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智老人疗愈性庭园设计原则:目的、依据与策略

2020-01-14刘博新朱晓青

中国园林 2019年12期
关键词:庭园景观生活

刘博新 朱晓青

与其说老年失智症是一种疾病,不如说是人衰老过程中普遍的生理现象。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失智症发病率达到5%[1],且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也增加。据美国和日本的调查表明,65岁以上老人的患病率可达1/7,而老人超过85岁,患病率可达1/2[2-3]。老年失智症带来的是巨大的社会成本与经济开支,致使众多家庭负担身体、精神和经济多重压力。作为该病主体部分的阿兹海默症,其一年的照护费用(8 180亿美元)就可占全球GDP的1.09%,并且呈逐年增长之势[4]。中国以近1 000万失智老人的数量居世界首位,老年失智症成为养老事业、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等领域不容回避的问题。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对失智老人的专业性照护严重不足,多数机构仅收住健康自理型老人,空间设计与功能设置均无法适应需求[5]。并且对人性关怀还未引起重视,失智老人即使入住照护机构,其自由往往被限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绿色景观具有疗愈功效[6],照护机构中宝贵的庭园更是对失智老人在整体健康、生活质量乃至个人尊严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包含庭园景观要素的积极生活环境具有改善失智老人负面行为、延长理智时间和减缓病症发展的作用[3]。基于多重、积极的疗愈功效,以及节省医疗照护费用的经济效益,庭园都应成为失智老人照护及辅助疗法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对失智老人疗愈性庭园的价值认识不足,具体的设计手法缺乏依据,因此本文试对该类型庭园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和分析。

1 失智老人疗愈性庭园的设计目的

在康复景观研究领域,庭园设计在养老机构环境中的重要性被一再提及。目前国内高品质养老地产开发也愈发重视景观环境营造,具体体现在:开发项目选址于邻近自然风景的场地,外观精巧的景观美学,以及适应老年人身体行为的无障碍或通用设计等。但以此作为失智老人庭园设计的原则还远远不够,针对其特殊的生活状态,疗愈与福祉应成为设计的最终目的,并体现在如下方面。

1.1 人性关怀的义肢庭园

老年失智症的主体部分阿兹海默症(占67.6%)属于无法治愈的退行性疾病,故而护理学界倡导持续整体的人性关怀,注重生活质量(QOL)提升、个人尊严维护[7],以及其残余能力的充分发挥[8]。美国学者劳顿(Lawton)对生活质量进行总结,认为应包括生活品质感受、行为能力、客观环境和心理幸福感四方面内容[9]。创造适宜的空间环境对失智老人生活质量尤为重要,而庭园相较于建筑室内,对于失智老人的优势体现在物理环境更宜人、空间易认知、去机构化感受、提供独立自主选择、产生丰富感官刺激等方面。已有学者将成功设计的失智老人庭园描述为“义肢庭园”(prosthetic garden),使其在庭园中得到空间设计的辅助,像正常人般生活,不仅享受普遍的愉悦感官体验,而且生活质量与个人尊严得到保全维护。

1.2 精准定制的康复庭园

根据认知和身体机能的恶化程度,阿兹海默症可分3个阶段(表1)。而不同病因、病程下的失智症患者又具有不同症状,可分为以记忆障碍、定向力障碍、理解障碍、执行障碍等为代表的核心症状,以及以焦躁、亢奋、忧郁、妄想、游荡、暴力语言行为等为代表的周边症状(BPSD)[2]。老年失智症的内部差异性大,因此疗愈性庭园的设计必须定制化,根据使用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设计方法。例如美国学者胡佛(Hoover)根据“记忆治疗”(Remembrance Therapy)理论对应病程发展3个阶段设计了3个独立庭园,以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10];为唤起回忆达到情绪激发与更好的生活自理,荷兰专为失智老人群体设计了霍格威(De Hogeweyk)照护小镇,通过建筑与环境的复古风格,以及护理人员变装扮演邻居、店员、仆人等营造全方位的熟悉环境;根据患者游荡的行为特征,某些失智老人庭园包含环状游荡路径设计,该路径连通室内外,使老人即使丧失方向感也不会走失,既能进行身体锻炼,又获得“户外自由”[3]。

1.3 舒缓矛盾的和谐庭园

照护失智老人需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和精力,机构的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均承担着身体、精神、经济等多方面压力。以往众多研究表明康复景观是缓解压力的良方,庭园应成为舒缓、化解失智老人照护机构各方矛盾的场所。例如在庭园中可进行园艺疗法场地及相应设施设计,可通过移动式座椅和不同私密程度空间设计创造独处、密谈或聚会活动的交往场所,可强化自然的沉浸式体验与多重感官刺激以减轻工作与精神压力,也可引入一定量的宠物疗法或适宜艺术形式激发积极情绪。持续的庭园活动能促进患者整体健康,从而使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有所缓解。

2 失智老人疗愈性庭园的设计依据

疗愈性庭园需要以实证研究作为设计依据。已有研究在景观促进失智老人身心健康、改善认知行为以及提升失智老人的庭园使用方面对设计具有指导作用。此外,在研究方法层面,21世纪以来突破发展的神经科学使脑成像技术获得飞跃,由此可更准确了解失智症病理和大脑对环境的反应,可使研究更深入,并有可能产生更精准的空间设计[11]。

表1 阿兹海默症发展阶段特征及护理程度

2.1 促进身心健康

庭园促进失智老人身心健康表现为多个生理和心理指标的改善。自然光照、植物感官刺激以及促使交往发生的空间能使患者用药量、心率、血压、体重、睡眠质量等产生积极变化[12],也使专注力、愉悦、幸福感等心理健康要素提升。学者穆尔(Moore)依据精神疲劳恢复理论,验证了自然景观对失智老人同样具有注意力恢复作用[13];拉佩(Rappe)则通过问卷和行为观察,得出庭园中的植物因素、可见性和可用性能够有效提升老人幸福感[14]。

庭园产生的健康效益还可互为加强。例如良好的睡眠质量使积极行为发生,专注力使处理问题与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而交往则使心情愉悦、压力缓解,认知力也有所提高。研究者将失智老人进行室内和庭园活动后的健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后者具有更好的睡眠持续性且暴力语言也明显更少[15],而随着庭园活动和光照时间的增加,老人的睡眠质量出现提升,攻击行为也得到改善[16]。

2.2 改善认知行为

持续下降的认知能力与负面行为是该群体面临的主要生活问题,也是关怀照护的难点,而庭园设计可对此进行改善。在认知力方面,丰富的感官刺激能提振精神情绪,尤其是与大脑联系更紧密的嗅觉刺激可产生记忆提示,从而使智力丧失速度减慢;其次,庭园可提供拓展患者社交关系的场所和机会,从而有利于智力保持[17];此外还有研究指出,如果景观和建筑营造出亲切熟悉的居家氛围,可使老人呈现出更少的呆滞症状[18]。

在负面行为方面的研究则表明,失智老人如果缺少户外活动,其暴力语言、行为以及跌倒次数都明显增加[18],因此加拿大的某些养老机构已经开始把庭园活动作为治疗暴躁行为的重要手段[19]。

2.3 提升庭园使用

庭园疗愈作用的前提是患者有稳定的使用率。相比于正常老年人,失智老人虚弱的身体、退化的认知和特殊的行为状况都会产生更高的安全性诉求和管理难度,从而令使用率低下。美国学者认为,失智老人庭园处于低使用率的原因来自四方面:养老机构的管理模式、护理人员协助程度、庭园的选址和可达性以及庭园的具体设计[20]。研究者对美国320家失智老人护理机构进行调研,发现出于安全考虑和设计缺陷,69%的老人进行室外活动需要有护理人员的协助,令使用庭园的“成本”增加[21]。因此提升庭园使用率的方法应成为设计的重要因素。

3 设计策略

根据目前已有的实证研究成果,将失智老人疗愈性庭园的设计策略分为如下四方面进行探讨。

3.1 脑成像对应性设计

运用神经科学技术对失智老人的脑部结构进行分析,并直观探测大脑对环境的反应,发展出疗愈庭园的脑成像对应性设计[22]。对于早中期尚具备活动能力的患者,庭园设计具体体现在提供安全环境、引发记忆提示、唤起正面情绪、强化固有记忆、义肢庭园设计、具象信息提示以及深度接触自然等方面(表2)。

3.2 身心健康支持性设计

对失智老人身心健康促进方面,可总结出支持性庭园设计策略[23]。具体体现在吸纳阳光、遮阴庇护、支持园艺、感官刺激、独立庭园和休息设施等方面(表3)。

3.3 行为认知适应性设计

该策略体现在对患者认知缺陷进行补偿设计,利用空间对负面行为进行疏导,从而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具体包括布局简明、入口强化、形式平和、记忆提示、软性围合、安全自由等方面[23-24](表4)。

3.4 庭园使用优化性设计

庭园设计对机构管理模式和护理人员态度方面的影响是间接的,而庭园的可见性、通达性及空间细节等均可通过设计直接提升,具体体现在可见性、可达性、视线通达性、吸引力、舒适性等方面[24](表5)。

4 设计案例研究

为进一步阐明疗愈庭园设计手法,本文选取3个国外已建成具有代表性的失智老人疗愈性庭园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为生活庭园(The Living Garden)、小夜曲庭园(The Serenades by Sonata)和丰盛生命中心庭园(Life Enrichment Center)(表6)。

4.1 建设背景

生活庭园附属于一间名为家庭生活中心的日间照护机构,其前身是女修道院。机构收容的病人包括36~90岁的阿兹海默症患者、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帕金森症患者及其他类型失智症患者。花园设计师为康复花园学者,其建设出发点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健康状况并为机构中所有使用者服务,为此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公众参与法来吸取各方意见(图1、2)。

小夜曲庭园是为失智症患者提供“记忆疗法”的专业照护机构的中庭,机构依据每位患者的个人生活规律安排订制专属疗愈计划,其建设理念是营造一个社区,不仅功能专业,而且外观美丽、气氛居家,充分体现出细致关怀、安全保证和尊严维护(图3、4)。

丰盛生命中心庭园隶属失智老人日间照护机构“丰盛生命中心”,庭园位于风景优美的山麓与建筑之间。该机构倡导患者应获得爱与居家照护的环境,同时也需融入社区,并通过疗愈庭园设计转变患者生活方式、补偿认知缺陷、发挥残留能力,最终有尊严地提高失智老人生活质量(图5、6)。

表2 脑成像对应性设计策略

表3 身心健康支持性设计策略

表4 行为认知适应性设计策略

表5 庭园使用优化性设计策略

图1 生活花园平面图[23]

图2 生活花园入口园门[23]

图3 小夜曲花园平面图(作者改绘自参考文献[23])

4.2 针对失智老人的疗愈性设计

3个庭园具有区别于普通康复景观的空间特征,具体疗愈性景观元素如表7所示。从前文所述四方面24条设计策略出发对案例进行评价反馈,则发现其基本得到应用(表7、8)。

4.3 庭园使用状况

3个庭园均得到了较好的使用,由于具有明显的情绪安抚作用,庭园活动被采纳为日间治疗方式。由于设计的合理性,生活庭园的部分患者可以无须介护从建筑自由穿行至庭园,据调查,患者的使用已达到总人数的45%。庭园设计也为活动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草坪上围坐的椅子可进行集体交谈,宽敞的凉亭可举行音乐与合唱,平整的草地可供槌球游戏,易用的浇灌设施和抬升花床为园艺活动提供便利,环形路径则成为患者中风后理疗与复健的重要地点。

表6 案例概况

图4 小夜曲花园的抬升花床与标志廊架(引自https://sonataseniorliving.com/)

图5 多彩生活庭园平面图[25]

图6 花架及散步廊道[25]

5 结语

老年失智症是我国走向老龄化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老年人居住环境中需研究的重要内容。失智老人疗愈庭园不仅对患者本身的病情缓解、生活质量提升和个人尊严维护有重要意义,也可产生不容忽视的社会经济价值。基于实证研究,可从脑成像对应性、身心健康支持性、行为认知适应性以及庭园使用优化性4个方面为出发点进行设计,从而发挥景观疗愈功能。

目前我国大部分患者未获得专业护理和良好居住环境,该类型景观研究和实践也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方面,我国面临着基础数据缺乏、细化程度不足(缺少对空间要素、利用方式、具体活动、使用时间、自然剂量等问题深入探讨)以及循证设计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在实践方面,则应首先对庭园的价值进行明确定位,在此之后可依据既有研究成果及使用者需求进行设计探索,对建成项目进行评价反馈,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失智老人的疗愈庭园设计手法。

表7 疗愈性景观元素解析

表8 设计策略运用情况

猜你喜欢

庭园景观生活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里巷庭园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日本庭园的物象与心境
剧本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