完整的科技支撑体系。相较而言,我国保护区的管理过程和决策支撑亟待加强。欧洲再野化项目的投入要求产生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及文化娱乐在内的综合效益。因此,其保护地允许有限的开发和利用,前提条件是必须通过严格的环境或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这保障了计划的严谨实施,避免过快或者过慢所带来的问题。我国也可以考虑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投入的各项效益的关注,逐渐增强保护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图4 2011—2017年欧洲荒野景观再野化资金融入情况(引自https://www.rewildingeurope.com/app/uploads/publications/)
图5 2011—2017年欧洲荒野景观再野化资金培育情况(引自https://www.rewildingeurope.com/app/uploads/publications/)
4 结语
荒野是国土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荒野景观保护的实质是确保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欧洲国家历来重视荒野景观的保护工作,它不仅带领着世界重识了荒野景观的价值,而且从主体建构、合作机制及策略导向上搭建了相对完善的再野化发展计划,使得荒野景观以更加精准、渐进和可持续的方式得到关注和保护,推动着荒野景观的再发展。其中再野化发展理念,强调了以过程式引导、终端式培育及渐进式延展等为主导,促使建立以自然为主的保护模式和完善荒野地保护管理制度,这些都为我国荒野景观的理论研究拓展和实践保护推进提供了广泛的思路和坚实的基础。
中国是荒野景观极为丰富的国家,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但是还缺乏系统性的荒野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正在发生重要变革。2018年3月自然资源部的成立,标志着空间规划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以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红线划定、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为典范,预示着中国从宏观政策层面对各类自然保护区的重视与监督。在此背景下,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及荒野景观保护特征,探讨在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构建荒野景观保护的路径与策略,从生态保障上将建设“美丽中国”落到实处。
注释:
①这48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巴哈马、孟加拉国、百慕大、波黑、博茨瓦纳、加拿大、开曼群岛、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捷克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丹麦、多米尼加共和国、赤道几内亚、爱沙尼亚、芬兰、法属圭亚那、格陵兰、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耳他、马绍尔群岛、墨西哥、蒙古、尼泊尔、新西兰、挪威、北马里亚纳群岛、葡萄牙、塞舌尔、塞尔维亚、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斯里兰卡、瑞典、坦桑尼亚、美国和津巴布韦。
②IUCN-1b类保护地:通常是未修改的大型区域或略微修改的区域,保留其自然特征和影响力,没有永久性或重要性人类居住,为了保护自然条件而受到持续的管理和保护。
③Natura 2000是欧洲联盟领土内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它由特别保护区(SACs)和特殊保护区(SPAs)组成,分别根据《生境指令》和《鸟类指令》指定,该网络包括陆地和海洋站点(海洋保护区)。
④8个再野化区域分别包括西伊比利亚(Western Iberia)、亚平宁山脉中央(Central Apennines)、南喀尔巴阡山脉(Southern Carpathians)、韦莱比特山脉(Velebit Mountains)、多瑙河三角洲(Danube Delta)、罗多彼山脉(Rhodope Mountains)、奥得河三角洲(Oder Delta)、拉普兰区(Lapland)等。
⑤LIFE计划是欧盟针对环境和气候行动的资助工具。LIFE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共同融资具有欧洲附加值的项目,为欧盟环境和气候政策及立法的实施、更新和发展作出贡献。
⑥欧洲野生动物银行的主要策略是:“借”成群的野生食草动物,重新引入欧洲的自然景观。银行通过与当地土地经理和业主等第三方签订“羊群合同”来保留对这些动物的控制权。在合同到期时,部分引入的动物(考虑到贷款的“利息”)将返还给银行,以便其他荒野区域再引入,其余的动物则保留并继续放牧和繁殖。
⑦据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食物链顶端的“大顶级消费者”对生态系统的自然功能产生重要影响。消失的大掠食者,如狼、鲨鱼以及野牛对于海洋、陆地以及淡水生态系统会产生级联效应,这种“营养不良的降级”会影响全球生态系统的过程、功能和恢复力,对其结构破坏的同时将会转而引发传染病、野火等灾害发生的倾向。
⑧1a类保护区:IUCN定义的高保护优先权,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而预留的严格保护区,也可能是人类对地质/地貌的考察,对其使用和影响的特征进行严格控制和限制,以确保保护的价值。这些保护区可以用于科学研究或作为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