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OPARC和KDE的游客游憩行为研究
——以武汉东湖绿道为例

2020-01-14曾忠平王雅丽彭浩轩

中国园林 2019年12期
关键词:湖光东湖绿道

曾忠平 王雅丽 彭浩轩

城市绿道作为城市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开展户外活动和社会交往自然场所的功能[1]。近年来,为改善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应对城市居民的生态游憩需求,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绿道建设运动[2]。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旅游部相继颁布《绿道规划设计导则》[3]和《“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4]等文件,但仍有部分城市绿道出现使用率较低甚至荒废的现象[5]。城市绿道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的原则。从游客游憩行为角度出发,分析景区游憩人群的社会属性、时空分布特征,揭示游客的空间分布差异,有利于了解居民和游客的绿道游憩需求,深入分析影响城市绿道使用的因素,为城市绿道规划、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游憩”形成一个普遍认同的权威定义。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游憩是指在距离居所一定范围内进行的、能够接触到市内自然环境、带给游览者生理或心理愉悦的单日游览活动[6-8]。如何满足游客的游憩需求,吸引市民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和使用绿道[9-10],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城市绿道规划建设者必须关注的问题[11-13]。目前游憩行为研究多从出行方式、游憩时长、频率、同伴、活动类型、游客分布等方面展开[14-15]。任斌斌等从使用者人群结构、活动类型、时间特征、空间特征等方面对开放性公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基于使用者游憩行为特征而进行的空间组织是城市公园建设的重点[16]。台湾学者Ko-Chiu Wu对到访公园的游客类型、活动方式、聚集区景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普通访客和有特殊需求的访客对公园服务设施的需求差别很大,为了提高公园使用率,需加强公园的包容性设计和建设[17]。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特大城市,湿地资源丰富。为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游憩需求,2010年武汉市政府提出以东湖生态旅游区为核心,串联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和旅游资源,规划建设集湿地公园、生态风景区、历史遗迹、文化特色地于一体的城市滨湖生态绿道。东湖湿地公园和绿道建设已成功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空间示范项目”[18]。自2016年绿道开放以来,已接待城市居民和游客2 000万人次,成为居民享受都市慢生活的首选地。尽管东湖绿道已成为武汉市休闲娱乐的乐享地标,但东湖绿道的使用情况、游客游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却不明确。本文以东湖绿道湖中道为例,采用游憩行为观察法、梳理统计和核密度估算等方法,从游客游憩行为和绿道建设角度探索绿道使用机制和游憩特征,以深化对游客绿道游憩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解,以期为绿道管理和后期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湖中道周边交通网络和相关游憩设施完善,滨湖生态风景集中。全长约6km,起于梨园广场,止于磨山北门,贯穿东湖西北岸与南岸。其出入口毗邻武汉市二环线,有地铁4号线、8号线,交通方便,辐射范围广;建有湖光序曲、九女墩、长堤杉影、湖心岛、湖光阁、沙滩浴场等景点和休憩驿站。湖中道具有两面临水、亲水性强、串联景点多、游览区狭长的特征,是一条集休闲锻炼、风光观赏、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绿道。绿道周边写字楼、学校和居民小区众多,是城市居民休闲放松、开展户外活动的最佳场所之一。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

2.1 游憩行为观察法

游客游憩行为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面访、电话访谈等方法搜集、处理样本数据[19-21]。SOPARC(System for Observing Play and Recreation in Communities)是Mckenzie提出非参与式的基于瞬间批量抽样技术的身体活动类信息收集量表。运用这一方法,观察者能够在不干扰被观察对象的情况下,对目标区域内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和环境信息进行系统性、周期性的观察和记录。SOPARC被提出以来,在城市开放空间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较好地获取开放空间游客的行为特征[22-26]。本文采用SOPARC搜集湖中道游客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游憩行为和空间分布等信息。

2.2 核密度估算法

KDE(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是用于分析点事件分布状态的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将事件的强度转化为密度并进行估值,从而使空间中的点事件产生光滑的表面密度,避免观察信息缺失[27-28]。通过有效寻找“热点”的方式,KDE能够直观反映游客在不同游憩空间的密度分布,计算公式为:

式中,f(x)为点x的密度;r为搜索半径;dix为点i到位置x的距离,k是其权重值。本文通过对离散的绿道游客分布数据进行内插,通过滤波窗口对邻近的对象进行搜索,生成绿道内游客的密度分布图。

缓冲区分析以湖中道、湖光阁和湖心岛的点、线、面空间数据为基础,建立一定宽度范围内的多边形图层,以探讨不同空间内游客临近度问题。基于ArcGIS 10.0软件,针对湖中道游览主路、湖光阁和湖心岛中的空间数据建立缓冲区,用来探讨湖中道不同空间内游客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2.3 数据收集

本文将湖中道内的7个景点分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在2017年10月8日—11月8日期间,每周选择1个工作日和1个休息日,于当天的8:00—18:00时段,安排2组成员对入园游客的总量进行记录观察;另安排7组成员对7个景点中游客的结构特征(年龄、性别、陪伴状况)和时空分布(到访时间和主要聚集地点)进行现场观察记录。8个观察日共搜集10 509个样本数据,整个数据搜集过程严格按照SOPARC流程进行,以确保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3 结果分析

3.1 绿道游客人群特征分析

3.1.1 绿道游客属性特征

从游客性别结构来看(表1),男性游客数量略少于女性游客。从年龄结构来看,30~50岁的游客是绿道游览主体。整体来看,绿道的使用对象在性别结构上差别不大,在不同年龄段均有分布,说明绿道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城市居民和游客均具有较好的吸引力,绿道的使用对象较为广泛。

表1 游客属性及行为记录表

3.1.2 绿道游客游憩陪伴特征

从游客的出行陪伴特征来看(表2),2~4人同行的比重最大;其次是4人以上同行和独自出行(图1)。到访游客性别差异方面,2~4人同行的游客中性别差异不大;4人以上同行的游客中女性居多,独自到访的游客以男性为主。游客出行陪伴状况具有明显的性别和社会关系特征,女性更倾向于同游;同行游客以情侣、家庭为特点,较为亲密的社会交往需求是东湖游客游憩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已经从以往的记账核算不断拓展延伸,更加强调对事业单位各项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监督管理,这就要求应该按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转变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促进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能水平。

3.1.3 绿道游客游憩活动特征

游客游憩动机主要以休闲放松、运动健身、亲近自然为主。活动类型有通行、文化娱乐、静态休闲、身体锻炼、游览欣赏、文化学习和水上游览七大类,主要活动包括步行、骑行和慢跑,分别占总人数比重的50.8%、47.3%和1.8%(表1)。选择不同活动方式的游客年龄具有明显的差异(表3):骑行的游客以30岁以下的青年和少年为主;步行游客分布较为平均(图2)。青少年群体偏好活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年长的游客更趋向于选择强度较低的活动,如步行、慢跑和唱戏等。

3.2 绿道游客游憩时间特征分析

3.2.1 工作日与周末游客时间特征

图1 游客游憩陪伴状况差异

图2 游客游憩活动差异

从工作日和周末分布来看,工作日和周末的游客数量为4 406和6 103人,周末游客数量略高于工作日。周末和工作日游客入园的数量和峰值有共性,也在时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无论周末或工作日,在8:00—10:00段,入园游客数量增长不多(图3-1),10:00以后数量逐渐增多。周末游客入园峰值在14:00—15:00时段,工作日主要集中在17:00—18:00,考虑到景区夜晚游客数量较少,意味着周末时段游客逗留公园的时间更长,闲暇与否是影响居民出行的重要因素。

3.2.2 一天内不同时段游客游憩特征

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入园游客的游憩特征在时间上呈现一致性(图3-2)。在8:00—9:00和17:00—18:00,独自到访的游客较多,在其余时段以2~4人或4人以上同行为主;游客游玩时间主要集中在10:00—15:00,15:00—18:00游客数量逐渐减少;独自到访的游客以男性为主,女性游客到访时间集中在白天时段,且以同行方式为主。

不同时间段游客年龄分布特征不同。8:00—10:00,50岁以上年龄段的游客比重最大;10:00—13:00各年龄段游客分布较为平均;13:00以后,青少年游客数量比重加大,50岁以上游客的比重下降(图3-3)。年龄较大的游客到访时间较早,与他们的锻炼导向相关;年龄较小的游客到访时间集中在下午时段。

3.3 绿道游客景点分布特征分析

3.3.1 不同景观景点游客人群特征

整体来看,湖中道内的景点分为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两大类,包含湖光序曲、长堤杉影、湖心岛、鹅咏阳春、磨山挹翠、九女墩和湖光阁7个。

1)自然景点人群特征。

自然景点中30~50岁游客的比重较高(47%),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游客的比重则相对较低(28%和25%);自然景观景点的游客以同行为主,其比重为84%;草坪上的游客以野餐、聊天等静态休闲活动为主;在观景视角良好的平台上游客则主要以观光、拍照等游览欣赏活动为主;湖心岛沙滩浴场内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出行的游客,多为陪伴小孩游乐等亲子活动。总体来看,游客倾向于停留在开敞的空间中,绿道沿线景观的质量会影响游客的参与度和活动的丰富性。自然景点的开阔性、视野特征、景点特征以及游客的社会关系、游憩需求均可能对游憩活动行为造成影响。

2)人文景点人群特征。

人文景观包括九女墩和湖光阁。九女墩是湖北省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是东湖景区珍贵的人文历史景观。从时间分布来看,游客来访时间主要集中在12:00—14:00。尽管九女墩距东湖绿道梨园入口较近,景区外围即是绿道主路,但其内部游客数量明显较少,且以中青年为主,50岁以上游客较少。这可能与景点内树木茂密、光线和视野较差、台阶坡度较陡、游憩空间活动范围小、亲水性较差等因素相关。而湖光阁则相对开敞,滨湖风景优美、视野开阔,到访游客数量和密度较高,游客活动方式多样,以拍照、休息、聊天等活动为主。

3.3.2 绿道游客整体空间分布差异

湖中道内的景点呈“链状”排列(图4)。受绿道本身的“线性构造”特征,以及湖泊湿地绿道出入口较少等特点的影响,在不同的绿道节段,游客的密度与行为也有差异。KDE计算结果表明,周末游客密度较高,游客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绿道出入口附近景区,绿道内游客密度相对较低,无论周末还是工作日,绿道游客密度分布均具备上述特征。其原因可能是绿道入口两侧通达性和可进入性更好,此处也往往是游客停留、等待同行游客和游玩后休憩放松的地方,因而游客密度相对较高。绿道入口数量少、人员难以分流也是出入口处游客集中的重要原因。

自然风光靓丽的景点对游客具有明显吸引力。湖心岛和鹅咏阳春具有良好的观景视角和开阔广场,绿道西北段的长堤杉影历史悠久,杉林湿地环境优美,这些景点均成为游客相对聚集的场所。

3.3.3 绿道游客不同景点分布差异

分别选择自然景观的湖心岛景点和人文景观的湖光阁景点,基于KDE法进一步分析不同景观景点的游客空间分布差异。

1)绿道自然景点游客分布。

湖心岛由湖光阁、沙滩浴场、阳光草坪、东湖隧道应急通道区以及杉岛、花岛组成。KDE分析表明,景点内游客主要集中在阳光草坪、亲水草坪带以及杉岛、花岛,宽阔的开敞空间、亲水平台是吸引游客休憩的重要场所(图5)。

从景点观景角度来看,花岛是湖心岛核心观景区域,由东西连接通道和亲水草坪两部分组成。游客集中分布于亲水草坪(约占88%)。亲水草坪视野开阔,拥有良好的湖光山色观赏视域,能增强游客的观景体验,视域开阔的沿湖沿岸亲水游憩空间能够吸引大量游客。

2)绿道人文景点游客分布。

图6是湖光阁景点的游客分布图,湖光阁坐落于草地中央,其南面道路延伸设计有一个亲水平台。亲水平台和湖光阁南面的休憩长廊区域是游客的集中区域;较为狭窄的辅道上游客分布则较少;可以看出,兼具开阔地带、湿地景观和亲水特征的滨湖开敞空间是游客集中的区域。

从景点服务设施来看,湖光阁的坐憩设施包括湖光阁南面休憩长廊、周边道路上的座位。休憩长廊宽敞开阔,坐憩设施完善,观景条件良好,是湖光阁内游客最密集的区域;湖光阁进出通道边的座位较少,游客密集度较低。这表明在舒适度高、景观四周和开放空间边缘地带的坐憩设施更受游客欢迎,通道区的座椅使用率较低。

4 结论与讨论

绿道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放松和进行社交活动的自然空间。分析绿道游客的属性和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发现,绿道内的游客以中年为主,且人们常常选择结伴而行;居民到访绿道的主要目的是休闲放松、运动健身和亲近自然,这也与其渴望在户外环境进行游憩活动和接触自然的需求一致。研究发现,在自然风光良好的景点和绿道出入口驿站附近游客密度较高,而树木茂盛、开敞度较差以及绿道中段的游客密度较低。总体来说,绿道内的游客群体具有多样性,且游览偏好、特征都有较大差异。尽管东湖绿道已经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价值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后期规划建设仍有不少需要提高之处。

4.1 加强绿道交通接驳、分流能力建设

为了扩大东湖绿道游憩休闲功能的辐射范围,还需进一步改善绿道周边的交通条件,增开直达绿道出入口的公交线路,提高绿道的可达性。环湖泊湿地绿道具有出入口较少、出入口与游览区的距离较远等特征,游客在入园时难以进行分流,人行道路缺乏组织与维护。未来绿道设计要考虑人流高峰期的可进入性,扩大入口广场的规模,增加绿道出入口的数量。对入园游客进行分流,以免出现拥堵和其他安全隐患。

4.2 加强绿道景点和设施系统建设

绿道内亲水驳岸仍无法满足游客需求。通过在道路外侧架设木质栈道,适当增加休憩平台,可以为游客提供多样体验。鉴于视域习惯、开放性广场和观赏湖景地对游客有很好的吸引力,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建议打开部分地段,利用滨湖开阔视野,合理布置休憩设施,增加空间倚靠物,增设亲水步道和平台,营造湖畔风光的景观体验,进一步满足市民、游客多角度亲近自然的需求。

图3 各时段绿道到访游客分布图图3-1 工作日和周末各时段到访游客比重图3-2 不同时段到访游客性别分布图图3-3 不同时段到访游客年龄分布图图3-4 不同时段到访游客活动分布图

表2 陪伴状况性别分布表

表3 主要游览方式及其年龄分布

4.3 积极开展绿道文化和社会活动

绿道文化建设仍然比较薄弱,科教文化功能不足。可以通过举办绿道文化活动提升绿道文化建设水平,如在绿道内开展城市马拉松、徒步、帐篷节等多样性的社会文化活动,以吸引更多游客到绿道游憩,充分发挥绿道促进居民社会交往的作用,凸显其服务社会的功能。鉴于绿道中段游客密度较低,应在绿道中段的驿站内组织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老年活动等,以促进道路内游客的合理空间分布。

4.4 加快绿道二、三期建设,构建东湖绿道游憩网络

东湖绿道主要依托原有双向单车道改建而成,绿道两侧亲水性虽好,但沿途景观相对单一,缺乏视线变化,难免带来视觉上的疲惫感。此外,较为狭窄的线性游憩空间承担了较多的游憩功能,步行、骑行无法实现双向人车分流,节假日人流拥挤、人车混行较为严重,停留休憩空间仍然不足。针对上述现状,建议加快绿道二、三期建设,优化骑行线路设计,增设各种类型景点,进一步完善东湖绿道游憩网络。

图4 湖中道游客密度分布图

图5 湖心岛游客密度分布图

图6 湖光阁游客密度分布图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湖光东湖绿道
湖光春色
我爱东湖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水墨东湖
东湖古柳
东湖一角
金色的希望
湖光水色调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