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种植为契机的乡村社区营造
——以顺德霞石村社区实践为例

2020-01-14李自若余文想颜梦琪韦通洋郑敏澄

中国园林 2019年12期
关键词:社工风景园林营造

李自若 余文想 颜梦琪 韦通洋 郑敏澄

1 乡村景观、种植、社区营造

1.1 种植与乡村景观

种植业,一直是中国乡村社区的重要产业。随着长期的农作积累,我国在地方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营造与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传统的历法、种植营造规范与地方种植技术积累。与此同时,传统农耕社会下,中国乡村形成了特殊的人地关系和地方社会组织模式。从文化景观的视角来看,乡村景观中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内容,大部分与“种植”相关联。而从动态的景观视角来看,乡村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联系及协作的过程[1-2]。“种植”则是乡村景观形成及持续的支撑性条件[3]。结合种植进行乡村景观的研究及实践介入,有助于地方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推进。

国外相关社区园艺或种植的实践与研究,已经肯定了社区种植活动对于地方社区、健康、文化、环境生态具有积极作用。它被认为与环境生态、地方食物系统、本地社区营造紧密关联[4-5]。近些年,中国的相关研究集中在都市地区,重点集中在本土化的组织机制与实践路径的探讨[6-7]。种植在中国乡村社区中更涉及地方生态、文化资源,农林业经济等领域。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地方经济及农业现代化等议题,产业景观是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方向之一。

1.2 乡村景观与社区营造

近些年我国各地陆续开展“社区营造”。它是一种更强调自发性与社区共同参与的社区更新,涉及“人、文、地、产、景”等方面,是对“社区生命共同体”的创造过程。“社区营造”的开展,是地方社区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冲击的自我反思与更新过程[8-9]。乡村社区人口规模较小,更多地保留有自组织的社会运作模式。“社区营造”在我国乡村地区有着比较早的实践。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社区营造”成为部分社区重建的思路,并开始被各地借鉴[10-14]。乡村景观的营造属于社区营造的一部分。除了作为社区营造的对象,景观营造的过程也是社区营造的内容本身[15-17]。“种植”正是传统中国乡村景观营造过程中的重要活动。乡村种植的反思及推动,有助于地域景观价值的提升,亦有助于社区营造的实践。

国外对于社区营造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内容集中在社区营造过程以及其产出的综合评价,包括了法律法规的制度探讨;利益群体的关系及组织方法;社区营造的工具及应用语境;目标或成果输出的要求;参与原则;社区营造策划的评价及调整方法;社区营造过程中的地域性策略等[18-20]。我国风景园林视角下,乡村社区营造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文化遗产、环境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理论,从社区资源-社区赋能-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过程性研究[9,21]。但总体来说,乡村的风景园林实践与地域性研究比较有限。

1.3 研究思路

本研究是从风景园林专业角度出发,以广东省顺德市伦教街道霞石村社区营造项目为例进行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偏重探讨营造过程中的地域性策略,主要通过访谈资料及组织策划文案的分析,对乡村社区营造中风景园林专业者的角色进行分析;通过探讨文献、实地调研及访谈问卷数据,对当代语境中重塑乡村“种植”价值的过程以及社区营造实践中的本地策略进行评价与解析。

2 城镇化过程中霞石村的转变及其社区营造过程

广东顺德是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霞石村位于顺德中心城区北部的伦教街道,辖区面积5.8km2,辖下有叠石、平阳、东平、上直4个村民小组(图1)。霞石村的产业变迁、生活生产环境的转变、社区人口结构及其生活的变化,是当地典型村庄代表。

图1 霞石村区位图(郑敏澄绘)

图2 顺德传统种植业发展趋势线图(根据文献[26]整理,颜梦琪绘)

图4 霞石村鸟瞰(李明伟摄)

2.1 霞石村的转变

明中至清初期,顺德地区的种植、养殖业已开始商品化,地方农业经历了“传统稻业”-“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蔗基鱼塘”[22-26](图2)。20世纪80年代,当地的种植作物转变为经济效益较高的花卉、蔬菜。随着工业、商业用地价值的增长,城镇化的发展,鱼塘被填埋、农耕地面积也逐年减少[26]。顺德以农业主导的经济结构,也逐渐在80年代转型为工业。

早年霞石村人口以务农、务商为主。村中包括关氏、梁氏、黄氏、陈氏、郭氏家族。近代,由于珠三角地区商贸发达,村民多数外出务工、务商,一部分村民移居周边城镇甚至海外。改革开放后的产业变化,大量外来人口进驻霞石从事种植及工业生产。至2015年,本地村民与外来人口已经形成1:1的比例。然而,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之间缺乏交流,本地村民外流严重,青少年群体较少参加本村活动,人口日趋老龄化。

图5 霞石村社区调研中反馈的社区特色及问题(根据访谈及问卷整理,郑敏澄绘)

图6 霞石村社区营造(2016—2019)的过程及活动细节(根据社工及秾可食地景资料整理,李自若绘)

城镇化背景下,早期霞石村沿主要河道而建的线形聚落(图3),逐渐转移到新修的道路周边,形成了片状的新居住区(图4)。由于与区域交通联系紧密,村庄南部成为主要的工业区。村耕地1.86km2(占全村面积1/3),但以经济收益较高的塘鱼、蔬菜、花卉为主。近些年顺德新城区扩展,霞石周边已开始新城市建设。当地土地价格逐步提高,周边工厂陆续拆迁。城镇化新阶段下,霞石村迎来新的空间调整与社区挑战。

2.2 霞石村社区营造过程(2016—2019)

随着周边城镇的发展,当地社区居民开始关注自身社区发展。2016年,顺德区社会工作委员会制定了《顺德区社区营造示范点建设指导意见》,推动建设社区营造示范点。星光社工进入霞石开展社区服务,并联合居民、企业、专业机构一同开始社区营造。

霞石村社工在对当地资源、文化历史、社会情况作了详细摸底后,发现居民对社区环境质量存在不满,希望更好地调整与优化,提供更干净、舒适的社区公共空间。同时,居民重视儿童教育、社区养老及与外来人群的和谐。新产业调整下,居民们认为社区经济及活力将面对挑战(图5)。因此霞石社工基于居民、环境及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始进行霞石村社区营造。

2016—2019年期间,霞石社工连续开启了数个社区营造项目。这包括了2016年以润和公园作为载体,开展为期一年的参与式公园管理项目;2017年,霞石社区生态环境教育以及霞石善祥学校为试点的社区花园项目;2018年,社工组织联动华南农业大学秾·可食地景组开展自然环境资源认知、社区花园营造项目;2019年,联动亲子家庭与住户合作,举办自主营造花园工作坊(图6、7)。其中,善祥小学“社区花园”项目,面积约为1 000m2;霞石“社区花园”项目,场地位于伦教社工站附近,面积约为2 600m2;“自主营造的花园”项目则是以诗歌路周边的住户为主。

3 创造“社区共同种植”,推进人与环境、人与人的互动协作

霞石村社区营造项目的开展,涉及以下几个核心问题:1)人口变迁下社区公共生活的创造;2)城镇化过程中居民与乡村场所的联结;3)过程中居民自组织能力的提升。一系列的实践中发现,“种植”是开展与推进霞石社区营造的关键点。

图7 霞石社区的主要公共空间及社区营造项目分布(郑敏澄绘)

图8 霞石村2016—2019年不同的社区营造项目(星光社工提供)

3.1 基于居民特点,以“种植”促成人与人的联结

社区营造可以从不同角度介入。但霞石社工经过实践发现,由于语言或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本地社区的一些历史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外地居民参与度有限。而居住环境的质量提升更具有共同议事及协作的潜力。在更深入的调研中,尽管社区不再以种植业为主业,但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都对种植有了解。大部分中老年人有多年的种植经验以及较高的种植兴趣,乐于在自家庭院或自留耕地进行种植。因此,霞石村社区营造的项目策划便开始从“种植”出发,探索社区公共生活的创造(图9)。

围绕“人与人”的联结,社工及风景园林团队共同挖掘“种植”可以带给居民的讨论话题与协作机会。针对不同的联结对象,社区开展不同的活动。联结的对象包括了本地与外地居民、成人与孩子、有经验者与没有经验者(图10)、村民与高校师生等,相关内容则涉及植物、“种植”空间的认知与设计、种植记忆或经验的分享、种植资源的交流、种植的共同维护管养等。

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种植”的过程、参与者们的关系、活动工具及媒介形式、活动可能带来的社区联动,都需要组织者结合不同参与者的目的进行策划安排。相对于社工、风景园林专业者,居民需求各不相同。尤其是大部分霞石村的儿童家长,并不期望子女重返传统种植业。因此,“种植”需要结合本土社区的新需求进行多目标的组织、设定。培养兴趣、分享爱好、学习经验、打发时间、托管儿童、见朋友、玩,都有可能是参与者的动机。每次活动都需要针对居民个体、社区以及社会影响进行“种植”活动目标的确定,保证社区营造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居民参与及实践落地。

3.2 以植物空间为对象,探寻本地乡村社区“种植”的新角色,推动社区资源及空间协作

传统乡村社区,在农耕生产下形成了在地资源的循环利用、空间场所的共享与协作模式。岭南水乡的桑基鱼塘,便是其中的代表。“种植”在乡村社区甚至地区间具有成为共性话题或公共生活的潜力。但城镇化影响下,传统“种植”价值难以驱动居民持续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传统的乡村社区场所间、资源间的联系也已经消失。因此,社工与风景园林团队基于“种植”,开始探寻人与“场所”可以建立联系的契机。通过居民探访及讨论,这包括3个方面:以“种植”是建立村民记忆、历史生活与社区场所的联结;以“种植”让居民重拾自己掌握的自然知识、农耕技术、本地经验等,重新认知社区空间及资源的机遇;以“种植”的 实际行动,推进居住环境的改善。

结合霞石村的环境,“种植”成为重新凝聚社区资源及优化社区协作的契机。2018年的社区花园项目中,居民们除了共同参与花园建设,更积极地进行资源分享协作。环卫工人收集的枯叶、附近市场和餐厅的厨余、当地家具厂搬迁剩下的木材、村民兴建房屋产生的土方、村民家里闲置的奶粉罐、轮胎等,都被整合到场地建设与种植活动中。分散的个体资源由于“共同种植”在社区花园中形成集聚,从而支持场地的可持续建设以及地方资源的协作。2018年的“生态路径”、2019年的“自主花园营造”项目,则以植物及种植空间带动居民的关注与反思。社区花园项目之前,可供居民共同参与种植的空间零散状分布于村中。通过一起走访社区,居民们重新思考自己与社区的关系,不同种植空间的联系,新建设的种植空间与其他社区公共空间的关系。2019年,居民们共同确定了10户可分享的宅前场地,并由此展开“自主花园营造”项目,进行种植经验的分享、空间种植特色的讨论、场地绿植的优化以及个人花园与社区花园空间的串联(图11)。

3.3 基于“种植”,进行渐进式地社区赋能以及居住环境的优化

传统的社区种植活动与自然气候相关联,居民间有着比较一致的生产、生活节奏。但城镇化影响下,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已经比较难同步,且生活与自然变化的节奏也有所脱离。因而,新的语境下,共同“种植”需要重新结合地方资源、空间、参与者的特点,形成时间维度上自我运行的逻辑。

这涉及3个层面。1)由于“种植”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以“种植”为契机的社区营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关注植物、场地,投入资源及精力。霞石村项目中,基础建设作为初期的活动,种植、自主维护及相应于“种植”的文化活动则是项目持续的关键。2)当代的共同“种植”与居民其他的生产、生活之间无法完全同步。居民间的磨合、个体资源的重新整合都在逐步建立机制,并持续地优化更新(图12)。霞石村4年的社区营造涉及社区公众议事与公共生活的创造,包括了环境教育、社区居住环境的改善。项目的策划,居民们更多地是在每个项目过程中发现启发新行动的契机,从而进一步拓展项目。外部资源的引入,也主要基于居民能力的提升进行联动。各个项目的开展,是随着协作经验的积累、种植场所及社群的扩大而形成的持续性推进。3)居民、社工、风景园林专业团队、政府之间也是逐渐形成的合作关系,彼此间也是互相学习、督促及不断调整角色的过程。居民在过程中逐渐明确自我的主体性,而社工、风景园林团队也在过程中不断熟悉居民并了解介入方法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4 风景园林专业的介入及其角色:向在地生活学习,协助居民重构新时代乡村社区“种植”

4.1 借“文化景观”理念、“永续农业设计”,协助社区重拾乡村种植价值

霞石村社区营造是一个多方合作的过程。项目主要由社工机构负责组织与联结多方参与者。风景园林专业者相较于其他成员而言,更多的是一个外来者。因此相关技术投入的可持续性,是霞石社区营造中关键难题。风景园林专业者在与霞石的合作中,除了提供设计技术,亦协助社工与居民进行设计组织及开展设计教育。其中“文化景观”的理念及“永续农业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者向社区传播的主要内容。风景园林专业将2个理念与方法进行拆解,在不同的活动学习与实践中,让大家逐渐由对外来者的依赖,开始转向对本地资源的关注以及系统性思考社区种植资源,发掘自我能力在种植过程中可参与分享的资源,形成学习及协作关系。过程中,风景园林专业者逐渐退出,居民则成为地方环境营造的组织与实践者。

图9 以种植为契机的乡村社区营造的思路(李自若绘)

图10 自主花园营造项目中,儿童们一起去访问陈叔,了解宅旁绿植的种植过程及经验(颜梦琪、韦通洋摄)

图11 2019年夏,村中开展门前空间的自主改造,小朋友从社区花园挖掘植物并输送到居民家中进行种植(余文想、韦通洋摄)

图12 社区花园项目中,居民自己不定期的土地开垦(星光社工提供)

4.2 立足行动,发掘在地社区居民的生活经验,通过“种植”促成新协作

霞石村的社区营造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处在磨合及学习阶段,这包括了风景园林专业团队。例如早期社工邀请风景园林专业者,期望通过讲解与培训的方式帮助自身及社区居民掌握相关知识与技术。然而实际操作中发现,乡村居民相较于学知识听理念,更乐于实践。相较于环境为对象的探讨,居民们更关注自己在生活里需要做什么。因而,霞石村的营造中,风景园林专业者后期的核心工作更在于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经验,帮助居民重新建立“种植”行为与环境场所的联系。

而从研究的角度的出发,风景园林专业者在社区营造的实践也需要关注于“行动”。这是风景园林专业者与地域问题的真实碰撞。霞石村“自主花园营造”过程中,风景园林专业的介入并不顺利。但每次项目结束后,团队都会对执行过程及居民的反馈进行反思,逐渐了解亲子家庭参与目的、影响参与及彼此交流的因素,对活动过程中使用的道具、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调整。真实的实践行动中,风景园林专业者需要更全面地思考“行动”所涉及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因人、因地、因时总结协作中的经验与教训。

5 结语

5.1 城镇化下,以种植创造社区共同生活

“社区营造”的提出,反映了人居环境的快速变迁下,人们对于共同生活的美好期待及协力创造的决心。霞石村历史过程中乡村社区与乡村景观的转变,是高城镇化的城市边缘乡村地区发展面对的普遍现实。重新寻找共同生活的契机,成为地方文化、经济、社区发展的关键。

“种植业”虽然早已不是地方经济的主角。但是“种植”仍然可以成为乡村景观营造中的核心。它既承载了地方历史、文化及居民记忆,亦可以促成地方环境建设、资源协作、社群交流的契机,化解人口间的隔阂、推进地方文化的创新。

5.2 挖掘传统“种植”资源,探索新“种植”建构的路径

现代乡村生活中,“种植”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乡村建设中的植物、种植及相应的环境,成为一种介质,可以为社区的公共生活、公共空间提供新的组织逻辑。而在这个过程中,当代的社会需求实际上为“种植”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包括了新居民协作关系的建设、社区空间资源的重新整合、环境理念及介入技术的更新等。而这些挑战的解决,正是重新建构“种植”价值、赋能社区居民的过程,有助于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5.3 从设计到设计教育再到自主设计

风景园林专业者介入乡村的社区营造,需要重新认识自我的角色。风景园林专业的介入核心是通过“设计”赋能居民,协助社区居民进行社区营造。过程中,“环境教育”“文化景观”“可持续”生态理念是风景园林从业者需要综合应用,并分享给居民的重要内容。但与此同时,风景园林专业者在乡村地域的实践更需要不断地对介入的过程及方法进行评估与反思,因人、因地、因时地推进乡村社区营造。

致谢:感谢伦教星光社工组织的帮助。

注释:

①至2015年,村中工业区及堤围路周边设有木业家具、塑料化工、五金机械、服装等企业近70家。

②来源:星光社工站调研发现村中只有8.4%的村民认为自己对霞石村的自然资源或公共资源非常了解;90.12%的居民愿意参加社区的建设,但是霞石没有参与的平台。

猜你喜欢

社工风景园林营造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A Social Crisis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青春社工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